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
我国是《巴黎协定》的重要推动者,提出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创新国家发展路径的历史性决策,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内蒙古具有生态安全屏障和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功能定位,需要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新能源破解我区能源和环境对绿色发展的约束问题,需要我们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一)深化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利用
我国提出“化石能源要清洁化利用,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能源多元结构的过渡期,但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力能源。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将是未来主攻方向。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小,可大幅削减能源消费排放,成为解决大气污染等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应用技术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光热发电等技术创新不断进步,如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第三代薄膜光伏电池、风光热储智能互补发电、地热替代燃煤供暖等技术或项目得到不断推进,为提升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奠定了基础。
我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发电装机已经占到全区电源装机的30%,具备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主力基地的先天优势,为我区建立以化石能源和再生能源并重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区西部“光强、风多、地广”,优先在荒漠区培育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潜力巨大。
(三)加快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与文化遗产价值巨大,其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服务人类生存的功能无可替代,可为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京津冀“上风上水”清洁带提供重要保障,建立创新的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四)提高资源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
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自治区产业发展形成重要的技术支撑。例如:我国的燃煤发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前平均每度电消费318克标准煤,而美国是375克标准煤;燃煤超低排放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国燃煤电厂烟尘排放限值实现从每立方米50到30再到10毫克的三连降。再如,煤化工高盐废水多级多元脱盐技术、城市污泥生物质燃料棒合成工艺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推广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提高电力外送能力。我区作为全国煤电输出和电力盈余大区,在努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煤应主要用来发电,全面推广电能替代,严控散煤燃烧,鼓励做饭用电、采暖用电,建设城市和农村的用电示范区。
“一带一路,电力先行”。努力构建以“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建立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推进多能互补,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
第二,推动发展可再生新能源,提高就地消纳能力。我区要制定“可再生能源调度管理办法”,完善“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长效机制”。在广袤的西部荒漠区规模化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阿拉善等200毫米降雨量以下地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内蒙古不仅要建成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也应建成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主力基地。
着力解决再生能源限电和电力就地消纳问题。发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展风电就地供热,风光热储智能互补发电,完善峰谷电价制度,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三,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建议在内蒙古率先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构建国家公园管理者与当地农牧民利益共享模式。在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地区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草原、森林、水资源等为重点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天然草原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畴,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第四,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壮大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创新战略,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设立自治区环保科技专项基金,重点培育本地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制定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我区GDP的绿色化进程。
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激活节能环保市场,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体系。创新再生能源开发成果共享模式,利用PPP融资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建立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内蒙古政协常委,民盟内蒙古区委副主委,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兼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