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6-11-25 15:38刘复生
新文学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性历史性批评家

◆ 刘复生



主持人语

◆ 刘复生

对于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的评论热潮似已过去,现在应到了清理与反省的时刻。尽管对于获奖小说的廉价的赞美与刻薄的批评并不鲜见,但是就它们的历史内容与美学形式所进行的深入阐释却依然匮乏。我以为,抛开诸多外围因素不谈,这几部小说的获奖,某种意义上深刻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政治无意识和通行的意识形态症候。当众多的评论家和媒体仍然使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批评语汇评价它们时,这些作品所显现的政治意味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美学问题却几乎无人问津。正是这种强烈而醒目的对比刺激我组织了这辑文章。在这个小辑中,五位年轻的批评家把小说文本重新放置在“去政治”的后革命氛围与思想史及文学史脉络中,在与社会历史的互文关系中,对小说书写的社会象征意义与美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相信这组文章以及五位年轻的批评家的锐利思想将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这组文章以具体的批评实践试图回应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当下时刻批评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批评?什么是文学批评?我一直认为,批评必然意味着决断与创造。它天然指向批评家与读者自身生存的历史性,包含着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理解和自我理解,从而带有一种历史解释学的美学深度和生命紧张感。当代文学批评是面向未来的,它是一种打开未来社会实践空间的潜在力量,所以它天然地就具有政治性和社会历史的能动性——这是我自己这几年特别偏爱用的一个词组。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解放性力量。好的文学批评,它的价值正产生在和现实对接的界面上,它并不追求永恒,相反,它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性——但是恰恰是在这种历史性之中它获得了某种永恒性。当代文学批评需要保持面对中国与现实的能力与敏感,它勇敢地投身于与具体而生动的,正在展开的历史进程的纠缠中去。

好的文学批评,总是能打开一个文化的公共场域,一个敞开的关于社会与生活意义的理性交往的空间。文学批评从来就不应该沦为只关注诗化的人生态度或幽微的内在情感的文化小摆设与艺术饰品;它也不追求炫耀学问。文学批评既不是一种关于文学的专业技艺,更不是负责培养个人化的身心调养术。我最看重的,是它的人文学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精神,甚至,它可以成为原创思想的策源地。

当然,另一个问题也同样重要。那就是,不能由于我们对批评的政治性的强调,完全否定了审美经验的地位,文学和社会实践的关联从来都不能这么机械地来理解。文学的社会历史实践的能量,如何能够获得一种形式感和审美经验的强度,这恰恰是文艺的一个内在的问题,甚至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往往受1980年代先锋主义和“新批评”理论的影响太深,总认为社会政治的内容是一种外部的内容。其实不是,社会政治性的内容恰恰是文艺内在的内容。当然,这种坚硬的政治性的内核和文学的形式感和审美经验的强度是怎么样辩证转化的,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政治性历史性批评家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写在圣地延安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之后
张睿智设计作品
苏学的历史性定位与新时代价值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