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2016-11-24 18:18吴永燕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0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习近平思想

摘 要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在中国治贫减贫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新时期贫困治理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它科学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持”、“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对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 精准扶贫 思想

作者简介:吴永燕,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62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的40多年时间里,几乎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始终心系民生、情怀扶贫,始终高度重视贫困问题治理,精准扶贫思想也正是在中国特色治贫减贫实践进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一)萌芽与积累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浙江省工作期间,就已经开始重视和探索推进精准化扶贫开发模式,强调扶贫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和“内生动力”等,促进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萌芽。在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福建省宁德市地委书记时,他针对宁德市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现状,通过走访调查,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四下基层”扶贫工作制度,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要求,有效推动了闽东地区摆脱贫困。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说,在欠发达地区,要倡导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观念,强化自我发展能力。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再次强调了“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

(二)提出与初步形成阶段

2013年11月3-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强调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和好高骛远,首次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 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县区主要同志座谈时强调,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等,这体现了精准扶贫思想已逐步从精准化理念的提出向具体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扶贫措施精准化等推进的发展特征。

(三)完善与形成阶段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内蒙古、福建、新疆、云南、贵州、吉林、西藏等地对扶贫进行了重点调研,主持召开扶贫主题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6·18”、“10·16”的重要讲话,从全局战略高度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要求,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在不断完善中正式形成。

(四)全面实践阶段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针对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强有力号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其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扶贫攻坚“1+N”系列文件及若干政策措施、计划等配套文件,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统一意志,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进入全面实践阶段。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就是要将精准化理念运用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切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即“六个精准”),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扶持谁”

突出贫困人口精准化管理,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先识贫”,明确指出要“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通过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对贫困村、贫困户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进行进准识别,实行建档立卡及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能有效防止瞄准目标偏离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实现科学治贫理念、精准扶贫理念、有效脱贫理念的有机统一。

(二)“谁来扶”

突出扶贫责任精准化落地,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保障。习近平强调“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一是明确划分中央、省、市四级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二是强化基层扶贫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求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发挥社会合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

(三)“怎么扶”

突出贫困对象精准化扶持,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强调扶贫开发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滴灌。一是强化“五个一批工程”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重点解决脱贫内生动力的培育增强问题,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开展金融服务、提升劳动力素质、实施生态补偿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重点解决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是指将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甚至不适宜居住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是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有效举措,让贫困群众既有钱可赚、又有工可务,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重点解决教育落后是许多贫困家庭致贫的根源问题,不让贫困家庭的儿童“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祛除“穷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重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着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向贫困人口倾斜。二是强化精神贫困治理。重视“扶贫先扶志”,要求扶贫工作中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重视“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四)“如何退”

突出贫困脱贫成效精准化定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检验。习近平强调,“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目的和手段关系要弄清楚”。一是注重扶贫目标精准化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为确保实现脱贫目标,他将7000万扶贫目标细化分解到“五个一批”中进行精准化管理,即“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脱贫,转移就业解决1000万人脱贫,易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解决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强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二是注重扶贫成效考核评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扶贫政策效果的评价是检验扶贫成效的重要标尺,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提出既要制定脱贫时间表,加强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管理,又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制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同时,提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要求始终将脱贫攻坚战场作为检验干部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的主阵地,以脱贫攻坚实绩选拔任用干部。

三、精准扶贫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我国新时期贫困治理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有利于消除贫穷、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将有利于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进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扶贫开发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但也折射出来了扶贫开发问题已成为“全面小康与‘中国梦这一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的最大“短板”。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将有利于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智慧、力量统一到脱贫攻坚事业上来,更加注重对目标人群直接进行“靶向性”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推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与全面脱贫,全面提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三)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减贫实践创新、开创减贫合作新境界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贫困问题治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实现了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开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并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同时,在这一伟大的扶贫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准扶贫思想,有效克服了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只注重外部“输血”的支援与忽视内部“造血”的培植、只注重发挥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与忽视个人动员的广泛参与、只注重扶贫数量堆积与忽视质量提升、只注重“灌水式”普遍撒网与忽视因人因地施策、只注重“抢救式”短期效应与忽视可持续发展保障等误区与问题,更加突出精准化理念运用,着力落实“六个精准”,始终坚持精确瞄准精准发力,科学统筹了扶贫开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局部性、个体性和国家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短期限和长期性”等辩证统一关系,推进了中国特色减贫实践创新,也将在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减贫事业提供经验借鉴中开创减贫合作新境界。

注释: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3.

曾伟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10-1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20.

贵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贵州日报.2015-06-20.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习近平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