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芹
摘 要:练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巩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思维、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兴趣;实践;开放;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81-01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掌握数学“四基”、训练数学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能力、智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是老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不仅要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还应能够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练习
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数学,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及意义尚未明确,但对数学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练习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如,在教学《数的大小》一课时,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表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我设计了“猜猜看”游戏环节:
师:哪个同学能猜猜老师手中卡片上的数是多少?生1:是80。
师:比你说的少一些。生2:是10。
师:比你说的又多得多。生3:是75。
……
猜数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趣味游戏中体会了数的大小关系的表述方法,也能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其中蕴含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又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我没有用“开火车”“比比谁最快”的形式,而是课前把题目写在动物图片上,把得数分别写在几顶帽子上,让学生们分组为小动物们找帽子。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每组之间还进行比赛。找完后,他们争先汇报自己的结果,气氛异常热烈。像这样的趣味练习,改变了生硬呆板的练习模式,更不同于实质枯燥而外表花哨的教学方法,把练习“蕴藏”在学生喜爱的日常游戏中,对于培养兴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二、培养实践能力——设计操作性练习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以“做”为中心。在美国流行“木匠教学法”,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划划、量量、找找、拼拼……在“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感悟数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五年级(下)《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为了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先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然后组织安排了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测A4纸的体积。让学生考虑难点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100张A4纸的厚度,推算出一张A4纸的厚度,从而计算出它的体积。在让学生复习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同时,再一次体会“转化”的思想。
活动二:测西红柿的体积。结合“曹冲称象”故事,引导学生发现用“排水法”计算西红柿的体积,然后分组选择工具(为学生准备水、不同规则容器、直尺等工具),测量水面高度,计算西红柿体积。
在拓展练习环节设计的练习有:测量石头的体积、测量橡皮泥的体积(排水法、变规则法)等。
通过活动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思维能力——设计开放性练习
数学教学中,最枯燥的内容是计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使用口算卡、课件等反复练习,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了兴趣,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如在《乘法初步认识》练习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学校的操场边有两行梧桐树,每行6棵;操场上有5组小朋友在踢毽子,每组2人;有4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每组还有一名同学在记数。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先计算,而是要求学生先看图说话,提出问题。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有说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项目的,有描述各种活动的学生组成情况的……就在我感觉学生远离预设想引导时,赵明一小朋友说:有5组学生在踢毽子,每组2人,2是相同加数,可以用乘法计算:2×5=10。他刚说完,其他小朋友的思路打开了:想知道有几棵树可以用2×6,用4×4能计算出共有多少同学在跳绳,连我设计的一个隐藏条件都找了出来……在设计情境时我没想到学生们会观察得这么仔细,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设计出多样、开放、有趣的练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练习,乐于学习数学,发掘、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潜力,使学生在快乐的练习过程中巩固“四基”、突破技能训练的局限,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姚星.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4,(7).
[2]康艳.数学练习设计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15,(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