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2016-11-25 00:00杨英芦鹏
科技视界 2016年25期
关键词:株洲品牌形象建设

杨英 芦鹏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株洲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杨英 芦鹏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把株洲塑造为两型城市的典范,不仅要立足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基本情况,而且要明确株洲建设两型城市品牌形象的难点和重点。精神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公民综合素质和行为表现是灵魂的载体,是精神文化的践行者,都需要长期地建设和积淀;政府行为和政策是两型城市的标杆和导航,两型技术是决定性因素,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协调各方关系来落实。前者是指导层面的思想观念,是难点,后者是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是重点,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决定着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成败。

精神文化;公民行为和素质;政府行为及政策;两型技术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试点之一已有八年时间,两型社会建设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体制机制、产业转型、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一些学者也从品牌形象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探索,如长株潭城市形象品牌效应研究[1]、株洲城市形象的定位研究[2]、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塑造研究[3]、长株潭一体化中株洲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4]等,但要把株洲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形象鲜明的两型城市的典范,树立两型社会的标杆,就须结合株洲的实际情况和城市特点,明确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集中力量攻克难点,集中优势抓住重点,才能进一步深化、细化和解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1 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难点

1.1 株洲两型城市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长期艰辛地努力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信仰和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情感依托和归宿,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精华的浓缩,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沃土。城市精神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他是一个长期积累凝练的过程。1951年建市的株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尽管有炎帝文化、茶陵南宋古城墙和工农兵政府、渌江书院及杜甫、朱熹、徐霞客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文化,但要把其作为城市品牌文化还是不够深厚,且与两型社会建设及两型城市品牌形象的文化精神标志联系甚远。因此株洲两型精神文化的建设还须立足于现实的文化需求及未来发展愿景上。

根据株洲市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并结合第6次(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性质和职能,即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湖南省新型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据此,株洲两型城市品牌形象的精神理念可以提炼为:高新技术主导下的工业精神;商贸、物流、交通一体化的服务精神;炎帝文化符号导向下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开放多元的时代文化融合后的生态、宜居、乐工、尚学、康娱的休闲精神。同时必须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设两型工业、两型服务、两型休闲的城市精神,体现“两型社会”和“株洲城市”的双重特点和本质属性,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火车头带动下的现代工业文明”等城市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民心,使社会公众对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及意向有共同的认识,并产生归属感。正如贝淡宁在“城市的精神”中所说:一些城市确实表达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价值并且赋予它们以优先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价值称为城市的 “风尚”(ethos)或者“精神”(spirit),并将其定义为居住于某城市的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系列价值和观点[5]。要把这种精神导向下包含的诸多内容和复杂要素落实到城市社会活动实践中,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市民行为的准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政府的政策约束和行为引导,更需要市民修养的提升和高尚的情操,相对来看,后者难度更大更持久。

1.2 公民行为改善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文化的内化与外显

公民行为对城市形象的反映最为直接,也是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是城市形象的显性表现,包括公民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公民行为与地域文化。个体行为表现为言谈举止、行为仪态,群体行为表现为习惯爱好、日常活动、出行方式,地域文化表现为习俗节日、饮食习惯、穿衣方式等,公民个体行为的集合形成群体行为,基于特定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资源能源下的长期的群体行为活动逐渐积累成地域文化,同时,既存的地域文化也影响并约束着公民的群体和个体行为。

株洲因工业而始,因交通而盛,因服饰、物流、服务业而走向多元化,故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一说,因此,城市化高速发展下的株洲市区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较多,本土与外来人口混居,人口构成复杂,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市民文化既没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又不能凸显时代气息,呈现出大多数城市的消费主义、都市主义特征。服饰产业链及服务性行业中的大多数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综合素质不高,在以外来人口较多的合泰服饰加工区的东湖公园草坪上垃圾遍地,公园小广场被各种小商小贩占为商用,摆摊经营,使本来用于休闲娱乐的公园杂乱吵闹,破坏了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在株洲市区经常可以看到市民不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而横穿道路、骑摩托车闯红灯、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现象,这种不良行为会相互影响并扩大化的。当然,这部分人群并非都是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只是所占比例较多,其也客观地反映了农村教育的欠缺,这一现象在我国不发达地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人的行为是长期习惯的结果,更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综合素质的外化,因此,行为的改变必须以观念的转变为前提。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缘于自上而下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来自被动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传统观念、民族文化、家庭成员、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事及社会人员等所营造的环境,当然还与公民个体的自我反思、学习及提升能力有关。株洲市民的自觉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市民行为的改善在前期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约束管制及引导教育,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及建设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并需要一定时期的坚持,到后期随着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成熟应着重通过公民素质的提高来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但要求社会公众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后者会更持久有效,并且对人的改变具有彻底性,但要城市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基本成熟才可能实现。如株洲市为创建交通文明城市,加强中心广场和火车站人流量较多的建设中路、新华西路、人民路等城市中心地段人行交通管制,禁止市民闯红绿灯、横穿道路、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特设“小黄帽叔叔阿姨”进行监督管理,每次罚款10元,在强制性管理时期较好,但因粗暴强制罚款引发纠葛并破坏了政府形象,并需要较多工作人员,最终此法不通,取消监管后市民横穿道路的情况频频出现。可见,通过强制性的管理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在短期内很难奏效。

两型城市及两型品牌的建设要落实到公民个体的行为上并形成自觉的集体意识才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每一个市民不践行 “两型理念”,不落实“两型行为”,两型社会终会流于理论、政策和口号,两型城市品牌形象更无从谈起。从株洲市公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可以窥探出市民对两型理念的认识及践行较差。尽管两型社会倡导绿色出行、低碳交通,株洲市也建设了“动力之都,绿色出行”自行车系统及绿色通道,但近年株洲市私家小轿车数量却在迅猛增涨,不仅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而且能耗过高、空气污染严重,不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此种现象说明株洲市公民对两型理念认识不够,环保节能、社会公德意识及自律自觉性差,只考虑个人的方便而忽略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落后、公民存在虚荣攀比心理、居住与工作、商业、娱乐、上学等分区不合理也是其原因之一。

2 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重点

2.1 政府行为及政策建设主导着两型城市品牌形象的方向

政府行为是行为识别系统的导向和主体,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主要包括政策行为、政府行为、政府形象,政策指导行为,行为决定形象,因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是株洲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保障。在此,政策是指用于规范和指导政府、机构、企业、团体及个人行动行为的正式性政策。株洲的两型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工业、服务业是株洲市产业建设的重点,对于电力轨道中国南车(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航空工业608所、时代新材、北汽集团、硬质合金等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同时要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给予土地、税收、项目引进、技术创新等政策的调整和支持;对于株冶、株化、电厂、玻璃厂等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能改善的则要进行技术提升,对于不能改良的可适当转化,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污染,深化环保奖罚政策创新,强化政府服务体制改革,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逐步由政府管理推向市场调节,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株洲市政府在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上需要创新理念,管理制度科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构建吃、住、游、购、学服务产业链,培育体验型、学习型、特色型服务业。第一产业也是不可忽视的,本着农业服务当地的理念,以土地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充分利用湿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山地、丘陵、洼地、水塘、水库等,创新土地承包或出租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培育优质蔬菜、水果、渔业、牧业、林业,发展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业,减少农副产品交叉运输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解决当地农民就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统筹城乡区域产业体制,将工业、服务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核心区与辖射区的产业布局、资源环境、人才培养、工作就业、经济发展统一考虑,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生产循环利用,探索统筹和谐的两型发展道路。

践行两型规划,完善政策制度。两型城市规划应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功能分区应以减少交通出行及相应的能耗和排放为前提,居住和工作在合理的情况下就近布局,减少市民因工作出行而带来的交通负荷和时间浪费,这一点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尤为严重;城市建设尊重地形地貌,严禁开发河流水域及山林山地,保护好市区内湘江、大京水库山体和辖区内云阳山、罗霄山、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官庄水库、酒埠江水库水系和周围山林等生态因子,减少填挖方工程量;城市交通规划须重点建设市际及市内公共交通体系及设施,已建成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将于 2016年底通车运行,《株洲市市政廊道控制规划 (2014-2030)》中把市政管网和城际铁路、地铁、有轨电车统筹考虑,规划拟建娄-醴、长-衡、醴-茶城际铁路,以解决株洲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关系,株洲市内拟建4条地铁线、22条有轨电车线,以缓解东西、南北向及城市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同时引导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私家车、小轿车的出行量。建立“两型社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法律法规、执法机构、技术设备、人才保障等,以保障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和目标任务;严控环境破坏源头、加强环境污染预防、落实自然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建立公共道德立法制度,健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两个层面的法律条例及生产运行管理、土地规划、金融管理、公共服务管理政策等,使“两型社会”政策制度逐步规范化。

引入市场竞争,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其实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建立健全市场调配制度,特别是环保奖罚制度及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价格竞争的辅助作用,不仅能使利益调配均衡,而且可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两型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公众参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广大市民、个人的积极参与可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与宗旨,促进互信,并监督政策的落实和实施,获得多方认可,发挥政策最大效用,使社会公众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道德价值观。

株洲市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把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逐步建立健全长株潭及株洲市政府的各种规划、行政规定、制度、法律、命令等,有效结合市场调配与政府主导,多种方式结合,使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以达到社会民众的理想和期待,旨在解决“两型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矛盾。

2.2 两型技术的研发及落实是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核心

所谓“两型技术”是有利于资源节约、资源替代、资源利用的技术,也是有利于环境保护与优化、污染防止和治理的技术[6],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即经济效益的追求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为前提,它是两型社会、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株洲市政府在“两型”技术理念及价值判断上,必须坚持以生态化、整体性、可持续性为基本原则,并将其落实到政府办公、企业生产、公民生活、学校教育、社会运转的实际行动中。生态化原则要求技术必须从以经济价值、服务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换为“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贯穿到技术实践中;整体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技术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技术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影响,技术的显性效益与隐性弊端;可持续性原则就是纵向上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破坏下一代人的资源能源和生活环境,横向上要站在区域、国家、全球的层面上考虑资源与环境的负荷。这种观念在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得到充分体现,企业以拓展聚氨酯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宗旨,不断优化提升 MDI核心生产技术,先后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同时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及配套企业,创建了“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式循环产业体系,形成了氯元素、MDI产生的物料、煤渣、水、能量等5条循环利用产业链,既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又高效利用了资源及废弃物,保护了环境。

“两型”技术要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最低的废弃物排放获得最好的生态生活环境。资源节约要求减少资源需求量的同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使资源在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综合、循环利用,挖掘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减少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量。环境友好要求降低排放给生态带来的负担,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分析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制,以控制污染源头、降低污染排放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把生产和消费活动调控在生态承载和环境容量限度之内。以工业、交通、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株洲,“两型”技术创新的重点应落实到企业技术创新上,对于中国南车、硬质合金、时代新材、北汽集团、千金药业、株洲电厂等领军企业,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政策导向上激发“两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扩散,推动“两型”技术产业化发展;对于株冶、株化、玻璃厂、服饰制造业等有污染、低效能的企业,政府要主动帮扶,通过税收调整、项目引进、企业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走“两型”化发展道路。正如“合适”的技术,必然使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和谐有序[7]。

要推进“两型”技术的系统化、市场化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评估机构和法律制度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如设立“两型”技术评估的国家级、区域级、省市级专职机构,设定一套正规的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开展行之有效的两型社会价值导向下的“两型”技术评估实践活动,使株洲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业升级,探索由粗放扩张型向精细深化型转变的新路子,合理保护利用资源,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改善和恢复生态体系,实现由单体城市化、城乡分割向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分工、资源共享、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3 结语

株洲两型城市品牌形象构建是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旨在使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抓住株洲精神,凸显城市特点,完善系统结构。两型工业、两型服务、两型休闲的城市精神是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坐标,是株洲两型城市精神理念的抽象符号,公民行为改善及综合素质提升是文化渗透下个体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两型城市成败的决定因子。政府行为和政策、两型技术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和技术支撑,他约束并引导着个人、政府、企业、组织机构、社会团体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协调平衡着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是难点,需要长期地坚持和不懈地努力,政策技术层面的创新是重点,需要结合实际开拓思路,政企联合节能减排,才能使长株潭两型社会、株洲两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发展中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共赢。

[1]卢瑾.长株潭城市形象品牌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毛丹,赵晓娟,黄杏珍.株洲城市形象的定位研究[J].发展战略,2014(7).

[3]肖德荣,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塑造研究[J].求索,2011(9):98-99.

[4]周丽,李凌眉,欧阳勇,长株潭.一体化中株洲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J].科技和产业,2009(7).

[5][加拿大]贝淡宁,[以色列]阿夫纳·德-沙利特,付洪泉,译.城市的精神[J].求是学刊,2011(01):19.

[6]简新华,叶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学术月刊,2009(3).

[7]王雨辰.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责任编辑:朱丽娜]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13C021),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HSX30),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4HZX30)。

杨英(1980—),女,陕西洛南人,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芦鹏(1982—),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株洲品牌形象建设
Kalayouhaa品牌形象设计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品牌形象及其构成维度综述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论图书馆品牌形象建设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