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康德
高校应扛起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担当
文|刘康德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往往表现为个人的学术活动,个人学术兴趣、学术追求和学术创见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极为重要,这也是个人学术价值的体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就是仅仅满足于个人爱好与兴趣。其研究价值的体现应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之中去考察,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之中去衡量。
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聚集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以各种方式反映和揭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回答时代给出的问题。正如黑格尔所说,它并没有“站在它的时代之外,它是对它自己时代的实质的知识”。
一、时代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对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批判与社会矛盾问题反思的结果。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阶级关系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矛盾日趋表现为这两个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捕捉到这些时代信息,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总结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思想武器。
二、时代造就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成为时代的呼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等重要的理论成果,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如何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面临新挑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步入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时代主题。可见,顺应时代的潮流,思考和回答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
三、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八大后,我国从经济高速发展转入经济新常态,从整体小康转向全面小康,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更加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支撑与推动。首先,思想的整合与认识的统一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方利益争夺日趋激烈,各类矛盾的势能越来越强,惯性越来越大,亟需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民众的思想,形成改革共识,树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与理论的自信。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与新情况层出不穷,党和政府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执政考验,哲学社会科学不但要发挥解疑释惑咨政的作用,还需要加强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传播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世界关注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在国际上传播,形成国际认知与认同,凸显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因此,哲学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回应新时代的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处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趋势,承受着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所带来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需要破除种种困难和挑战,研究、探索和回答中国社会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时刻遵循如下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不能给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任何帮助,反而会引起思想混乱,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
二、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往往表现为个人的学术活动,个人学术兴趣、学术追求和学术创见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极为重要,这也是个人学术价值的体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就是仅仅满足于个人爱好与兴趣。其研究价值的体现应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之中去考察,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之中去衡量。只有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实现党和人民的利益,个人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意义和价值,研究者才能成为国之栋梁、民之典范。历史地看,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著作,无不体现着其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诉求。中国有诸子百家、韩愈、朱熹、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西方社会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康帕内拉、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他们对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繁荣了同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哲学社会科学本是治国安邦之学,中国知识分子也一直秉承经世致用的理念。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已为我们树立诸多历史典范。当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应自觉将自身的研究同国家、民族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弘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抱负,承当起自身应负的时代责任。
三、以回答中国现实社会问题作为理论切入点。理论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也必须回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去检验,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并获得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在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之中获得不断发展,并不断地推进历史进步。脱离了实际社会需求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只能沦为以概念套概念、以概念说概念的文字游戏。事实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不是围绕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紧紧围绕社会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深入的实际调研和分析,提出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的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为执政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决策支撑。
高校哲学社科教师队伍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和引导教师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是高校党委的核心工作。作为海南唯一的211工程院校,海南大学党委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一条发展本校哲学社会科学之路,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繁荣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要求。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确保高校的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
为了强化对哲学社科工作的政治领导,海南大学党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校第一学科,把思想理论课作为学校第一课,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校党委书记亲自走上课堂为本科生和博士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广大学子的热烈欢迎。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创造性地探索出“一主三辅”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出现了“到课率高”“抬头率高”“点头率高”的可喜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该项目已经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
为了加强对学校哲学社科工作的具体指导,学校专门设置社会科学学部,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学部的工作。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上,学校不断加大对哲学社科专业的扶持力度,哲学社科各个专业正在形成齐头并进、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和专业,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
二、把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服务作为高校哲学社科工作的出发点。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两个方向:一是要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二是要面向国内外学术前沿。
近年来,海南大学党委紧紧围绕“两个面向”,引导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瞄准国家和海南地方发展需要,跟踪国际前沿,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培育了一批科研团体、哲学社会科学者,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智库和智囊。在党委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旅游岛研究院、南海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挥了重要智库的作用;推动本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如法学院邹立刚教授等撰写多份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报告,受到中央和海南省领导的批复;周伟民、唐玲玲两位教授撰写的《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薄”文化诠释》,为维护我国南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教授深入基层进行党的政策宣讲,经管学院、旅游学院对社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
三、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哲学社科工作的落脚点。
社会主义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哲学社科工作应该集中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而人才培养的成败关键则取决于是否有合格的师资力量。为此,海南大学党委提出将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学校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办学理念。而要想提升“两个力”,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科工作。首先,把哲学社科工作作为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核心工作。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力、意志力、亲和力、学习力、实践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等。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中,哲学社科工作发挥着最为突出的作用。其次,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哲学社科领域的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解决国家和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专业研究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其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也才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H
(作者系海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