这是个收获的季节。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来,摄影界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一大批摄影人更加自觉地走到生产实践中,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腰弯下去,情融进去,拍摄出一批精品力作。
编辑部为学习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反映广大摄影工作者的最新成就,于三个月前便开始着手组织策划专题。本期“王瑶,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我们同时邀请四位在摄影界有影响的学者、摄影家杨小彦、陈卫星、杨浪、胡武功等撰写分析文章,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更多摄影家的新作品,展现他们学习讲话精神的最新成果。
本期还有更多既新且厚重的内容。作为第六届韩国大邱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中方策展人,朱炯为我们带来了双年展的最新最直接的信息,不仅如此,她还基于摄影的“亚洲身份”问题,展示了中日韩影像文化的交集与差异,并对新世纪以来三国的摄影新作及其话题进行了分析。
在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举办了“摄影与美国国家公园”展览。通过展览,观者董宇翔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家老字号摄影机构的坚守与窘困,除了强烈的历史感之外,相信中国的读者还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影像文化的应有之义—些许伤感与无奈来。本刊记者钟华连结合最新资料,解读了丹麦—这个北欧国家“现代摄影之父”的艺术人生。结合上述文章,西方摄影现代时期的基本面貌得以呈现。
本期杂志内容还包括身为华裔的新西兰学者李海蓉与新西兰著名摄影史家、策展人约翰·特纳一起,梳理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的文章。两位学者的情怀与方法,都值得中国摄影人学习。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目前正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另一组,有关中国话剧人近几十年来的的舞台形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苏德新老先生拍摄的照片同时奉献给大家。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9月10日,由本刊与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高校摄影教育与青年影像研讨会暨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启动仪式在京举行,21所高校代表参会,14位代表围绕主题发言,会开了一整天。有关这次会议的成果也将在本期呈现。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