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洁 董正平 王醊恩
·中医英译·
《伤寒论》方剂名称英译方法探讨
丁晓洁 董正平 王醊恩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所载方剂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的方名具有高度概括药物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等特点。本文以统计学方法总结《伤寒论》方剂名称命名特点,提出在一般译式“……+剂型名”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命名特点的方剂采取不同的译式和翻译方法,并遵循简洁性、信息性、回译性的原则,灵活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同时应重视提高翻译研究人员的中医素养。
《伤寒论》; 方剂名称; 命名特点; 译式; 翻译方法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王付考证,全书共有药方115个[1]。由于其组方配伍严谨、疗效显著,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的方名具有高度概括药物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等特点,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陆晓红等[2]通过研究发现《伤寒论》方剂命名主要有以药名、功效、药物+功效、主治病证、两基础方的用量比例、神灵崇拜等为
特点的规律。方剂名称的主要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及音译法等。在翻译方剂名称时要用简洁性、信息性与回译性三原则来指导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3]。刘丽耘[4]指出目前方剂名称的主要英文翻译方式有只标注汉语拼音、拼音和英语单词搭配、汉语拼音加上英语解释3种类型;国内的方剂名称翻译注重方剂内涵的翻译,但回译性较差,国外的翻译侧重于方名字面的翻译,但有与中文原意不符之处,应根据中医翻译的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对方剂翻译的标准原则进行厘定。本文以经方的命名特点为切入点来研究方剂名称的英译方法,为方剂名称英译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
本文用统计学方法总结了《伤寒论》115方的命名特点,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伤寒论》中一半以上的方剂是以中药名称命名,其次是以中药加减命名,其余是以功效、中药+功效、中药+剂量/配伍比例关系、主治病证、中药+主治病证、借喻等命名的方剂。可以看出,《伤寒论》中方剂名称命名方式多样,基本上可概括目前方剂名称的命名方法。
表1 《伤寒论》115方的命名特点
《伤寒论》方剂用药精当,中药数量最多的方剂为十四味。以中药名称命名的方剂,在《伤寒论》中根据药味的数量不同又分单味药、两味药、三味药、四味药、五味药几种情况。遵循简洁性原则,中药名称的英译可采用直译和音译的方法。一般译式为中药名称+剂型名,以单味药命名的方剂中药名称采取直译的方法,如麻黄汤可译为Ephedra Decoction。如以两味及以上中药命名的方剂,中药名称可采用音译的方法,如甘草干姜汤可译为Gancao Ganjiang Decoction。有的方剂名称简化,如栀子豉汤,需要译者有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明白这个方名是由两味药物组成(栀子、豆豉),需要翻译为Zhizi Douchi Decoction。
译式为中药名称+剂型名+Plus(加)或Minus(减)+中药名称。如果译式中的中药名称是单味药,中药名称可采取直译。如桂枝去芍药汤,可译为Cinnamon Twig Decoction Minus Peony。如果译式中的中药名称有两味及以上,中药名称可采取音译。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因为“加”后面出现两味中药名,可译为Cinnamon Twig Decoction Plus Houpo Xingzi。如既有加又有减的方剂名称,为避免译出的方剂名称过长,可灵活运用以上方法。如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可译为Guizhi Fuzi Decoction Minus Guizhi Plus Baizhu。
功效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
4.1 以功效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功效+剂型名。如大承气汤,可译为Purgative Decoction;小承气汤可译为Minor Purgative Decoction。
4.2 以中药+功效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中药名称+剂型名+for+功效。如半夏泻心汤,可译为Pinelli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张仲景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太阳病误下后见“心下痞”而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泻心”实为“泻胃”,所以译为Purging Stomach-Fire。遵循信息性原则,考虑中医语言特点,将意思表达准确。
4.3 以中药加减+功效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中药名称+剂型名+Plus(加)或Minus(减)+中药名称+for+功效。
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救逆汤,可译为Cinnamon Twig Decoction Minus Peony Plus Shuqi Longgu Muli for Saving Inverse。
以中药+剂量/配伍比例关系、数量+中药、数量+主治病证、数量+颜色命名这四种命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数字。在英译中,数字一般直译为英文的one,two,three……或者直接写成1,2,3……,问题在于方名中其他修饰词的翻译。李小棉等[5]针对不同类型数字方剂,提出了具体翻译方法和英译句式。
5.1 命名含中药配伍比例数字方剂的译法
译式为(中药名称+and+中药名称+for+)数字+to+数字+剂型名。如桂枝二麻黄一汤,实际上是桂枝汤与麻黄汤按
2∶1组成的方剂,可译为Cinnamon Twig and Ephedra for Two to One Decoction。
5.2 命名含中药剂量数字方剂的译法
译式为数字+剂量词+(中药名称+)剂型名。关于剂量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语,一般直接音译。《伤寒论》中多用“两”,英译为liang。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命名既有药物加减,又有剂量,结合前述译法,可译为Cinnamon Twig Decoction Plus oneliang Peony Plus oneliang Ginger Plus Threeliang Ginseng。如十枣汤,省略了剂量词“枚”,可简译为Ten-Jujube Decoction。
5.3 命名含药味数量数字方剂的译法
译式为数字+herb+剂型名。这里的数字表示药味数量,可直接写成阿拉伯数字。修饰词如“苓”“物”等,实际上在翻译时可不译。如五苓散,可译为5-herb Power;三物白散可译为3-herb White Power。
主治病证一般采用意译法。
6.1 以主治病证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病证名+剂型名。如四逆汤可译为Cold Limbs Decoction。这里的“四逆”是描述具有四肢厥逆表现的一个病证。
6.2 以中药+主治病证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中药名称+病证名+剂型名。如当归四逆汤可译为Angelica Cold Limbs Decoction。
6.3 以功效+主治病证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病证名+剂型名+for+功效。如通脉四逆汤可译为Cold Limbs Decoction for Dredging Blood Vessel。
6.4 以功效+主治病证+中药命名的方剂译法
译式为病证名+剂型名+Plus+中药名称+for+功效。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可译为Cold Limbs Decoction Plus Pig’s Bile for Dredging Blood Vessel。
7.1 命名含借喻的方剂译法
《伤寒论》中共有四首方剂名称涉及借喻,白虎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真武汤(玄武汤)。这四首方剂分别以“白虎”“青龙”“真武”来借喻中和、发表、补给三种治法。这种命名方法寓意深远,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高度体现。此类方剂的译式为借喻名+剂型名。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如白虎汤,可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白虎加人参汤,结合中药加减命名方法,可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 Plus Ginseng。
7.2 以颜色命名的方剂译法
王乐鹏等[6]提出对于含有颜色的方剂名进行翻译时,应根据不同命名规律的方剂分别采用“能指”对等和“所指”对等或者二者相结合的策略。《伤寒论》中只有两首方剂名称里含有颜色,一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三物白散,二是桃花汤。桃花汤中赤石脂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此类方剂的译式为颜色+剂型名。桃花汤可译为Peach Blossom Decoction。
7.3 以制备方法命名的方剂译法
《伤寒论》中有两首方剂采用了此种命名方法,一是烧裈散,二是蜜煎导方。蜜煎导方实际上是一种栓剂,因含有中医特有的术语名词,可采用音译,译式为制备方法+剂型,可译为ShaoKun Power、MiJian Suppository。
《伤寒论》中方剂命名方式多样,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首先应针对不同命名规律的方剂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一般译式为“……+剂型名”。根据不同的命名特点应设立不同的译式。《伤寒论》方剂剂型多用汤剂,有少数散剂、丸剂。根据李照国、朱忠宝主编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7],汤剂译为decoction,散剂译为powder,丸剂可译为bolus(大丸药)、pellet(小丸药)或pill。如果是蜜丸则译为honeyed bolus,水丸译为water pellet,糊丸译为paste pill,浓缩丸译为condensed pellet。其次,应遵循简洁性、信息性、回译性的原则,灵活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命名中出现的中药名称一般采用直译或音译或直译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功效、借喻、颜色等一般采用直译,主治病证一般采用意译,含数字的方剂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译式,计量单位、中医特有少见的术语名词一般采用音译。另外,翻译研究人员的中医素养也是影响翻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1] 王付.《伤寒论》中方剂数量考[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2.
[2] 陆晓红,付源鑫,李岩,等.《伤寒论》中方剂命名规律浅析及思考[J].天津中医药,2013,30(9):543-545.
[3]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94-402.
[4] 刘丽耘.中医方剂名称英文翻译的现状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125-127.
[5] 李晓棉,聂文信.中医数字方剂名称英译规律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77-80.
[6] 王乐鹏,马淑然,荣光,等.中医含颜色的方剂名称英译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4,7(7):549-551.
[7] 李照国,朱忠宝.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65-66.
H315.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11.040
2016-01-09)
(本文编辑:蒲晓田)
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M028)
264003 烟台,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丁晓洁(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E-mail:dingxiaojie0604@sina.cn
董正平(1982-),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方基础与临床。E-mail:dongzhengping@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