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原创性批评理论体系的尝试
——读《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

2016-11-25 20:13曹卫军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原创性文学批评

曹卫军

建构原创性批评理论体系的尝试
——读《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

曹卫军

《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年版)是作者在文学地理学批评领域辛勤耕耘探索的一部新著。全书围绕文学地理学的内涵、外延、理论、方法等重要问题展开论述,既有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理论建构,也有自觉的多维的文学批评实践,不仅对我国文学批评新领域、新方法的拓展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也为重新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文学地理学批评 理论建构 原创性

2008年,邹建军首次提出“文学地理学批评”这一概念,旨在通过研究地理因素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意义来发现地理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促使众多论者从地理角度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予以解读。新著《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分为四部分:“文学地理学批评”、“西方文学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文学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与比较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和文学地理学批评相关的问题:第一是关于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第二是对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的宏观思考,第三是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对具体文学现象的个案探讨。关注重点是如何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文学批评新领域、新方法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理论建构

“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里,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批评方法,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要责任。”①因此,在《江山之助》中,建构系统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提出原创性的批评方法,从一种新的角度关注文学产生的基础问题、文学本体的构成问题、文学文本的接受问题等,是邹建军所追求的目标。该书的第一部分8篇论文,主要探讨有关文学地理学批评体系建构的问题。在《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及其实践意义》中,作者以易卜生名剧《海上夫人》为个案,讨论了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的可能性、原创性与具体操作等问题,认为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发掘出被我们从前所忽略而“原作里本来就存在的深度思想和艺术意义”(8);在《我们应当如何展开对文学地理学研究》一文中,作者具体明确了展开文学地理学批评的途径,指出要从自己所熟悉与了解的文学现象开始、要从对具体的作家与作品的分析入手、要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审美批评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多了解与认识当代西方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才能有效地展开文学地理学批评;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一文中,作者更为深入地区分了文学的“地理基础”与“文化基础”、“地域性”与“地理性”、“地理批评”与“空间批评”、“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地理空间”与“审美空间”、“地理空间”与“宇宙空间”、“生态批评”与“地理批评”、“时间性”与“空间性”、“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等常常相关而又极易混淆的概念,在辨析与比较这些概念中明确了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内涵和属性;在《文学的产生与作家的地理感知问题》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如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对于华兹华斯的影响,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屈原的影响,长江和黄河流域自然山水风光对于李白的影响等,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作家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作家成长的基本要素”(66),特定自然环境对于作家的心理、思维、情感、想象、气质、个性、审美趣味、审美方式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原型和精神动力。因此,“文学特别是与自然山水关系密切的文学之所以产生,首先就在于作家的地理感知。”(73)作者还以十四行组诗《桂树满山》(六首)为例,深入地讨论了“地理”之于“文学”的“价值内化”作用,论证了“文学的起源与人类的地理感知存在密切的关系……正是作家的地理感知决定了文学发展的历史”(73)这一命题。在《文学历史叙述的地理版图问题》中讨论了世界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地理版图的构成问题,阐明了地理版图对于文学史叙述的重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叙事问题》、《关于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问题》中,则着重探讨了“地理叙事”、“地理基因”等概念之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内在性质与本质关联。在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作者非常重视其原创性问题。20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在方法论上往往缺乏独立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缺失与文学批评方法的没有原创性,是我们当代中国中外文学研究者面临的重大问题。”(136)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与批评方法没有能够实现“现代转换”,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难被当代人接受;一方面三百余年来世界总体格局所形成的“西学东渐”文化语境,致使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言必称西方”,如对于女性主义批评、生态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中国学者只是运用与解说而缺乏创造,“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里,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批评方法,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要责任。”(20)在《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的基点问题》一文中,作者深入论述了文学地理学批评作为一种原创性的批评方法在当代出现的背景及可能性,认为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最初的基点在于研究对象的需要,“文学地理学批评主要来自于对古希腊悲剧的重新阅读,来自于对柯勒律治长诗的研究,同时也来自于对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考,来自于对海外华人小说时空混合体特点的研究。”(139)因此,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缺失,其次是出自于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重新发掘,出自于对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与作品)发生基础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不仅弥补了我国当前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缺失,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也会具有一种基础性和主导性的意义。

二、一种自觉的多维文学批评实践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来自于具体的实践经验,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也是以大量的文学实践为基础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学批评,这是文学的一般规律。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发现,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表述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实践,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生命力,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于中外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讨论上。正是在这里,它才具有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以及广阔的用武之地。”(11)该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具体解读。在《伦理景观的重现及其审美意义建构——易卜生长诗〈泰尔耶·维根〉的艺术特质》一文中,作者以“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伦理景观,形成了强大的审美力量”(195)为中心论点,分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品质;在《审美的力度: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写作的得与失——以车延高华山诗为个案》一文中,作者以车延高创作的华山题材诗作为个案,讨论了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写作所形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诗歌艺术要得到提高,中国诗人要更多地走向世界,在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做出探索,是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245)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寓言——阎志长诗〈挽歌与纪念〉中的四个意象》、《童年时代的地理记忆——江鹄抒情诗的思想艺术来源》、《内江文化与内江名人及其地理基因解读——在内江市图书馆的演讲》等文中,作者分别从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地理形态、地理回忆、地理基因等角度切入,多维度地探讨了地理因素和文学创作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深入讨论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作家的个性成长、审美心理、文学风格等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这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展开,正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核心。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如果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品解读,并不能体现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学理价值,“文学地理研究显然不能满足于罗列各种文学地理现象,也不能满足于描述各种文学地理形态,”[1]如何从新的角度对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进行全新的阅读与探讨,这不仅是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内在品质,也是《江山之助》所追求的目标。《以自然风景呈现为基础的立体创构——〈老水手行〉主题表达与自然风景的关系》正是这一追求的具体体现。《老水手行》通过描写一个从远洋回来的老水手讲述自己的航海经历,表现了包括人类自身的命运、灾难、基督教的反省与忏悔等多重主题,从前的论者更多集中于宗教与生态的思考,却忽略了所有这些思考都是建立在诗人对地球的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长诗中所呈现的南北半球三大海洋与天地之间的自然风景,不仅是诗作多重主题及其诗艺表达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也具有本位的意义。“如果说《老水手行》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立体艺术创构,那么诗中所有的思想与艺术境界的存在,都是以宽广而深厚的自然世界为基本条件的。因此,地理因素是解读《老水手行》的重要路径”,因为长诗中对自然地理空间的建构与自然世界的呈现,对诗人探索和思考哲学与宗教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地球的观察与想象正是其所有其他主题表达的基础”。(144)作者具体深入地分析了长诗中所建构的五种地理空间,指出“五种自然地理空间其实是对应着人类的五种精神形态……长诗中关于自然地理的描写与自然空间的建构”,是“诗歌主题表现、思想情感表达与审美艺术创造的基石。没有五种自然地理空间的建构,就没有长诗的多重主题与立体性的艺术创构。”(161)这一结论,突破了以往过分强调宗教与伦理主题,拓展了长诗的研究维度,说明从文学地理学批评角度解读作品与研究作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也会得出有意义的重要结论。

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很少有对世界地理大发现、宇宙空间大探索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探讨,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分析中国文学现象,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天地之间共生共存关系更是少之又少,根本原因是对作家成长中的地理基因问题、对文学作品里地理空间建构的忽视。《江山之助》中有五篇是关于中国作家与作品的,说明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并力图在研究实践中尝试做出改变。在《毛泽东诗词中自然景观的五种形态——以山的意象为中心》一文中,以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的“山”的意象为中心,通过“山”的意象所呈现出的五种地理形态,探讨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自我与自然、自我与文化之间关系,指出在以“山”为中心的地理景观中,可以“透视毛泽东诗词的主体精神建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选择。”(218)同时,以“山”为中心的地理空间建构,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南北各地的自然山水体系,“让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把握其诗的思想与艺术现实,这是其诗词创作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古体诗最高成就之一的重要原因。”(229-230)有关毛泽东诗词论者甚多,并不算一个新鲜话题,但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毛泽东诗词,并且得出了很有新意的结论,说明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不仅适用于西方文学研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众多文本获得更多解读空间。

三、作为比较文学的文学地理学

我国有关文学地理的研究实践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及《楚辞》中的诸多篇章,就体现了一种文学地理学意识。其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时空里,班固、刘勰、朱熹、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作家,都有过一些文学地理方面的论述,遗憾的是他们的论述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持续研究下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地理学凭着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引起学界的重视,逐渐成为了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该书的作者在“序言”中自谦文学地理学研究并非从他开始,“在西方早有但丁的《论俗语》、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丹纳的《艺术哲学》等大家名作,而在中国也有梁启超、金克木、杨义等前辈学者,还有梅新林、曾大兴等学术中坚,他们的学术成果丰硕,广有影响,足资借鉴。”但西方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与地理环境及生态批评等方面,关注较多的是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问题;文学地理学在中国则大多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借用地理分布概念,分析文学史发展的构成与文学历史的地理流变以及作品中所建构的地理空间意象等问题,属于一种外在形态的描述。金克木提出“从地域学角度研究文艺的情况和变化,既可分析其静态,也可考察其动态。这样,文艺活动的社会现象就仿佛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场’,可以进行一些新的科学的探索了”[2];陶礼天认为“文学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域的文学与文学的地域、地域的文学与文化的地域、地域的文学与地域的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3];梅新林对文学地理学的解释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其发展方向是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4];杨义提出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说,旨在“以空间维度配合着历史叙述的时间维度和精神体验的维度,构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文学史结构……从而极大地丰富可开发的文学文化知识资源的总储量。”[5]《江山之助》所涉及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探讨重心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如何与20世纪西方诸多批评方法区别开来,在中外文学研究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该书作者认为就学科性质而言,文学地理学“是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新的方向与分支学科而提出来的”[6]。当代中国对作为理论形态的比较文学研究较为重视,对于作为历史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忽略,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与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探讨历史的比较文学,则少有人关注。文学地理学批评至少在两方面有其存在的依据,其一是文学研究方法上的意义,其二是比较文学研究上的意义,在中国比较文学理论探讨上非常重要。“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要比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理空间在作品中的表现,要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自然山水的不同意义与不同表现形式”[7],自然就会涉及一种比较的视野和比较的方法。第四部分中的三篇文章,集中讨论的就是作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分支而进行的宏观考察。《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一文针对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空洞化”倾向,指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要立足于中国文化观念与中国学术立场,当研究者与外国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接触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多元的视域或比较的视野,在无意之中就让自己的文学批评成为了一种比较文学研究,因此,“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同时也是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307)《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一文以详实的资料论述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四个误区及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明确指出“只有认识与解决了这样一些根本的观念与理论问题,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才可能发展起来。”(319)这些论文所探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和文学地理学批评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文学地理学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分支而言,这些论文所进行的问题探讨,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理论阐述是一脉相承的,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文学,其实质“就是从作家与作品出发,研究其中存在的地理问题、空间问题、自然山水意象问题、审美空间的建构问题等等,其实这正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要突破自身局限的重要维度。”[8]因此,把文学地理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口,让比较文学研究尽可能地提出与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正是作者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其结果。如果没有一种比较的视野,就不会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也就不会有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作者自谦《江山之助》是一本“探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以及以此角度探讨中外文学个案现象的小书”(1),事实上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系统的理论建构与扎实的个案研究,其围绕文学地理学的内涵、外延、理论、方法等重要问题所展开的系统论述,既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意义,又能更好地为今后的中外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提供理论引导与借鉴,也为重新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同时,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正如其他所有的批评方法不能包打天下一样,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对一部本身曲折而复杂的文学作品,只用某一种批评方法往往都是不够的……只有将多种批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直抵其思想和艺术本质。”(8-9)只有这样文学地理学批评也才能发挥最佳效用,产生最大意义。正是由于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并不固步自封,相反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吸引力,它会在不断接受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的优势与长处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其发展前景是广阔而美好的。

注解【Notes】

①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以下引文只标注页码,不再一一注明。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梅新林:《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95页。

[2]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载《读书》1986年第4期,第85页。

[3]陶礼天:《文学与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载《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费振刚、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4]梅新林:《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93页。

[5]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第5页。

[6]刘 遥:《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前景——邹建军教授访谈录》,载《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26页。

[7]刘 遥:《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前景——邹建军教授访谈录》,载《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24页。

[8]周亚芬:《作为比较文学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提出——邹建军教授访谈录》,载《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16页。

Title: Tent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Original Literary Critical Theory—On Prof. Zou Jianjun's Lectures on Literary Geography Criticism: With the Help of Landscape

Author: Cao Weijun is from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His major research area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Landscape—Prof. Zou Jianjun’s series of lectures on Literary Geography Criticism is the author's brand new book, which epitomizes his explorations and efforts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geography. It was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in 2014. The lectures center on the discussions of such important issues as connotation, denot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literary geography. Furthermore, the lectures cover the systematic and original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practices as well. The academic values of these lectures will be embodied not only in the extended f el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in the ways they offer to re-interpret the classics and literary phenomena.

Literary Geographical Criticism theory construction originality

曹卫军,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原创性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作品的原创性
阿尔瓦罗·西扎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