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2016-11-25 10:02刘红君何晓婷
经营者 2016年15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公共服务

熊 耀 刘红君 马 骁 何晓婷

凉山彝区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熊 耀 刘红君 马 骁 何晓婷

凉山彝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配套公共服务未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公共服务理念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定位模糊、公共服务产品供需不匹配、供给方式单一,阻碍了城镇化的有效推进。由于这些问题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区域既具普遍性又具凉山彝族地区独特的典型性,极具研究价值。本课题通过对教育、医疗、就业指导和扶贫四个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研究,分析供需矛盾并形成对策建议。

公共服务 供需 对策建议

一、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公共服务需求并非个体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简单加总,是个人非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相互协商和整合的过程,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难免出现供需之间的不对称。分析凉山彝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现状﹑需求现状,分析问题并发现在教育﹑医疗﹑就业服务和扶贫这四个层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供需摩擦或者供需矛盾。

(一)教育:多样化教育诉求与现实水平的不均衡

1.传统观念影响下男女就学比例失衡。不论是出于促进每个人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男女生一旦到了适学年龄都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凉山彝族地区家庭特别是彝族家庭,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不仅限制了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造成该地区男女生入学比例严重失衡。

2.迁移就学,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学校教育对接错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父母随子女就学而迁移或是子女独自进县市求学。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乡村学生少﹑教学资源浪费,县市区学生多﹑教学资源紧张学校承载能力受限的尴尬情况。同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饮食﹑生活作息方面的不良习惯对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3.学校教学忽略地方特殊性。凉山彝族地区是彝族聚居区,彝族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当地的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汉区的教学模式,而应当适量考虑地方的特殊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时常忽略这种特殊性。比如,彝族儿童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思维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考虑;针对彝族家庭重视学习生产技能的实情,在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授课本内容,还需要适当引进职教因素。

4.职业教育动力不足。地方发展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实际生产技能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彝族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使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严重不足。比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标准是具备初中学历,基础教育阶段适学儿童特别是适学女童的入学率较低,职业学校招生率不高,致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二)医疗:现代化医疗保障与彝区社会现状的矛盾

1.现代医疗推进施力点不均衡。针对彝族地区就医观念落后的问题以及考虑到宗教信仰的影响,目前对现代医疗观念的推广以及新农合等相关政策的普及非常薄弱,医疗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群众了解到日常所遇到的疾病产生原因﹑传播方式和解决办法比加大资金的投入更加重要。乡镇卫生院是面对基层群众最多的机构,乡镇卫生院人员普遍学历低﹑职称低﹑设备设施不齐全,对于群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没有适用且先进的医疗设备,就医需求与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1]

2.城镇化过程中新农合政策效果不显著。彝族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群众对于政策的了解和运用都十分被动。繁琐的手续﹑办理时间的限制以及户籍制度的困扰,使得新农合这项民生工程在彝区推行显得内推力不足。针对生活在城镇中的灵活就业人员﹑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群的医疗问题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大病重病仍然是彝族群众在面对医疗问题时难以逾越的障碍。

3.传统﹑民间及现代的多元医疗体系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毕摩﹑苏尼试图在新的宗教领域扎根,融入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但宗教信仰本身的神圣与城镇化背景下宗教生活的日趋世俗化之间难免存在尴尬的境地,使得这些离开故乡的毕摩﹑苏尼只能徘徊在城市的边缘。[2]民间医疗体系是诺苏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从而造就了一部分以此谋生的乡村赤脚医生,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执业执照,使得这一群体在城市中难以生存。传统﹑民间及现代的多元医疗体系在城镇化过程中相互碰撞,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也不容小觑,如何化解这一矛盾,解决好彝族地区医疗问题迫在眉睫。

(三)就业指导:信息缺失与内容滞后的就业指导

1.就业创业信息供给不及时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凉山地区在精准扶贫﹑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民族地区的人民对就业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是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民众对创业就业信息的获取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公共服务的功能,为民众提供帮助。目前,凉山彝族地区民众对创业﹑就业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就业信息提供主体少,信息来源渠道单一。而政府提供的创业就业信息往往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2.需求与供给不对等。民众的需求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不相符,这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解决民众对创业就业服务方面的需求。有时,由于受到政策影响或者受某政府领导的影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往往会选择做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然而民众的受益较少。目前政府作为中介搭建平台促进地区劳动力培训的模式广受推崇,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培训项目具有针对性,就业转移相对较容易;同时这个过程减少政府和个人双方的沉没成本,使得就业指导和就业转移呈现有序化,然而这一模式在凉山彝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矛盾。

3.就业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必须坚守的原则之一,其程度的高低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凉山彝族地区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政府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服务对象等方面。政府在提供就业服务时应该考虑的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有时存在政府官员受个人私利的诱导而做出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在供给方式方面,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很可能导致人们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不同,某些人群难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

(四)扶贫:脱贫力量倒置与能力重建缺失

1.政策在前需求在后﹑需求与现实成本的矛盾。扶贫政策﹑项目内容先于扶贫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呈现一定的摩擦现象,这一矛盾的结果是政策受众对政策理解不够﹑接受速度缓慢﹑项目推进难﹑执行难较快看到成效。扶贫搬迁政策覆盖地区多属交通不便,重建交通系统不仅成本过高,且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扰乱地区生态系统;政策覆盖区部分属生态脆弱﹑限制开发或者禁止开发的地区,日常生产或以对生态造成了破坏。在理性思考代际公平与不愿搬迁的感性情绪之间,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是战略意义下的理性选择。

2.外动力与内动力的力量倒置。扶贫成为当下最热话题和行动时,凉山彝区的扶贫行动更加呈现一种外部动力与内生动力倒置的状态。各级政府对于凉山彝区脱贫﹑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的热情极大,这种政策推动下的扶贫工程并未触动大山深处农民自发行动的动力。双方力量的倒置也使得政策执行遇到多种障碍,不理解和不执行﹑敷衍参与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

3.数字扶贫与能力扶贫的矛盾。精准扶贫工程下的扶贫节奏加快,时间紧迫与任务繁重双重压力显现。数字扶贫能给予政府﹑公众相应的心理安慰,但始终难以实现彻底脱贫,能力扶贫显得重要和关键。阿玛蒂亚森认为“权利剥夺﹑能力缺失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能力平等不是以每个人平等的拥有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实现个人有理由珍视的生活为目的。数字扶贫在解决现实问题,潜在的也在产生新问题。与能力培养相错位的扶贫模式容易倒置过程与结果在未来的重要性。

二、对策建议

(一)教育:摆脱传统思维束缚与发展职业教育

1.完善彝区教学内容,提高学校入学率。由于凉山属于彝族聚居区,受彝族文化影响较大。当地政府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需要适当加入符合彝族学生要求的教学内容,推行诸如“双语教学”﹑“彝汉分班”等教学模式。同时,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及整治力度,破除“男尊女卑”等传统思维影响,促使适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提高学校入学率。

2.推进学校“规模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受凉山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当地教育网点分散,对凉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当地政府需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及“撤点并校”步伐,对各类学校实施整合,实现学校“规模化”。出于彝族家庭及地方发展需要,政府需要继续加快推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培育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政府应该充当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中间人”,促使学校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合政策的再完善

1.提升县﹑乡一级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居民就近享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医疗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提升县﹑乡一级医疗服务水平,关键在于提升医护人员的学历素质,加强进修学习,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解决常见病﹑能治大病﹑重病。加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关键在于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硬件设施准备到位,医护人员才有用武之地,切实解决困扰群众的医疗问题。

2.深入推进新农合政策,破除政策实施环节壁垒。彝族地区相对偏远落后,新农合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到好的政策。加强基层宣传力度,普及政策的具体内容,公务人员应当参加相应的政策宣传普及培训,深入理解政策,解答群众疑惑;在使用﹑报销程序上尽量简化,减少彝区居民惠民政策的不适感。针对地区特殊性﹑完善简化政策使用程序,推进政策造福地区人民的进程。

(三)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提供与平台搭建的时效性

1.提高政府提供就业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由于凉山地区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低,种种原因导致了凉山地区的就业者在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和速度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为提升该地区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政府在提供就业信息时要加快就业信息传达的及时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搭建好传达就业信息的有效平台。求业者是多样的,他们对就业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因此政府在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时要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满足更多的求业者的需求。

2.搭建行之有效的就业培训平台。就业培训是提高从业者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凉山地区从业者整体的就业能力不高,就业培训平台的搭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政府通过财政﹑行政﹑法律等手段可以搭建有效的就业培训平台,可通过政府直接提供﹑与第三方合作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提升凉山地区就业者的工作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而搭建就业平台是政府就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任务,提供优质的就业培训是政府应负的职责。

(四)扶贫:深化脱贫意识与优化产业布局

1.提升个体自主能动性﹑深化地区居民脱贫意识。凉山彝区居民在参与扶贫脱贫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与其行动意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凉山彝区实现脱贫最终需要依靠彝区人民自身的反贫力量,扶贫过程中给予基础帮扶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需辅助以反贫困意识﹑培养个体发挥能力的教育手段。劳务输出和紧抓教育是针对不同阶段群体的社会教育的不同方式,作用同等重要。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化﹑实用性,培养其竞争意识,强化个人及对家庭规划意识和能力,实现扶贫与扶智共进的目标。

2.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带动脱贫进程。凉山彝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且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产业建设,形成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产业链。优化旅游资源建立凉山彝族生态旅游区,既可传播本地彝族文化又可供给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脱贫进程。

三、结语

在彝区教育方面,需要大力完善彝区教学内容并提高适龄学生入学率;从基础教育开始,紧抓地区教育以促进地区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彝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转移就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以接受教育为提前,政府需要完善就业信息提供机制,满足及时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有效搭建就业培训平台,政府与市场默契配合扎实推进就业培训项目有序开展。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医疗设施的投入﹑医疗人员技能专业的培训,针对地区特殊性﹑完善新农合政策宣传渠道﹑简化政策使用程序,推进政策造福地区人民的进程。扶贫攻坚是实现脱贫﹑达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更是刺激贫困区域人民脱贫意识觉醒﹑内生动力不断强大的过程。培训就业技能是一方面,还需提供生活规划﹑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项目;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打造彝区独有的产业链和旅游项目,就地城镇化﹑就地就业并实现脱贫。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 四川省凉山州部分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影响农民就诊情况的调查[J].生物技术世界.

[2] 曲比阿果.当代凉山城镇彝族毕摩﹑苏尼现状调查——以美姑﹑喜德县城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5(2).

[3] 王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02).

[4] 胡莹.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J].政治研究,2015.

[5] 雷振扬.我国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6] 姚万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对科学经会,2008(2).

[7] 贾博.对公共服务主体角色的理论分析[J].理论导刊,2014.

[8] 李晓梅.中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12(02).

[9] 陶际恒,赵青兰.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民贫困问题的原因探析[J].科协论坛(下),2007(08).

[10] 杨军.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行政论坛,2013.

[11] 张序.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M].民族出版社,2011.

[12] 杨宜勇,郜凯英.关于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4(21):21-26.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