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倩霓
中国儿童文学王国里的金牌名片
——《少年文艺》与云南儿童文学
◎谢倩霓
1953年7月,由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的《少年文艺》杂志在上海创刊。作为新中国第一本少年文学期刊,她在时光的隧道中摸索前行,用年轻的步履见证纯文学的执着与追求,用纯净的文字记录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崛起与成长。她历经了数代人的汗水和努力,见证了儿童文学大花园里一季一季蓬勃的盛开。时间成就经典,品质铸就辉煌,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漫漫60多年的岁月,《少年文艺》杂志也早已成为了中国儿童文学领域一块不可或缺的巍峨的丰碑,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当之无愧的经典品牌刊物。
《少年文艺》杂志创刊伊始,就定下了这样的一种编辑方针:我们刊登的作品必须是特别给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阅读的纯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它既是“文学的”,更是“少年儿童的”,她应该能引起孩子们亲近它、阅读它的兴趣;同时这是一本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的刊物,它的风格是明亮的,它应该带给孩子们心灵的滋养,应该给予他们心灵的陪伴和慰籍。由此,《少年文艺》的第一代编辑队伍为这本刊物制定了“八字方针”:亲切、新鲜、多样、有趣。这使得这本少年文学刊物从一开始就远离四平八稳和沉闷枯燥,具有儿童文学特殊的质地和光泽。
《少年文艺》杂志不仅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更是当代儿童文学的领跑者,它与时俱进,勇于担当,使自己一直保持了鲜活而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儿童文学领域的领头羊。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就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各种方式开拓稿源,在一片荒地上拓展出一片神奇瑰丽的领土,刊发了新中国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小电话员》(李楚城1953)、《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1956)、《歪冠子的小母鸡》(葛翠琳1957)、《小茶碗怎样变成大脸盆》(任大霖1959)、《猪八戒回家》(包蕾1961)等,这些作品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带来了第一批文学和心灵的滋养。在这期间,云南有一些令人敬重的儿童文学作家,或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他们最早为少年儿童写的作品,有的也投寄给《少年文艺》,如钟宽洪《洛娜的明珠》(1955年)、冯永冶的《苗家小号手》(1958年)、孙继斌《姐姐》(1964年),还有刘绮、李钧龙、普飞等作家,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后,有的接着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历过“文革”十年的禁锢之后,《少年文艺》一次又一次冲破儿童文学题材的禁区,为百业待兴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明亮的窗口。比如《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王安忆)带来的关于好学生标准的重新思索和探讨,《今夜月儿明》(丁阿虎)、《小百合》(玉清)、《啊,少男少女》(张成新)等作品带来的少男少女朦胧而美好的情感,《独船》(常新港)带来的人性深层的挖掘和揭示,《赤色小子》(张品成)带来的特殊年代里的特殊故事……无一不形成一场又一场风暴,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维和疆域,刷新着人们固有的眼界,开拓出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一片又一片神奇的新领地。
在这里,更是开启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儿童文学的瑰丽盛典,一大批儿童文学的主力作家和重点作家在这里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或深刻地写实、或诗意地抒情、或神奇地魔幻、或顽皮地热闹……一篇篇探索性文字在这里首先面世,一个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在这里初露峥嵘,中国儿童文学届最热闹最富有创新意识最自我飞扬的时代在这里滥觞……
而紧随其后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在这里开始逐渐走上儿童文学的舞台,逐渐显露自己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天分和实力,并逐渐走向前台,成为儿童文学领域新的接力者。
这一切,无疑给《少年文艺》杂志带来了全国最优秀的、贴近时代、贴近少年儿童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一本刊物维持生存并发扬光大的生命之本,它们不仅保证了《少年文艺》最高的文学品质,也保证了读者永不停息的热情追捧和真诚喜爱。
《少年文艺》特别注重培养和团结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为新中国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保证了自己刊物优质而丰富的稿源。
在新中国建国之初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建设基本上处于零状态,《少年文艺》的编辑们努力从各个渠道挖掘和培养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任大霖、任大星、任溶溶、葛翠琳等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开始在这里登场。任溶溶说:“上世纪60年代前我的一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少年文艺》的鼓励下写出来的。可以想见《少年文艺》是如何热心地帮助作者走上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少年文艺>创办那时候》)。同时,《少年文艺》的编辑还邀约了一大批已经成名的作家为杂志撰稿,茹志鹃、王愿坚、刘绍棠、崔道怡、浩然等作家都热心地做了新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第一批耕耘者,他们的作品一开始就给新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了纯正的文学品味。
经历十年“文革”浩劫,儿童文学王国与其他各领域一样,百花凋零,百业待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上世纪末,《少年文艺》从全国儿童文学作家中广泛征集佳作,发表了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以云南来说,1981年辛勤的散文《密林里的赞哈调》在《少年文艺》刊发,后被选入《少年文艺》创刊三十周年散文选集《给少年们的散文》。1983年吴然最早投寄《少年文艺》的散文诗《妈妈教我一个字》(外二章),获当年《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他1986年发表在《少年文艺》的散文《爸爸的相册》(外一章),后被选入多种小学课外阅读读本,其中的《爸爸——同学》即与《爸爸的相册》同发的(外一章),被新加坡教育部联合出版新加坡小学高级华文课本《欢乐伙伴》三年级上册。1986年,1987年沈石溪代表作之一《退役军犬黄孤》和吴天的代表作小说《老人箐》先后在《少年文艺》发表。他们的这两篇作品又先后荣获第六届、第七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88年,张祖渠的散文《信的故事——老山前线纪事》在《少年文艺》发表后,获第八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吴然应约写了《这里有崇高的爱》相关评论。1993年,张祖渠的散文《蝴蝶牧场》发表后受到好评,2013年选《少年文艺60年典藏》(散文卷)。《少年文艺》在近20年的时间里曾自筹经费,奔赴全国各地,发起了20多场“《少年文艺》全国基本作者作品系列研讨会”,如1988年,《少年文艺》编辑部和云南省军区政治部新闻中心联合组织的“沈石溪儿童文学作品讨论会”在昆明举行。《少年文艺》主编郑马、编辑部主任任哥舒,《儿童文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刘晓亚、少年儿童出版社文艺室编辑廖励平等,以及在昆云南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省军区作家30多人参加了讨论会。在这个研讨会上,与会者着重讨论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和新近创作的少年小说。通过类似的研讨会,陆续走出了秦文君、沈石溪、梅子涵、吴然、陈丹燕、郑渊洁、桂文亚、葛冰、张成新、周锐、彭懿、孙云晓、董宏猷、邱易东、王宜振、徐鲁等众多年轻的“基本作者”。这些严谨认真的研讨会使这些刚刚起步的儿童文学作家对自己的写作风格、作品优点和缺陷有一个比较超前和清醒的认识,对他们逐渐走向成熟并逐渐成长为国内儿童文学的领衔人物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秦文君曾说:“当时我刚刚踏入儿童文学的领地,《少年文艺》就为我召开了第一场个人作品研讨会,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雪中送炭,具有非常大的鼓励作用。”梅子涵曾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少年文艺》是一条很大的船,将我们载入文学的大海。我们刚上船的时候,是一群什么也不会的水手,但我们下船的时候,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位船长。”《少年文艺》还跟各地方作协有很多合作,联手培养作家队伍。比如1991年,我们曾跟云南省作协、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沈石溪吴然辛勤作品研讨会”,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群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近年来,湘女、李秀儿 、吕翼等作家,也在《少年文艺》发表她们的佳作。普飞先生宝刀不老,还在为我们投寄作品。正因为有了对主力作家的培养和对作品文本的研习,《少年文艺》获得了更多更好的作品刊发权,也正因为《少年文艺》不断刊发具有强悍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的作品,开拓出一片又一片神奇的领地,为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培育主力作家的同时,《少年文艺》杂志还特别注重培养热爱文学、有志于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青少年文学新苗。《少年文艺》自创刊伊始就专门开辟了“新芽”栏目,以刊发和鼓励少年优秀写作者。李肇星、张抗抗、陈丹燕、韩寒等人中小学时代的习作即刊发在本刊,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人生道路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李肇星先生曾多次回忆起《少年文艺》杂志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并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自1987年始,一直到2011年,《少年文艺》杂志每年两届举办“新芽写作函授班”,采用任大霖等著名作家及作家兼编辑朱效文、张成新等老师编写的写作教材,利用函授的形式,悉心培养青少年写作者。鼎盛时期,写作班学员曾达到近2千名。从函授班里走出了殷健灵、三三、李志伟这些现在已经在儿童文学界卓有成效的儿童文学作家,以及莫问天心、庞泓、张雅铮等新生代青年儿童文学作家。
进入新世纪,《少年文艺》采用召开作品研讨会、在头条位置重点推出佳作、配上重点评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出一个又一个富有才情的更加年轻的作家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彭学军、杨红樱、薛涛、饶雪漫、伍美珍、郁雨君、周晴、谢倩霓、汤汤、黑鹤、李丽萍、韩青辰、王勇英、李秋沅、小河丁丁、两色风景……他们将自己的处女作或代表作交给《少年文艺》发表,他们的作品或厚重,或灵动,或清秀,或充满想象的力量,为《少年文艺》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从这本刊物走向全国,走向更广泛的读者,成长为新的历史时期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家。
此外,为鼓励广大热爱文学、富有文学才情的大学生、高中生加入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在“新芽”栏目之外,《少年文艺》自2014年始还专门开设了“新星烁”栏目,刊发在校大学生、高中生比较成熟的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此栏目自开设以来,受到全国各地大中学生的欢迎,收到并刊发了一批颇有质量的稿件。这也是《少年文艺》试图进一步培养最新作者的努力。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儿童文学出版的繁荣兴旺,以及儿童图书市场的喧嚣和火爆,越来越多的作家耐不住寂寞,写作心态日益浮躁,写出来的作品也显得粗糙。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年轻作家,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写作缺乏敬畏之心,对作品缺乏精益求精打磨的态度。为了传承《少年文艺》杂志精心培育作家队伍的优秀传统,为了在当下浮躁的写作环境下提高年轻一代作家对写作的认识,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锤炼,他们对更优秀作品的认同感,《少年文艺》将定于2016年底举办第一届“青年作家改稿会”。如果条件许可,这个活动将每年举办一次。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迅猛的冲击,民营刊物和各省市级刊物的风起云涌,以及阅读受众和发行渠道等多方面的变化,《少年文艺》这本老刊物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考验。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少年文艺》与时俱进,在坚持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对于一本经典刊物来说,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坚持的,比如纯正的文学品味,严谨认真的编辑态度,严格的择稿标准。这是保证一本经典刊物的生命之本。不管外界如何喧哗,市场如何吵闹,阅读如何的碎片化简单化,我们都将坚持最纯粹的儿童文学的标准。
因为多年的努力,《少年文艺》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期刊,曾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期刊奖,并在2015、2016连续两届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优秀少儿报刊”称号。
60多年漫漫岁月,在时间的长河里也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将继续保持传统,保持纯粹,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将《少年文艺》这块金牌擦拭得更加闪闪发亮!
(作者系《少年文艺》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责任编辑:万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