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湉湉
目前,被称为“年报补丁”的财务重述现象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缺陷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把财务重述作为一种盈余管理、甚至是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本文以华锐风电2013年自曝会计差错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华锐风电的财务重述问题,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加强政府机构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一、背景介绍
2013年4月20日,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对于2011年年报进行的追溯调整,其中资产总额调减6.9亿元,降幅达2.0%;负债总额调减5.11亿元,降幅达2.4%;所有者权益调减1.7亿元,降幅达1.3%;净利润调减1.77亿元,降幅达2.8%。
2015年1月8日,由于*ST锐电在2011年年报中通过制作虚假吊装单提前确认收入的方式虚增当年利润2.7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7.58%),证监会对其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处以60万元顶格罚款。
不管此次华锐风电的会计差错更正动机如何,可以看出会计差错引起的财务重述对资本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制度,使财务重述制度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投资者的决策服务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华锐风电财务重述动因分析
财务重述作为企业盈余操纵行为的表征,其发生反映了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以及治理效率的低下。华锐风电财务重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调控政策的不利影响。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颁布,在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迅速增加,风电设备产品需求高速增长。经过5年高速发展的风电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冷却期。行业发展至今,整合已经在所难免。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国内风机价格从2008年的每千瓦6200元以上下滑到现在的3500元,企业利润率不到10%。自华锐上市以后,国家的风电调控政策频出,风电项目的审批、核准权限进一步收紧,风电行业的建设速度迅速放缓,这一切都不利于华锐的生存和发展。
2.公司治理问题重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华锐风电的决策程序。2011年风电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而韩俊良仍然执迷于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并且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韩俊良的错误决策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华锐风电仍旧继续扩大员工、基地规模,大力投入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从而加剧了公司本就过高的存货和应付账款。这种盲目扩张使华锐风电2011年的市场份额降至全国第二;2012年成第三且当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57.73%,亏损5.83亿元;201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55.02%,净亏4.58亿元。韩俊良的专权无疑暴露出华锐风电的公司治理,特别是权力制衡机制、决策机制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为财务重述创造了空间。一直到2013年曝出会计造假丑闻,韩俊良才被迫辞去董事长职务,这种激进的规模扩张模式才得到纠正。
3.高管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按照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财务管理要树立“现金为王、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三大观念。公司设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资金的现金流量,防止企业在有盈利的情况下破产。而华锐公司在现金流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这也给公司的财务困境埋下伏笔。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制度的建议
1.启动公司公关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享受减免税款的基础之上,争取项目审批、核准权利下放以及国家的政策性补贴,为企业的生存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另外,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财务整顿时期,力争取得国家政策性减免所得税支持。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重,避免“一股独大”的情况出现,并改革现有由机构投资者提名独立董事的制度。同时,落实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财务的监督责任,保证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权。管理层要做到激励与监督的均衡,把企业的剩余价值与委托代理人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另外,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内部审计、外部独立董事为一体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权力约束机制。
3.建立现金流量五日报制度,严格控制现金的存量和流量。如果公司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时间趋于一致,便可将维持经营所需的现金余额降到最佳水平。对于原材料和配套设施的购进,应尽量采用赊购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运用应付款项等筹资方式。此外,还要管理好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做好理财工作。
四、结论
财务重述制度在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等现象的发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各大市场主体都应积极采取措施:企业自身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机构要提高审计信息质量,广大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重述制度,最终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