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方
北宋文学家梅尧臣,晚年被皇帝命令参加修订《新唐书》,不情愿而又不敢抗旨,心中闷闷不乐。一天,他对妻子吟了一个上句:
吾之修书,亦可云猢狲入布袋矣;
将好动的猴子装入布袋,结果可想而知,梅尧臣的自喻意思显而易见,妻子自然心里清楚。于是对句:
臣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竹竿光滑,鲇鱼湿滑,用“鲇鱼上竹竿”喻其仕途无好运,劝慰丈夫认命修书算了。妻子说完,老两口相视大笑起来。
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浚,年幼时有一次在邻居家的菜园边玩耍,看见园中通红通红的番茄,馋得直流口水,可看园的老伯正持锄挖树根,丘浚就用一根一头带钩的长树枝伸进篱笆去钩番茄。小丘浚的举动被老伯识破,老伯笑着说:“我出个对子,对上了番茄管你吃饱。”出句是:
猴孙子,拿棍子,伸出篱子钩茄子。
寥寥13个字,便把小丘浚的行动全概括了,而且每个名词都以“子”字作尾,别具一格。
丘浚听了,瞧瞧老伯,眼睛一眨,对句便脱口而出:
伯老头,扛锄头,走到田头挖树头。
“好!好!”老伯听了连声夸赞,打开园门,让丘浚吃了个一饱方休。
湖南善化县县令姓侯,长沙县县令姓朱,互相瞧不起,有一天赴宴同桌,朱县令作联讥讽侯县令:
园门不紧,跳出猴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
侯县令一听火冒三丈,当即回敬酒,并脱口回击:
湘水横湍,浮来猪八戒,死畜牲流落长沙。
把朱县令骂得直翻白眼。同桌的人见此情景,都竭力相劝,酒席不欢而散。
有一天,清代宋文甫12岁时和几个学童在一家姓董的客店里投宿,见客店门面上写了一个斗大的“董”字,他马上触景生情,心里想起一句趣联:
二董卧床,西董翻身东董动;
东董动,同音异调,故而有趣,几个童生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总也对不出来。最后,还是宋文甫自己对出了下句:
两猴爬树,前猴喘气后猴齁。
据《南亭四话》记载,清代某士子娶妻貌美才高。新婚之夜,一伙生员来闹洞房,想捉弄一番新娘。谁知新娘看出了他们的用意,抢先说道:“各位是文人,不可无雅兴。我想出一上联,劳各位来对。倘若对上,便依然在此欢聚;倘若对不上,便请早早散席,各奔东西。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众生员听说对对子,便齐声说:“此法甚好!”当时,门外正在舞狮子,新娘即景出联: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众生员一听此联,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新娘说:“让我来帮你们对一次吧!”说完,对出下联:
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员)。
众生员听罢,羞愧满面,只好一哄而散。
还有的“猴联”虽未嵌入“猴”字,却颇具“猴”意。
宋人晏殊手下有两个幕僚,一个叫张亢,身体肥胖,人称“肥牛”;另一个叫王琪,骨瘦如柴,人称“瘦猴”。一天,二人属对相戏,王琪首先出句戏言:
张亢触墙成八字;
意为张亢像肥牛一样,触到墙上把墙撞成八字形。张亢也不甘示弱,对以:
王琪对月叫三声。
“叫三声”源于古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