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杨瑞
李时珍身上透露着特殊的人文气质,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气质,才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重读李时珍,对今之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不无禆益和启迪。
李时珍(1518-1593)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所著《本草纲目》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极为珍贵的科学遗产。
李时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与其独特的个人特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王世贞的《本草纲目题序》、李时珍的次子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以及张鼎思的《重刊本草纲目叙》、顾景星的《白茅堂集》和《康熙蕲州志》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时珍的个人气质对其成功编著本草纲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敢为人先是李时珍最为鲜明的人文气质。李时珍的这种气质从他的科学的批判思维也能看得出来。
李时珍生活在明朝中后期,那时的封建统治者支持道士、方家们鼓吹的“长生不老”,追求“神药”、“仙方”。在当时蒙昧的环境中,受到皇帝等一系列王公大臣炼丹的影响,民间百姓也相信巫术而不信医术。对于这种情况,李时珍敢为人先地进行批判和揭露。他反对长生不老、炼丹成仙。例如在历代本草中,水银均被认为是长生之药,使不少人受骗致死或致残。李时珍冒着与朝廷和方士为敌的风险予以揭露:“水银乃至阴之精,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
菌桂也被吹捧为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承认它的药效,认为“菌桂主治百病、善精神、和颜色、为诸药通使”,然而,却对它能令人长生不老的说法进行了批判。
此外,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饮茶可以轻身换骨”的说法,李时珍亦进行了批驳。他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而降也”,指出虚弱的人长时间饮茶会伤脾胃。
李时珍不仅在中药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在医学上,李时珍也有很深的研究。李时珍首先提出了人的思维器官是“脑”而不是“心”,这突破了传统的认识。李时珍对神仙方士宣扬的长生不死之药、羽化登仙之术、辟邪辟谷之方以及流传于社会的奇谈怪论,均通过亲身的实践,科学地分析验证,用确凿的证据去剥除这些方士们所极力推崇的封建迷信的神秘外衣,力图发展医药科学。
李时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本草学家,更是一位仁济天下的杰出医生。如果敢为人先是一种豪气,那么仁济天下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责任。
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是古代医家遵循的传统。李时珍在医疗实践中深感医生的社会责任重大,以仁济天下为己任。唐代以来,有的医者杀子以谢神,李时珍对此深恶痛绝,给予了无情鞭挞。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虽病笃,岂肯欲子孙残伤其肢体而自食骨肉乎?此愚民之见也。”他告诫天下百姓,有病求治良医,切不可害子伤身,其仁爱之心由此可见。
李时珍虽然3次乡试不第,但是他没有沉沦,而是毅然选择以仁术为业,弃儒从医,立志做一名不与草木同朽的济世救人的良医。
在30岁之前,李时珍已经是一个名医了。1556年,楚王的世子得了抽风病,李时珍一剂药便药到病除。楚王府为了留住李时珍作王府的医生,给了他“王府奉祀正”的官职,可李时珍依然经常出去给百姓看病。他不愿意与外界隔绝,不喜欢王府中的炼丹炉。后来,李时珍又被楚王推荐,于1559年进入太医院。然而,李时珍进了太医院后,对朝廷和权贵并无好感。太医院是个衙门,官腔十足,李时珍人微言轻,一年后便辞官回家。
辞官后,李时珍的足迹遍及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北京、河北、河南等11个省市,奔波于民间乡野田间地头、崇山峻岭,每到一处,都会留下许多他救治百姓的故事。这一切的动力,是李时珍的骨子里拥有仁济天下的人文气质,这种气质的背后,透视出的是李时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胸襟。
勤学善思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李时珍勤于读书。总结李时珍一生中读书学习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是只争朝夕式学习。李时珍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之人,读书忘记睡觉、忘记吃饭,养成了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据《白茅堂集》载,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读书以日出入为期”。
二是终身式学习。李时珍读书,是活到老学到老,甚至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王世贞的《本草纲目序》中言,李时珍“长耽典籍,若啖蔗饴”,这也是他终身式学习的写照。
三是图书馆式学习。李时珍读书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先习儒后业医,对于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李时珍都十分娴熟。他还拜顾问顾阙兄弟为师,顾家的藏书屋更是李时珍经常出入的重要地方,荆王府楚王府和太医院的馆藏书藉,李时珍也广阅博征。
四是研究式学习。李时珍读书学习很精很深,每每学有所得,得而能用,用有所悟。读书是李时珍开拓自己知识领域的有效途径。本草纲目中共有1023条药物发明的内容,这些发明均是李时珍研究式学习和实践所得。这些发明内容是本草纲目最重要的精华之一,时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五是不离笔杆式学习,李时珍对有用的资料哪怕是有用的片言只语均摘录留用,“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除此之外,他还对每一种药用植物随时随地描绘写生。在1892种药物中,有1109种药物留下了精美绘图。
李时珍不仅是单纯的勤学,他还善于思考。他思维开阔,喜欢独辟蹊径,李时珍总结历代本草药物分类方法时,将药物分为16部60类,“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李时珍这种科学的归类方法的科学价值十分巨大,这无疑是李时珍善思的最好诠释。
追求本源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追求本源是李时珍从小养成并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日益鲜明的人文气质。
对于前贤留下的本草文献,李时珍总要进行新的思考,寻找新的目标。为了获知药物的真貌,李时珍总是跋山涉水亲自采药,绝不惟纸上猜度而已。如前人分不清蘋、莼、莕三种水生植物,李时珍就亲自到江河湖泽去采摘辨识。为了探求芫花的炮制方法,李时珍亲自动手加工炮制,终于发现“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数十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之则无毒也,或以醋炒者次之。”李时珍探研的芫花炮制方法至今仍然沿用。
在李时珍之前,很多人都不清楚曼陀罗花的功效,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李时珍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才知道曼陀罗花在武当山叫做风茄儿,他亲自口尝服用曼陀罗花酒,以身试药,发现曼陀罗花“古药方载笑采酿酒饮,使人笑;舞采酿酒饮,使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李时珍为了弄清剧毒蕲蛇的生活习性,亲自上山守捕多日。为了弄清穿山甲的内脏结构,李时珍直接动手进行解剖观察。李时珍的这种追根索源、探求真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值得今日的医者学习。《本草纲目》能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正是李时珍追求本源的结果。
乐观自信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种坚定的自我价值体现。李时珍的乐观自信贯穿着他的一生。
李时珍从小聪明灵敏,看事情分析问题十分精辟独到。他为了向父亲要求独立行医而写了一首明志诗:“身如逆水船,心如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用以诉述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自信。
如果说青年李时珍的自信是一种志向和责任,那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磨砺之后,其又增加了一份能力和智慧。在《本草纲目》书成之后,李时珍三次求序于文坛领袖王世贞,从王世贞对李时珍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自信。王世贞曰:“予窥其人,睟然貌,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
李时珍把生死看得很淡,晚年的李时珍曾说,“年七十余,预定死期。”他从容而乐观地面对死神,自信地告诉次子李建元,“书当与日月争光,臣不与草木同朽!”正是因为李时珍有了这种乐观自信的人文气质,才使其在长期枯燥的著述生涯中,不寂寞不孤独,反而充满着快乐和满足。
平民亲民反映的是一种本色,一种情怀。李时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一生都保持着平民亲民的本色。
据《康熙蕲州志》载,李时珍“生平多阴行善,不令人知。孝友、豁达,饶隐德,下学上达,以师古人。”他的这些品质,使其平易近人。只要有病人求治于他,不管多远,他都会去救治。
李时珍平民亲民的人文气质还表现在,他能虚心向民间老百姓学习,向一切内行请教,以获知书本上不可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他通过访问矿工,懂得煤气可以使人中毒;通过访问老农,得之芸苔即油菜;通过请教山人、皮工,方知五倍子并非果实,而是一种虫子窠;通过访问猎人,知道虎心有补心之功能,如此等等。试想,李时珍如果没有平民亲民的朴素本色,没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德”,是不可能从矿工、老农、山人、皮工、猎人等处获得这些真知灼见的。
李时珍的平民亲民气质还表现在《本草纲目》中11096首附方上。这些附方均是从平民中来,再到平民中去,附方均简单、便利、廉价、效验、实用、可靠,十分适合老百姓使用,这也是历代本草医藉难以比拟的。
因时代的局限性,《本草纲目》中也存在一些迷信和糟粕,但是暇不掩瑜,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这部伟大的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