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寿宁县委党校 吴正洪
从准与实寻找新时期扶贫工作的突破口
——对山区县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思考
文/中共寿宁县委党校吴正洪
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的闽东地区山区县,因其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扶贫开发工作的压力依然很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山区县的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创新扶贫思路和机制,提高扶贫对象的精准度和扶贫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政策协调等措施,加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力度,实现扶贫政策创新,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山区县;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时强调,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扶贫措施要实,效果要好。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以上政策举动可以反映出新形势下扶贫工作思路的转变,“精准扶贫”已成为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加大了政策倾斜的力度,贫困面大为缩小,但囿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原因,脱贫工作的困难依然很大。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贫困问题相对集中、贫困群体相对集中的贫困山区县,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这就更需要着眼于改善贫困乡村生产条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推动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山区县贫困地区基本上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比如笔者所在的寿宁县就是偏远的山区县,集“老、少、边、山、穷” 于一体的典型山区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寿宁的真实写照,贫困人员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贫困村面广点多,有49个建制贫困村,投入资金有限,集中使用也非常有限,一些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贫困人员发展能力弱,没有很好的扶贫项目。山区县贫困群众大多身处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科技意识淡薄,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等、靠、要”的旧观念依然存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致富的能力比较低。之前虽然通过“漫灌式”的扶贫部分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都是“输血式”扶贫,至今为止的扶贫政策都存在着“输血”强劲,“造血”不足的问题,缺乏与精准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提升的“造血式”扶贫项目,未能很好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突出。山区县大都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常是水灾、旱灾、风灾、地质灾害等多发区,由于应对自然灾害的各种配套措施不到位,形成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病不起”已成为山区县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脱贫人员由于一些重大疾病或长期生病导致债台高筑,直至重新返贫。
(一)实施精准扶贫是贫困山区实现小康的主要抓手。习近平同志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精准扶贫能够聚集力量,“点对点”“面对面”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计”,消除山区县贫困人口分散、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等扶贫“硬骨头”,有利于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激发山区县发展潜力,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二)实施精准扶贫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精准扶贫改变了以往以区域扶贫为目标的做法,实现了扶贫进村入户,建立了干部与贫困农户合力冲刺贫困的动力机制,瞄准了贫困农户切实需求,为贫困农户脱贫攒足了底气、找到了方法,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施精准扶贫是实现山区县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贫困村的小康,就没有山区县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就谈不上山区县的科学发展”,实施精准扶贫,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实现贫困地区、老区苏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一)突出对象瞄准“找穷人”,防止有限扶贫资源的错配或漏配。努力实现贫困信息准确无误,提高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扶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扶贫识别机制应从以下三个层次予以完善。一是完善贫困档案工作,力求“到村到户”,继续做好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扶贫开发项目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贫困信息系统化、条理化,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细胞工程”等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村到户到人”。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严格执行村级扶贫项目公开直通车制度,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切实提高监管力度。对于为获得扶贫政策和资金而搞虚假贫困或者为攀升政绩而搞虚假脱贫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严惩,并注重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监督,以有效杜绝扶贫错位问题。三是动态评估。加强对贫困户、特困户的动态评估和适时调整,及时舍富纳贫,杜绝某几户家庭长期占用低保户的积弊,同时防止扶贫政策和资金成为少数贫困地区“精英”谋取利益的工具,提高扶贫资源投入的准确率。
(二)创新扶贫项目选择和运营机制“开穷方”,增强扶贫开发的支撑能力。“发展生产”是基础,但也不能盲目上项目,要找到合适项目,这样扶贫政策、资金才能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一要谋划扶贫产业项目。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以培育多元增收产业为支撑,精准谋划一批适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比如寿宁县针对下党乡生态环境优良、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策划生成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总投资达3420万元的“十六个一”工程项目,制定扶贫攻坚“任务书、作战图、时间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二要实施富民业扶贫工程。围绕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这一核心,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到村,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寿宁县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以茶叶为支柱,硒锌产业为重点,油茶、果蔬、花卉、中药材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同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化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农民创业园、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曾守福的策划下,寿宁县的下党村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茶园卖出去了,茶叶也就跟着卖出去了。”正是这个理念,让曾守福想出了扶贫定制茶园模式。这样的政策,让加入合作社的茶农络绎不绝。“自从加入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管理,我的茶园过去一亩收入1800多元,现在每亩收入4600多元。”合作社成员高兴地说。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引入网络思维,下党村把“定制”茶园这种全新的扶贫方式,通过“互联网+”,启动建设扶贫定制农产品的020平台,实现其他农产品扶贫开发模式的科学复制。三要实施金融扶贫工程。产业要发展,金融为关键。通过信贷扶持到户,协调金融机构增加信贷额度,落实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积极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小额信贷保险等机制,推广“小额信贷促进会”运作模式,筹集扶贫信贷风险保证基金,对有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提供推介担保,政府给予贴息资金。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为贫困户发展增收脱贫项目或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信贷支持,确保贫困户贷得着、用得好、还的上。
(三)突出素质提升“拔穷根”,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来看,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保证贫困者稳定脱贫的关键。因此,扶贫资源应向人力资本开发倾斜,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岗位培训和健康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一要改善贫困者的健康状况,贫困地区因病返贫的农户占相当高的比例。必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水平,提高贫困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资金缺口由财政负担或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二要加强对贫困者的教育和培训。坚持“扶贫先扶志”,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培训带民,推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就业能力。贫困山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难以吸引各方面优先项目。比如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难以吸引优秀建设;另一方面,即使是原有的教师也很不稳定。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贫困地区的基本教育资源供给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待遇。
(四)立足基础夯实 “转穷貌”,加强保障改善民生。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社会保障是软件,只有把这些“短板”补上了,发展才有基础和后劲。一要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主要手段,推进贫困乡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效农田改造、农田复垦、造福安居工程等带动贫困村发展的项目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二要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治疗优先给予补助,对于因灾因病致贫或因人为灾害导致住房、生产设施损毁严重的贫困户,除享受已有政策补助外,给予救灾补助。加强对贫困户家庭就学子女的就学补助,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三要实施集体经济增收工程。通过党建扶持到村,强化软弱涣散基层组织整顿转化,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选派大学生村干部到扶贫开发重点村,建立健全各项党建机制,提高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为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用地指标给予保障,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指导发展适合村情的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保障。
(五)突出政策协调,立足工作机制“摘穷帽”,增强扶贫开发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合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增强责任,健全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健全责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县乡两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总抓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并成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汇报制度,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二要健全包村包户制度。对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挂钩帮扶,按照“每年帮助制定一项脱贫计划、帮助落实一笔帮扶资金、帮助落实一名劳动力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发展一个以上的脱贫致富项目、帮助推销一种主要农产品”的“五个一”包村包户任务,根据“应包尽包”原则,提出“一对一”包户方案,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三要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强化激励约束,确保扶贫目标任务落地生根,建立健全督查指导、情况通报、考核评估等制度,采取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督促检查与考核奖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将考评体系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将扶贫工作成效的好坏纳入到年终考评,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扬,对完成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确保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扎实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准确把握、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强扶贫攻坚促进小康提速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工作的重大部署,把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暖心工程”,立足“实效”,围绕“精准”下功夫,在思想上、举措上、政策上、行动上更加精细、更加务实、更讲效率,切实打好打赢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使贫困山区与全省、全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
[1]吴加元,刘黎明.寿宁下党“扶贫定制茶园”创新扶贫新模式[N].闽东日报,2015-7-6(A02).
[2]潘婧瑶,张玉珂,赵艳红.四问“宁德模式”:贫困地区如何“弱鸟先飞”?[DB/OL].人民网,2016-1-18.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1/2016/0118/c1001-28061824-2.html.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