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暨南大学 章杨杨
当代秘书培养模式探究
文/暨南大学章杨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秘书人员的知识领域、文化视野、服务理念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代秘书培养也随之进入一个新时期,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秘书培养模式的改良与创新。
高级秘书;当代秘书;培养模式
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团体的工作系统中,秘书一直处于低层次繁荣、高层次缺位的不正常状态,“中低级秘书”触目可见,“高级秘书”却始终供不应求,这两者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某人力资源部经理曾向记者诉苦:公司只要发布招聘秘书的信息,前来应征的往往不下数百人,但能达到“职业秘书”水平的很少,真正有经验、有能力、能够称得上高级秘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供不应求的状况,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虚位以待”的现象。当今社会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秘书人员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广并逐步走向高级人才化道路。
自1980年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设置秘书学专业以来,30年来中国内地秘书专业已经形成多种层次、多种模式的教育体系。从学历层次看,目前秘书专业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导,以专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为主体;许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也设有文秘专业,研究生层次的秘书教育正在酝酿探索之中。现阶段,学校课堂教育和用人单位短期培训是我国秘书培养的两种主要方式。
就学校课堂教育而言,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秘书专业作为某一专业的挂靠学科,处于“附属专业”的弱势地位。对学生的培养也基本沿用了传统单一的模式,即要求学生先在校进行1~3年的专业学习,再外出自寻用人单位实习的培养模式。就设置的课程而言,目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少;文史课程多,行业的专业课程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秘书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所以秘书职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模式禁锢,影响了秘书人员在不同领域的发挥。
就单位内部短期培训而言,多年来一直实行单位内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单一方式。这种方式虽然针对性强,并结合了单位具体工作实际,使新秘书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但受到各单位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培养出来的秘书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时代意识。
如何科学定位,创新高效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秘书,已成为制约当代秘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当代秘书的培养,紧密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论思想。
(一)以社会需要为宗旨,培养复合型秘书人才。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趋于多元化,需要高级秘书来弥补秘书工作领域高层次的空缺,高级秘书已成为人才市场的珍稀资源。因此,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秘书势在必行。高层次,指在现代网络型组织结构中拥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权力,能全面处理机关或公司的行政工作;高素质,是指具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健全的现代职业个性,能对领导工作进行高知识含量的、创新性的、更富有个性特征的辅助。复合型的秘书应该既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干练的工作能力与才干,快速地学习新事物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协调好各部门间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
(二)以实践应用为核心,优化课程教育新模式。课堂上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共同推进,课程设置与社会接轨,与时俱进。一方面,丰富理论知识课程的模块,使其多元化,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广知识面,提升其知识内涵。另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引进高科技的教学设备,聘请专业技能教师。培养学生的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等技能。
开创更多实践实训课程,鼓励学生“走出去”,大胆走向社会,创造条件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定期的实践实训教学互动关系。认真组织,合理安排,创新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让秘书专业学生切身体验工作岗位的特性,并能透彻分析到自身的不足,充实自身,可以适应不同的秘书工作环境,力求实效,达到积极的实践效果。
(三)以通力合作为主导,开创当代秘书培养新局面。高校专业授课教师、秘书工作者二者通力合作,才能开展具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专业意识的高级秘书培养的新局面。
高校专业授课教师对秘书学理论的研究细致透彻,有着专业的理论素养,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秘书人才培养体系。但授课教师往往缺乏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人才培养的研究缺乏可行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兢兢业业工作在秘书前沿岗位的工作者们,他们身居第一线,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敢于突破和创新。他们对秘书工作颇多感触,能及时发现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秘书人才,指出秘书人员存在的弊病与缺陷。但他们未能从更高的视点去探究秘书人员的问题,总结出的经验难免狭隘。这就需要两者结合,高校专业授课教师与秘书工作者的结合,将秘书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成果进行消化运用,取其精华,融入秘书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注重结合秘书人才岗位的生动实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以实践来加强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以不断拓展的理论创新推动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杨树森.论我国秘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J].秘书,2009(7):7-8.
[2]陈合宜.秘书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钱世荣.论秘书工作中的辅助[J].办公室业务,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