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的修辞术

2016-11-25 19:43:10吴英文
小说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粗口文学批评火星

吴英文

网络文学批评的修辞术

吴英文

在新媒体技术促进下,网络文学批评从语言形态、文本立场、修辞表达等方面入手,借助大量富于创意的“火星文”和网络流行用语,以日常生活化、口语化、通俗化和“粗口秀”表达修辞方式,全面更新文学批评审美视觉,并试图构建适于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学批评新的审美价值体系,为网络文学批评文本新形态的创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一、“火星文”批评用语

网络文学批评中存在许多“火星文”表达,其表现为图文声像交互表意的多媒介艺术话语“拼盘”,呈现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融合形态,成为图文并茂的新批评文本形态。

“火星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台湾著名电玩游戏网站“吧哈特姆”的“kuso”版,“kuso”在日本原意为嘲弄语、口头禅,现被广泛理解为网络“恶搞”的意思。火星文有两个表现,一是“装可爱”,二是“搞神秘”,即是利用注音、数字、英文、图像符号等取代文字,以适应网络表意的即兴化和快节奏,营造一种趣味横生、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目的是为了产生有趣、好笑、亲切的阅读感受。火星文的这些特征正好符合年轻网民们“搞怪卖萌”的游戏化表达心态,成为他们的个性化身份标识。“火星文现象”实际上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心理符号表征,“在网络空间,青少年通过对这样一套语词符号体系的认同、摹写、复制和再加工,获得了其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达成了其特殊区隔的身份识别,从而完成了他的社会定位和群体归属。”①年轻网民们借助网络“超媒体”创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语词符号体系,以语言形态和表意上的标新立异来张扬个性,实现对传统的文化规制和现实语言规范的反叛和突破,最终获得自身的身份认同和话语自信。在网上,他们大多不屑于传统审美体系和话语系统的规约,沉浸在近似癫狂的“脑残体”娱乐化表达中,体验语言创造的乐趣,于是火星文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语言形态,在网络文化用语中大行其道。

在文本表意方面,“火星文”批评用语体现了新颖独特和形象直观的个性化效果。拉丁字母、数字代码、表情符号、动画形象、影视片段等图像符号被大量使用;语序颠倒、杂糅多个语种句式等网络流行词汇和网络俗语更是大行其道,尽显表意之能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火星文”语言类型:

符号图形类。例如:&(^__^)&(微笑)、⊙﹏⊙‖∣(尴尬)、~@^_^@~(可爱)。

缩略字母类。例如:LZ(老子)、BT(变态)、CU( See you 再见)。

数字类。例如: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

中外文组合类。例如:神马DD(什么东东)、no作no死(不顽皮就不会死)、大BOSS(大怪物)。

字体杂糅类。例如:囘忆寔孤独の諘哯(回忆是孤独的表现)、尛钕孑(小女子)、3Q 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

词语谐音。例如:伊妹儿(Email电子信箱)、瘟都死(Windows微软电脑系统)、 三克油(Thank you谢谢)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火星文”具有直观表意功能,也属于语言符号的一种形态。虽然批评文本使用的“火星文”存有较多争议,但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刷新“数字化生存”样态,让“火星文”图文声像并陈展现的文本形态,丰富了网络文学批评的表达手段,体现了视觉文化语境下丰富多元的审美旨趣。艾尔雅维茨认为:“在后现代主义中心,文学迅速地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学的靓丽辉光所普照。”②火星文批评用语将图像符号和文字有机组合,并进行媒体技术上的“活性”处理,共同将文学批评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协调呈现,加深了文本审美程度。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新语言,充分显现了网络文学批评自由灵活而又生动活泼的特色。在无拘无束的文学批评中,文学意义的建构成了次要目的,批评成了获取直观乐趣的语言游戏,网友们常常会沉浸在对语言形态变化无穷的组合游戏中难以自拔,自由而肆意的享受着表达的快感。

存活在网际的“火星文”批评文本变异性强,形式多样化,图文声像并茂,场景逼真,动作传神,这样的文本具有立体多维的艺术空间感观,阅读时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以“通感式”的直观表意增强主体的情感体验,丰富文本的审美表现力,让灵动的文字和符号媒介之间的表意转换,形成一个充满想象张力的批评文本。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提出,“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③从网络媒体所鲜明体现的后现代文化表征来看,火星文批评用语体现了对传统批评话语强有力的挑战。它以标新立异的语词符号实现对传统整合性批评话语体系的解构、离心、破碎、失衡,有效削减了权威批评的语用深度与影响,形成多元化、开放性批评话语体系。在这一过程,“火星文”批评用语让文学批评和其他艺术批评的媒介范围相互融合,模糊了文学批评和非文学批评的界限,使“火星文”的出现再次将文学批评本体的“元问题”摆在受众面前,“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怎么批评”“文学批评有什么用”等问题的提出,也许会重新激发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关注。由此,“火星文”批评用语将图像符号和文字有机组合,丰富了批评文本的表意方式,为新的文学批评文本形态创生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表达

作为一种网络表达,网络文学批评与普通的网络交流一样,具有口语化、生活化和通俗化的特点,较之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文本,网络批评文本更为质朴真切、好说易懂,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话语文本。

第一,口语化表达彰显个性化的审美立场。首先,口语化言说追求与众不同的新潮时尚,力求一目了然,简单舒畅,语言干净直率,犀利明快,个性彰显。许多网络文学批评语言直接来源于日常用语,以适应受众生活中的快节奏审美。同时,生活中的一些口头用语已成为网络批评的时尚语言,例如红袖添香网网友这样评《野兽花园》:

“很可惜,貌似目前没有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各种吸睛元素都有:黑帮,火拼,复仇,阴谋,政客,元首,间谍,迷人杀手,放荡女人,暗杀,背叛,忠诚,人性,良知,还有,就是弘扬全人类价值观之主旋律杠杠的,要是拍成大片,一定爆棚。”

其中的“貌似”“吸睛”“杠杠的”“爆棚”等词,以及句子中连续打了多个逗号等均为生活口语表达。另外,网络批评诙谐幽默的语言品性能体现表达快意。例如豆瓣网网友“透明少女”这样评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这本书有多美妙!用尽整部成语字典都形容不尽。对于那些对我喋喋不休证明波德莱尔是个恶棍色狼的人,我只引用和菜头评90后的文章结尾的那一句:你们咬我啊。”

其中的“用尽整部成语字典都形容不尽”、“你们咬我啊”,即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诙谐表达。网络文学批评以游戏心态追求快意抒写,以戏谑话语与炫耀技巧的手段来营造轻松氛围,以期获得畅快淋漓的阅读和批评快感。语言运用轻松巧妙,幽默风趣,表意新奇,却也能给人以启发,充满民间文化智慧。

第二,生活化表述重塑文学审美意识。数字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要通过语言来更新文化形态。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到:“我们的时代把研究对象最后转向语言,研讨语言媒介如何塑造日常生活。”④目前,网络已成功塑造了日常生活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在对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认知方式进行重塑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进而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非线性叙述取代线性叙述,交互性审美取代单一性交流,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创造取代了单一的文字表达,信息游戏化、通俗化、大众化、戏谑化取代了经典化、神圣化、理性化,文学在广泛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实现了自身的“泛文学化”。日常生活作为文学生产的重要源泉,生活化的批评成为网络批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譬如新浪微博网友“沈嘉柯”的评论《鲁迅是一把照妖镜》:

“鲁迅像一面最厉害的照妖镜,照出了人性中恶劣的一部分。提醒我们要明辨是非,不做老好人。也不要被那种故作宽容的人欺骗。因为那种人,常常是让你慷慨,他自己占便宜。你在生活里吃亏了,旁边还有人说,你干嘛计较,你小心眼。这个时候,你就明白鲁迅是多么真实诚恳了。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这种恶劣的人性,但我们可以做到‘万勿和他接近’。在微博上,拉黑那种可怕的“圣母”。在生活中,保持距离,远离他们。”

上文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谈鲁迅,表述看似随意却有一定生活哲思。值得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模糊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以往“束之高阁”的精英化批评文本不得不逐渐与大众文化审美方式相融合以寻求生存空间。同时,由网络文学多媒体衍生而来的视听审美和数字化虚拟技术创生的虚拟世界与之相互呼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成为日常生活审美的重要内容。

第三,通俗化阐释讲求语言气息的凡俗切近。网络批评语言表达自然,清新朴素,通俗易懂,与生活用语十分接近。这有几种表现方式。一是新生语气词的使用,增加语句的清新气息。比如传统的“吗”被“咩”代替,传统的“呢”被“涅”代替,是的被“是滴”代替等,语气显得生动活泼。二是民间俗话俚语的运用,加深文本的亲切感。如“菜鸟”指称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爆表”指代人气较旺;“狗血”意指胡扯、夸张、不可思议。温文尔雅的书面语换成这些俏皮的民间俚语,更符合受众的日常表达,显得新颖生动。三是粗俗化语态丰富了表达效果。网络文学批评语言主要是网友的自由发挥,批评的非功利化使语言运用显得随意自如。许多生活中较为粗俗的语言,在传统文学批评中是被禁忌的,但在网络文学批评中没有太多限制,一些粗俗语使用起来也极少顾虑,比如“你丫的”“SB”“鸟蛋”等。有的则故意使用谐音或错别字来增加幽默效果,比如“卧槽”“尼玛”,这些不协调的声音在网络文学批评文本中也比较常见。应该看到,凡俗语言在网络文学批评文本中的普遍使用,主要还是有利于交流,增强表达的亲和力,有利于更新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三、“粗口秀”叙事风格

网络文学批评创造性的改写了文学批评的表意机制与审美格局,建构了一个迥异于传统批评的话语体系,颠覆神性、藐视权威、消解崇高的“渎圣化”表达立场,主体以“感觉撒播”的批评方式取代严肃批评的审美价值判断,使得批评更多地体现出轻松快意的游戏性。网络文学批评文本极尽所能地运用调侃、嘲弄、怪诞、假正经、耍贫嘴等“粗口秀”表达手段,以“另类”姿态挑战文学传统批评机制和审美标准,颠覆经典批评范式和审美价值理念,将“典雅”的文学批评拉下圣坛回归民间,形成另一种快意亲和的“新民间文学批评”话语样态。

粗口秀(vulgarity show)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智慧,作为运用凡俗话语模式传情达意的语言策略,被广泛用于网络文学批评,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个性化情感宣泄和游戏式话语表达,而不再是传统文学批评那样的理性评判和价值追寻。董学文认为:“读者通过文学阅读宣泄其情感,是超越现实困境和精神束缚获得暂时性心理平衡的重要方式,否则人将会因为被压抑而逐步转化为自我压抑。倘使找不到自我宣泄方式,便会产生精神危机,严重之时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⑤“粗口秀”叙事批评在表达上会形成一种情绪宣泄,张扬个性欲望,以此获取自我满足,体现了无功利的欲望表达。伊格尔顿提出:“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⑥这里强调了语体感觉的自由性和欲望化,网络文学审美同样如此,甚至体现得更加真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批评者把真实身份隐藏起来,没有了身份的顾虑,他们抱着游戏心态,赤裸裸的抒写自我欲望,尽情展示本真自我,大胆裸露自己的灵魂。批评内容自由恣肆,极少矫饰,紧扣主题,专注感官刺激,是“粗口秀”批评话语的直接体现,没有了传统文学观念中所应具有的神圣感和严肃性,绝大部分成了仅供娱乐消遣的文字游戏,体现了无功利的欲望表达。

例如人人网“王路”的这篇《杜甫诗这么好,同时代的人知道么?》:

“李白的诗好,人人都知道。不仅因为李白的诗那是真好,还因为贺知章捧他在前。贺老板都发话了:李太白你是人吗!你是天上的太白星精啊!

贺大佬站台在先,别人再捧李白,吹得天花乱坠,一点问题都没有。

白居易早年入京,能崭露头角,也因顾况一句话。顾况只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说凭这样的诗,在长安你能横着走。

盛唐就是有这么个好处,只要你的诗好,你可以谁都不鸟。皇帝你都可以不鸟。

在乏燃料处理和快堆退役期间,会产生大量含有锶和铯的碱性放射性废液。现有的处理技术是选择性提取核素,以降低废液的放射性。但这会产生二次放射性废物,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

但很少有人为杜甫延誉。当时的人,真不知道杜甫诗好?

那就等于骂盛唐诗人全瞎眼了。那么多人靠诗吃饭,谁诗好,谁诗差,不说人人都明镜儿似的。但至少有人不糊涂。绝对有人洞若观火,在杜甫生前就知道他必将伟大,必将超越同时代所有人,和李太白平起平坐。

只是,没人说出来。”

此文从标题到正文,都显现了鲜明的网络“粗口秀”基因,标题化用了网络流行语“……(怎么样)……知道吗?”,正文的语言表达、语气语调等更是显得随意率性,例如贺知章称为“贺老板”“贺大佬”“只要你的诗好,你可以谁都不鸟”等句子在随意性调侃中则故意带着痞子气质。这些都是网络文学批评文本中最具真实性的东西,其间渗透着批评者的人生态度、心理状态,体现了个体不同流俗的价值倾向。批评文本言语修辞中显示的拒斥崇高,亲睐凡俗,脱冕狂欢,技巧炫耀,平庸崇拜,以及由此形成的渎圣思维,是网络“粗口秀”叙事的常见表征。这种“粗口秀”叙事风格,使得文学批评不再注重审美的经验性和艺术的超验性,只关注个体心灵的感觉体验,批评不再是为文学“把脉问诊”和“灵魂疗救”的处方,而仅仅成为自我思想展现和心灵发泄的镜像。

“粗口秀”风格批评坚持以个人化的视角,以呈现个人体验和自我意识为目的,自觉置身于大众化的民间批评立场,在个人化批评实践中试图祛除现实世界中对自我的遮蔽,让私人的思想状态以原生态的本真方式展示出来,以实现自我生存价值和身份认同。必须看到,在“粗口秀”批评方式运用谐谑幽默、智性诙谐、搞笑噱头等修辞手段为作品招徕大量看点的同时,还应关注作品的意义生成和艺术性解读,将“粗口秀”叙事引向更为健康的话语环境和艺术向度。随着“粗口秀”叙事风格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不断实践,过度的“粗口”现象如果不加节制,不注意学理引导,即使有独到的见解,也将变成一种失范的情绪宣泄,陷入欲望表述的泥沼,难以实现文学批评应有的意义和精神品质。

四、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

互联网催生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网络流行语言,伴随网民话语权的意识觉醒和参与网络文学批评热情的高涨,网络流行语作为批评文本语言变异的新形态表征,在网络文学批评中大行其道,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批评用语。充斥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网络流行语,或生动风趣,或诙谐幽默,个性鲜明,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充分彰显了网民大众的语言智慧。

整体来看,在网络批评文本中形成的网络流行用语可分为三类。

一是网络文体类型的称谓。这类网络流行用语多以“体”类代称,以标明批评话语表述方式源自某类文学现象。比如“知音体”,指的是模仿《知音》杂志的语言表达方式,常用煽情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起到“点睛式”的阅读效果,文字力求达到激扬多变的诗意化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琼瑶体”,来源于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的文章以及琼瑶剧的对白。网友总结其特点为:语言绝对删简就繁,宁滥毋缺,能绕三道弯的决不只绕半道,能用复句结构的决不用单一结构,能用反问句的决不用陈述句,能用排比句的决不用单句,能哭着说喊着说的决不好好说。“梨花体”,来源于女诗人赵丽华名字的谐音及其网络恶搞的诗歌事件,赵丽华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网民因此以嘲笑的心态仿写她的诗歌,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恶搞式口语诗歌。类似的还有“小白文”“咆哮体”“羊羔体”“后宫体”“乌青体”“校内体”“蜜糖体”等。

三是网络文学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特定术语。这类网络流行批评用语较多,如“男猪脚”“女猪脚”,指网络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腹黑”,指作品中内心歹毒的伪君子;“老衲”,指在跟帖中无事生非的灌水者;“梨花教主”,指被恶搞的诗人赵丽华;“菊花酵母”,指的是80后作家郭敬明;“逆袭”,指网文中小人物的奋斗以反抗自身命运终而出现转机的描写,“文青”指网络文学中的描写过于文学化等。再如,“人不能太八分斋了”,意思是“人不能太装了”。此外,还有许多生活化的网络流行语被借用到网络文学批评中,如“屌丝”“逆天”“坑爹”“给力”“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顶你个肺”“蛋疼”“额滴个神呐”“贵圈真乱”“喜大普奔”“前方高能”等等。例如来自SF互动传媒网《命运裁决者·善恶篇》的这篇书评:

“如果,男主不是屌丝?你们会看嘛?如果,女主开始就有孩子?你们会看嘛?如果,从地球穿越都异次元的小伙强到逆天?你们,会看嘛???!!!关于善恶的赌局已拉开帷幕,不可错过的精彩!横跨星际的感动,演绎着,勿忘初心……”

上述文本中的“屌丝”“异次元”“逆天”“跨越星际的感动”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网络民间语体形态,衍生于网络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单就其语义分离、词性相悖这一点来说,堪称是对传统语言的扭曲和反叛。但从网络文化的视点而论,又无疑有其合理性,甚至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们是民间语言智慧适应数字化生存需要的结果。

网络文学批评的语言形态和语用修辞变异,体现了鲜明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不仅对当前文学批评语言风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文学批评话语的文化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网络文学批评通过一系列元素变革,把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理解从理性引向感性,并由传统批评的“孤独狂欢”状态变成了人人乐于参与的大众化感性修辞。应当看到,对于大量充斥网络的感官文化和欲望消费所凸显的感性文化,在不断更新我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影响和瓦解我们对自身人文精神创造和体验的深刻性。根植其间的网络文学在批评审美维度上如何处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均衡协调关系,把握好“感性狂欢的人文主义价值尺度不能被感官的放纵淹没和阉割。”⑦这依然是网络文学批评体现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键要素。

吴英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①欧阳友权,谭志会:《火星文: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福建论坛》,2009年第6期。

②[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云、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③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3页。

⑤董学文:《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⑥[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1页。

⑦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猜你喜欢
粗口文学批评火星
文学批评新生代
玩转火星
海外文摘(2021年7期)2021-08-31 21:33:44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火星!火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抛砖引玉
探索历史(2009年10期)2009-10-20 09:05:06
火星之旅
少年科学(2006年2期)2006-02-20 07: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