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一尘不染里抱怨,不如在灰尘里尽量快乐
叶倾城:
你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自小我就住在姥姥家,爸妈下班后也都会来姥姥家吃饭、休息。因此,我家的故事大多是在姥姥家发生的。
我有一个大我10岁的姐姐,她经常和妈妈吵架,吵架的激烈程度,可以把我同学吓得不敢动弹。同学说她第一次见到拿着棍子吵架的母女,我只能无奈地笑笑,说:“我妈和我姐人都很好,就是脾气暴。明天俩人又会好得跟一个人一样。”
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我知道,吵吵闹闹20多年,她们心里早已有了隔阂,她们仍旧爱对方,但这隔阂也让她们心生忌惮。厌倦了争吵,但争吵依旧,甚至更加频繁,因为包容与理智早已消耗殆尽,于是一点儿小事就可以引发一场战争。我只能看着、听着,无计可施。她俩的脾气太像了—固执己见、不听人劝。我知道姥姥看见她们争吵会很伤心,可我不知道该如何阻止。
我上高一的时候,姐姐嫁人了,她们的争吵也随之减少。可自妈妈退休,便开始每日没完没了地抱怨。她每天不停地做家务,不让姥姥做任何事,说“享清福就好”,她会赶在所有人之前把一切做完……然后就是长久地埋怨、指责和诉苦。此时,我好像突然理解了姐姐之前的“顶撞”。
妈妈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我不想听那些无休止的埋怨。于是我建议她去学学画画、读读书,或者出去转转、玩玩电脑也好。可我说这些的时候,她不是装作没听见,就是以“我哪里有时间啊,那么多活儿要干”来回答。难道她真的喜欢过这样的日子(无休止地做家务+抱怨)?
她说我上大学之后一切都会不一样,可是在我看来,束缚她的不仅仅是我、姥姥和这个家,更是她自己的心。她太爱我们,也太想爱我们了,却选错了方式。明明一切都是出于好心,可到最后谁也不开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切。
小宁
亲爱的小宁:
看完你的信,我又回到开头,确认了一下—是的,你父亲还在世,也没跟你母亲离婚,他每天都会去岳母家吃饭、休息,而这,可能就是他存在的唯一证明了。
你说到母亲与姐姐的争吵,说到姥姥的伤心,也说了你的无奈与省视。你一共说了三对母女,都是你母亲生命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最重要的“夫妻关系”到哪里去了?你母亲有30年左右的婚龄,丈夫却像幽灵一样游离于她生活的边缘。
你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这确实不能算是一种良好的婚姻状态。可想而知,你母亲是不快乐的。不快乐像肚子里的气,总得放出来,不是屁就是嗝,所以,你听见了她的抱怨。不快乐也是病,会遗传也会传染,所以,你看见母亲与姐姐吵架。母亲为什么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上,放松情绪?因为目前的她,已经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上以缓解压力了。
你说的没错,妈妈“真的喜欢过这样的日子(无休止地做家务+抱怨)”。前者可以让自己忙忙碌碌,不至于想东想西,又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她借此宣示:我是很重要的,我比你们所有人更爱这个家;后者则是在宣泄情绪,这总好过让不满日日夜夜地闷在心里。
别急着跟我争辩,我一点儿也不想和你讨论你父母的感情生活,那不是你能理解、你管得着的事儿,既然管不着,就全盘接受吧。然后,该读书读书,该上大学上大学,该恋爱恋爱,该工作工作。高三对你的一生至关重要,不要为这些琐事分心。
那有什么是你能做的?
你会慢慢长大,成为被爱恋的女子、妻子以及母亲,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难以摆脱的麻烦。但一定要记住,当时看上去最省力的解决方式,往往意味着事后需要不断地修修补补。长痛不如短痛。
如果囿于主客观的种种不得已,必须如此,那只要衣食无忧,就去种花、养猫、练字吧,但对于那些生活中的不得已,别妄想用抹布擦去它、用拖把磨没它。与其在一尘不染里抱怨,不如在灰尘里做一个尽量快乐的妻子,尽量快乐的母亲。因为,只有母亲快乐了,孩子才会快乐。
叶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