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创新是美术教学的核心、灵魂。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品格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教育观念滞后、教育体制不完善、教师在美术教育认识上存在着偏颇等因素的制约下,我们在美术创新教育中看到了为数不少的误区,误区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
误区一:创作画教学可以实施创新教学,写生、临摹难以实施创新教学
创作画教学,是落实创新教学的主阵地。它在实施美育、开发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创作画教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相对于其他的课堂来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那么写生、临摹教学中是否很好地融入并落实创新意识呢?回答是肯定的。
写生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达到眼、脑、手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写生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写生对象,总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有独特的发现,并以创造性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观察所得。如在人物写生时有些同学会对人物的耳朵或眼睛等部位产生兴趣,并对此以自己独特的手法进行描绘,使人物的眼睛或耳朵等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图1)。学生对妈妈蓬松的头发和厚厚的嘴唇作了“创造性”的夸张,这是小画家对人物的独特感受的印象的自然流露,头发和嘴巴成了画面的趣味中心所在。写生是创作的素材积累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要在写生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引导点拔,那么写生也就融入了创作。如,我在组织学生对体育器材室中的一大框篮球(有破的、瘪的)进行写生后,对学生刘勋的写生稿进行了讲评指导,让学生溶入篮球赛主题性的构思,刘勋同学把这框篮球作为前景,在画面的上部分画上几个正在打球的运动员,这样一张题为《冠军从这里起步》的创作画稿就完成了(图2)。
在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的“临摹”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临得“像”为唯一准绳,要适时适宜地引导学生进行“改画”、“添画”,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改编”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在临摹教学中有的放矢,指导学生作创造性的临摹练习,慢慢拓宽临摹的路子,诸如临局部,临构图,临大块色彩,临技巧表现等,创造性改变临摹方式以求“新异”,允许学生对原画进行删改、添加等(图3、4、5)。在临摹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临画的过程中不可能、也不会忠实于原画,去追求与原画临得一模一样,他们总是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渗透了自己的创作与联想。因此,临摹教学,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实施有效创新教学思想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误区二:创作画就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画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创新意识也深入人心。所以时下一些美术课,已经从以往专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模式,转移到强调审美情趣和创造性上,但是这中间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教师从过去的“强调规范”,一下子跳到了“大胆放手”,凡创作,教师不用多教,三言两语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由画”。教师似乎没有什么好讲,也不用多讲,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半天不知道怎么想、怎么画,只凭着潜意识漫天乱画。那么创作课教师该说些什么?“导”些什么呢?我认为教给学生一个怎么想,怎么画的方法。
从课题出发,解决一个怎么想的问题。想象是创作的桥梁。创作画总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教学中可以把课题细细分析,从大问题着手,引导学生去想象。比如《设计一双新鞋子》,首先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设计新鞋子关键要解决的问题(实用、美观的问题)。在解决实用(功能)问题上,教师可以先以一个“奇妙的鞋子”的故事为引子,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为消防队员设计一双鞋子要考虑鞋子要有哪些功能 ,为清洁工人、为解放军、为你自己……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想象,学生对于鞋子的功能的想象就会显得轻而易举。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如何使鞋子变得漂亮美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所穿的鞋子,说说为什么这么美观,回想生活中所见的各种式样的鞋子,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中获取灵感等。然后层层细问:你设计的鞋子的鞋底、鞋帮、鞋带等各是怎样的?或者说你准备如何去装饰鞋子上的每一部分?这样在学生的脑子中就会浮现出样式新奇美观的诸如仿动物形状的鞋,仿船形、汽车形的鞋等。通过以上从“功能”、“美观”两方面的启发引导 ,学生脑中的“新鞋子”就会越来越清晰(图6)。
想好了是否就一定画得好呢?我们在教学中也时常遇到“想想激动,画起来不动”的同学。这时,可以充分利用范画,解决一个怎么画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范画决不能在创作课中出现,那样学生会依样画葫芦,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其实不然。利用范画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中的事物更具体化、形象化。范画无论是构图、形象、色彩都会给学生以一定的启示,学生由此联想到自己要画的画,使画面情境逐渐形象、清晰起来。这时学生再下笔就觉得有具体形象可以去表现了。教师同时要注意求异性与独创性的引导。这样较好地解决“想得好,画不出”的难题。范画不一定要十分完整或完美,它可以体现一个作画的思路和过程。作为一种手段,它直接启示学生去形象表现,这肯定比毫无形象提示,让学生凭空想象要好得多。
因此,我们教学生创作,不应“有话不说”,一任学生“自由画”,而应是精心设计指导,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创作画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误区三:欣赏·评述领域课程难以落实创新教学
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中,以其活动形式、表现材质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落实创新教学上也显得理所当然和得心应手,相对来说,欣赏·评述领域的课显得单调、枯燥乏味。很多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显得无所适从,更不用说落实好创新教学思想了,其实在中实施创新教学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在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把看懂的作品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或者就自己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的某一部分、某个表现角度发表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批评。允许同学之间表达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议,然后我们再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新的认识上达到基本统一,即使还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也允许学生保留。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诸如《挑战大师》之类的欣赏课,鼓励学生对“大师”的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倒不是要学生“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鸡蛋”。通过这样的欣赏方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保护与开发,从中也培养了学生敢独立思考、敢于表述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和能力。又如,在对比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达利的《蒙娜丽莎》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对比欣赏法分析两件作品的异同之处,领略到两位绘画大师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特色以及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独特艺术感染力,达芬奇古典、庄重,达利则活泼、俏皮、怪诞,达利的《蒙娜丽莎》源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对达芬奇作品的再创造。这样在欣赏·评述的教学中自然融入了创新意识(图7、8)。
误区四:美术创新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评价我们的教学行为起到了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但是现在有很多学校的评价机制往往只注重评价教师的教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对待学生的评价只是关注作品的完成结果,一味追求学生画出像模像样的作品或是参加比赛能获个奖等,而忽视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创造性火花受到压抑面泯灭消失。创造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一个儿童都爱创造,但融入创造思想的作品并不一定是至上完美的,甚至是“歪劣”的,在所谓的评委眼中并不觉得优秀,够不上评奖的档次。因此,用获奖的、像模像样的、讨人喜欢的评价标准评价我们的美术教学显然是偏颇的。如图(9),此幅作品在构图上似乎因为人的头部没有全画出来而觉得不完整,但是小画家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富有表情的、有着强烈情感色彩的人物形象,在构图上也应该是独具创造性——有别于一般将整个头部形象都画出来的作品。再看图(10),画面中一家三口看起来“奇丑无比”,非一般观者所能接受,但我们觉得此画在氛围的营造上、人物肤色背景色的选用上、父新形象的刻画上都有着创造性的表现。显然,如果教师、学生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得奖”之类的结果,那么,教师教不出、学生也画不出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好作品来。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美术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画几张画、参加比赛获几个奖等一概了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主动参与体验、探索、创新的过程。它注重对学生创性思维的培养,着眼于创造思维与实践的方法和过程。我们更应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教与学须和谐进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可能的情况下给更多的学生当主角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自觉调动各自身心感官积极参与,努力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江山市中山小学 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