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瑞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发展迅速,不仅加大了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对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做为一种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的产学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施的过程中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订单式”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策略分析,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电子信息工程“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开展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政府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资金方面投入太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目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想要有效地开展“订单式”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训基地,以及与企业合作,市场调研后设定有效的“订单式”培养方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面对校企合作,许多企业无法承担学生在校教育的一些经济支出,这将由学校承担。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拨款情况仍处于几十年前的水平,并没有“合作教育”的专项资金,对于地方的高职院校的相应经费无法得到保障,学校不得不放弃“订单式”教育培养计划。二是对于企业政府未出台“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专项法律法规和相关企业扶持政策,这使得企业很少参与合作教育。有少部分企业自发参加校企合作也是由于公司领导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领悟,虽然校方和企业签订了“订单”,但如果因公司的岗位及工资待遇分配不周,致使校方和企业之间出现立法事件时,无法有效合法地处理,很可能损害双方利益。
2.高职院校忽视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既要注重技能培养,还需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知识、思维、精神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播、实践领悟、环境培养、自身修养为教育方法。而现代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这种以能力为主体的观念往往会因侧重于对专业技能而忽视素质教育。
3.高职院校自身优势较弱。①校企合作层次较浅。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更深层的发展,学校只根据自己的需求跟企业合作,不重视高技术的教育,而企业只是单一认为培养技术性人才只是学校的责任,不想投入大量的时间。这些都是思想保守的态度,双方没有大胆的去创新发展“订单式”发展教育,使它更加完善。②“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教师很少有实践培训的机会,高职院校更关注被培训者,忽视对“培训者”的培训,造成培训质量不如意。高职院校虽对教师严格要求让其必须持有双证,以及能够证明个人具备某种技能的资格证书,却没有提供教师到其他企业挂职的机会,这样让教师失去了解企业的机会,需要企业岗位专业人员任教,这就增加了学校的任务量,浪费了学校聘请专家的经费,造成在校教师培养、培训硬件的匮乏与落伍。③就业的不稳定性。在教学过程当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只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忽略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以毕业生能顺利毕业为目的,虽然提高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就业率,但因为学生学习的局限性,而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转岗困难,以致离职,使得毕业生工作岗位稳定性不高。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校课程大部分以理论课程为主,只有少量的实验课和实训,不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校开设的实验课只是简单的以教学培养计划框架设立的,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学生只需根据对理论的实际分析便能推出实验结果。⑤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在中国,“订单式”教育模式刚刚新起,企业和学校对这种教育了解甚少,缺乏沟通,所以很难使双方达到共识。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谋取利益,而不想主动为学校培养技术性人才,如果共同教育学生将会增加财政的支出,企业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与学校合作,降低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却不知道这样会减少人才的流出。
二、高职电子信息工程“订单式”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1.完善政策法规,保障“订单”效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创新并没有取得相应进展,要想进一步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求我国政府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与监督制约机制相结合的法制保障体系,这需要政府有效干预与指导。另外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系统,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大多数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关注得不够,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工作而非企业的主要工作,因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也应发挥相应的信息综合协调职能,促成校企联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所谓三段式课程模式就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在安排与设置时会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但未能实质性地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要求相距甚远。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加快学院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调整,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也逐渐加大,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还没有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现在的高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30%的目标且有的学校由于专业大幅度调整,老的传统专业教师职称偏高,人数偏多,新设的专业教师职称却偏低,人数偏少;二是师资实践能力弱,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从不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聘大批教师,这些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历匮乏,教书仅限于书本知识,极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4.强化诚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诚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维系深化的基本条件,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应格外注重学生讲诚守信、重诺践约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守约的自觉性,并且要有效地开展学风建设,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思想认知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使“订单”学生的适应性得到全方位提升。而且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除了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外,适当增加社会与行业需求的通用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成为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即使学生离开对口企业,依然能找到自身的发展之路。
5.加强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及时反馈“订单”学生培养效果。反馈机制是有效运行的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构成要素。高职院校如果想要扩大社会影响力,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获取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许,就必须充分重视对订单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立起良好的反馈机制。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况下,为了获得合格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在企业方面,企业要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中,并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在平时学校举办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企业要对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和检验。若一旦发现违背了与校企共同制定的目标,那就要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做出适当调整,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订单合作的质量。在学校方面,学校对订单班毕业生的工作绩效进行跟踪考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订单班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能经得起企业实践的检验,学校应派专员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调查订单班毕业生是否真正具备了企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潜能,以此调整订单式人才培养方略,使其更具生命力。企业和学校的互动是“订单”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强有力保障。[本论文是硕士毕业论文《桂电职院电子信息工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