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利,胡召齐,朱强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230001)
皖南构造带的组成、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江来利,胡召齐,朱强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230001)
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在该区的工作,以新的锆石U-Pb年龄为依据,论述了皖南构造带的组成、前南华纪基底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以构造变形特征为依据,将皖南构造带分为3个构造分区,论述了各个分区的总体构造特征和不同方向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最后,概述了皖南构造带从晋宁期到燕山期的构造演化。
皖南构造带;构造特征;构造演化
皖南构造带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是在新元古代碰撞造山、变质基底形成基础上,经早古生代褶皱抬升和中生代陆内构造作用等多阶段构造演化形成的构造带。江南造山带的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一直受到地质学家的关注。最早,黄汲清先生将扬子东南部从桂北、黔东、经湖南到赣北至皖南的元古代浅变质火山-沉积岩分布区称为“江南古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开始用板块构造理论探讨这个地区的大地构造。80年代初,郭令智等提出江南古陆是元古代岛弧褶皱系。许靖华(1987)提出华南是造山带,把江南古陆解释为由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构造混杂带。80年代末,以板块理论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的区域地质调查为认识这套浅变质岩的沉积环境、构造格架、构造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本世纪初以来,由于LA-ICP-MS及SHRIMP锆石U-Pb 测年技术的广泛运用,江南古陆获得了大量较为精确的同位素年龄,结合这些年龄的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取得了该区主要岩石地层单位及侵入岩的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的新认识。目前,包括皖南地区在内的“江南古陆”已逐渐被认为是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新元古代造山带。本文主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作者近年在该区的工作,较系统论述了皖南构造带的组成、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
皖南构造带所属一级构造单元为华南板块。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以钦杭结合带与华夏陆块相邻,主要由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巨厚火山-沉积岩系及时代相当的侵入体所构成,它呈弧形跨越了桂北、黔东、湘西、湘北、赣北、皖南和浙北的广大区域。皖南构造带即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安徽部分。皖南构造带北以江南深断裂与扬子陆块前陆带的对冲带相临,东南以皖浙边界断裂带与浙西冲断褶皱带相连(图1) 。
2.1区域地层
皖南构造带主要由前南华纪浅变质岩组成,蓝田向斜及临溪向斜出露有南华纪-早古生代地层,在休宁-歙县盆地零星分布有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及中侏罗世-晚白垩世陆相地层。
2.1.1基底浅变质地层
皖南浅变质岩的层序和时代还存在争议。根据新一轮《安徽省区域地质志》,皖南浅变质岩系分为下部的溪口岩群与歙县岩群和上部的历口群与昱岭关群。溪口岩群与歙县岩群总体为一套由浅绿色为主的深灰色片岩、板岩、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等组成的地层,其中含有火山碎屑沉积或火山岩亚层。其中歙县岩群的西村岩组底部出露有较为完整的由变质橄榄岩类、辉长岩、具枕状构造的细碧-角斑岩及深海红色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的SSZ型蛇绿混杂岩。皖南的这套下部变质岩系从北到南表现出粒度逐渐变细、海水逐渐变深的趋势,是一套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部的沉积,属于海底扇沉积体系和海底平原沉积体系,其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根据蛇绿岩中辉长岩、细碧岩及其他层位火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可以确定其形成于890~-825Ma的新元古代。
图1 皖南构造带地质构造简图Fig.1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sketch for structural belts in south Anhui
历口群和昱岭关群分别分布在皖南构造带北部和南部,以下部为粗碎屑沉积(邓家组和周家村组)和上部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铺岭组和井潭组)为特征。其中井潭组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铺岭组火山岩也是板内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因此,历口群和昱岭关群都形成于新元古代820~760Ma的裂谷盆地中。
2.1.2盖层地层
皖南构造带具有三套盖层。第一盖层由南华纪到早志留世地层组成,总体为一套从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建造,本构造层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宽缓褶皱。第二盖层为零星分布于休宁汪村至流塘一带的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地层直接覆于新元古代浅变质岩之上,被中生代陆相盖层角度不整合所覆盖。第三盖层为中生代陆相盖层,主要由河流湖泊相陆源碎屑岩建造和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组成,分布在休宁-屯溪-歙县盆地中,因中生代多期构造作用,地层之间以不整合和假整合接触为主。
2.2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广泛分布,按其形成时代可分为晋宁期和燕山期,岩性以花岗岩类为主。
2.2.1晋宁期岩浆岩
晋宁期花岗岩类可分为2期。早期形成于850~826 Ma之间,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分布在休宁、许村、歙县、水竹坑一带,为同造山S型岩浆岩;晚期形成于820~780 Ma之间,主要为花岗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有莲花山岩体、白际岩体和灵山岩体,是新元古代裂解作用的产物。
晋宁期火山岩主要出现在井潭组和铺岭组中。井潭组存在两期火山岩,形成时代分别为820±16 Ma和776±10 Ma,其中820±16 Ma的火山岩形成于晚造山期,776±10 Ma的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裂谷期。铺岭组火山岩形成年龄在765Ma 左右,与井潭组第2期火山岩形成年龄相近,都是造山后裂解作用的产物。
2.2.2燕山期岩浆岩
燕山期岩浆岩有3期。第1期为花岗质侵入岩,形成于150~136Ma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东源岩体、靠背尖岩体形成于该阶段;第2期以花岗岩为主,形成于136~120Ma的早白垩世,代表性岩体有伏岭岩体、黄山岩体、右龙岩体、障公山岩体等。皖浙交界璜尖、清凉峰的流纹岩、休宁―屯溪盆地中的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与之同期。第3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玄武岩等基性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10~95 Ma。
3.1构造变形分区
皖南构造带经过从新元古代到中新生代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其构造格架最终在晚中生代形成。根据区内的变质变形特征,皖南构造带可分为祁门北部-绩溪构造带、鄣公山构造带、白际岭构造带3个构造带(图1)。
3.1.1祁门北部-绩溪构造带
位于祁门-潜口断裂以北的祁门北部-黟县-绩溪西部,为由溪口岩群牛屋岩组和历口群组成的成层有序弱变形区。构造变形以发育轴向近东西-北东东向紧密-宽缓褶皱作用为主,伴有向北逆冲的近东西向冲断层。不整合在变质基底之上的南华纪-早古生代地层以宽缓的向斜构造—蓝田短轴向斜—为特征。中生代以发育北东东-近东西向右行平移断层和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为特征。
3.1.2鄣公山构造带
位于江湾-五城断裂以西、祁门-潜口断裂以南的鄣公山隆起区,为由溪口岩群浅变质岩组成的强变形区。带中的晋宁期变形以发育向北逆冲的韧性剪切带和向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为特征,层理大多被新生的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形成的板劈理和千枚理所取代。燕山早期,该带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卷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燕山晚期,该带沿鄣公山隆起由南向北滑脱。带中的逆冲断层推覆和滑脱构造普遍受到后期北东向平移断裂的改造,地层层理和构造面理陡倾,倾竖褶皱发育。
3.1.3白际岭构造带
位于江湾-五城断裂以东、歙县-三阳断裂以南的白际山区,东以皖浙边界断裂为界与浙西断褶带相邻,由歙县岩群和昱岭关群浅变质火山-沉积岩所组成。歙县岩群以强烈的剪切变形为特征,其中含火山物质的碎屑岩经剪切形成糜棱岩、千枚岩、千枚岩化砂页岩,而镁铁-超镁铁质岩则以岩块形式存在。中生代以来,该带总体为一由南东向北西运动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其前缘向北西逆冲在中侏罗统洪琴组之上,后期受到北东向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的强烈改造。在皖浙边界,右行平移断层的北盘转变为向东运动的冲断层,形成近南北向的冲断层。
3.2断裂构造格架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按断裂方向可分为近南北-北北东向、北东向、北东东、近东西向、北西向五组,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区域性主干断裂,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重要作用,其他方向的断裂形成于晚中生代,对早期构造起改造和破坏作用。
3.2.1近南北-北北东向断裂带
本组断裂断层走向以近南北-北东40°左右,断层倾向南东或北西,断面陡倾,近祁门-潜口断裂方向转为北东向。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有葛公镇断裂、赤岭断裂、廊桥-西递断裂、旌德断裂、宁国-绩溪断裂等,除宁国-绩溪断裂外,本组断裂都形成于中生代,以左行平移作用为特征,它们切割早期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线,造成早期地质体左行平移,早期近东西向构造线经构造牵引作用转为北东向,有些平移作用强烈的断裂中发育倾竖褶皱。宁国-绩溪断裂是叠加在印支期北东向逆冲断层之上的左行平移断裂,在早白垩世成为控制盆地沉积的正断层,最后表现为由南东东向北西西的逆冲作用。3.2.2 北东向断裂带
北东向断裂是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组断裂,主要断裂有蛟潭-祁门断裂、瑶里断裂、漳前断裂、江湾-五城断裂、白际-街口断裂、岭南-小川断裂、宁国墩断裂等,大多经过早期逆冲推覆、后期左行平移等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在鄣公山构造带中,本组断裂在中生代早期为一组由北西向南东逆冲的冲断层,其后被左行平移断裂所叠加,部分断裂晚期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作用。而在白际岭构造带,本组是在早期由南东向北西逆冲的逆冲断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断裂,中生代经过逆冲推覆、左行平移、高角度正断层作用和右行平移作用多阶段的构造变形。本组断裂晚期的右行平移作用非常强烈,右行平移作用不但使区内岩层作右行平移,还导致地层产状变陡,尾端转为逆冲断层,如森村-武阳断裂、白际-街口断裂均在其东段北侧形成近南北向的逆冲断层,并导致古生代地层局部倒转。
3.2.3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带
本组断裂数量较少。主要有祁门-歙县断裂带及祁门北西的经公桥断裂、 箬坑断裂、六都断裂等北东东向断裂。
祁门-歙县断裂在区域上作北东东-东西向展布,向西过祁门后与北东东向经公桥断裂相连,向东过屯溪盆地后与北东东向三阳断裂相连,是在晋宁期祁门- 歙县断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期活动断裂,在区域构造演化中期重要作用。断裂的早期变形以糜棱岩、千糜岩和千枚岩化砂页岩为代表,是一条形成于弧后盆地关闭过程中由南向北逆冲的韧性逆冲剪切带。燕山早期,本断裂在南东-北西向挤压作用下,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受区域伸展作用影响,断裂成为控制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的边界断裂;最后在晚白垩世晚期,在强烈的区域性的右行平移断层作用下,发育走向近东西-北东东向密集劈理带,断裂带中的早期面理因剖面上的牵引作用,产状陡立,沿带发育倾竖褶皱。
祁门-歙县断裂东段的三阳断裂为一条经多期次、多层次构造变形的断裂带。晋宁期为一条形成与弧后盆地关闭过程中由南向北逆冲的边缘韧性逆冲剪切带。晚中生代以来经过多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为由南东向北西的逆冲推覆,其前缘逆冲推覆在中侏罗统洪琴组之上;第二期构造为左行平移断层,影响范围大可达3km左右,岩石因强烈的剪切作用发育密集的以左行平移为特征的剪切面理;第三期构造为高角度正断层,正断层明显的叠加在早期逆冲断层之上,沿断裂带侵入有花岗斑岩、辉绿岩等岩脉;第四期构造为强烈的右行平移作用,断裂以脆性变形为特征,断面陡倾或直立,早期地质体和构造线受到明显的切割,早期构造形迹产生显著的变形与变位。在三阳南和浙西顺溪北,断裂右行平移派生的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形成近南北向由西向东的逆冲断层和褶皱。在浙西于潜至马哨因南西西向北东东的挤压作用,导致早古生代地层向东倒转。区域上,使原先相连的查坑-长春坞倒转复向斜和浙江马哨复向斜右行位移16km左右。
祁门北西的经公桥断裂、箬坑断裂、六都断裂等均作北东东展布,断层面陡倾向南南东或北北西,以晚期强烈的右行平移作用为特征。断裂带中发育近直立的具右行剪切指向的密集劈理带,发育因右行牵引而形成的倾竖褶皱。这些断裂带中可以解析出早期逆冲(如若坑断裂)或左行平移的构造变形,表明它们是叠加在早期逆冲断层之上的断裂,经过2~3期构造变形的多期活动断裂。
3.2.4北西向断裂带
本组断裂在区内分布较少,规模也较小,以右行平移断裂作用为主,以造成早期构造线的位移和牵引为特征,代表性的断裂有杨村-潜口断裂。在杨村-潜口断裂中,早期褶皱的轴面面理在右行平移断层作用的牵引下形成倾竖褶皱,晚期还受左行平移断层作用的叠加。
皖南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可分为晋宁期、南华-海西期、印支期及燕山-喜山期四个时期。
图2 皖南构造带晋宁期构造演化模式图Fig.2 Evolution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al belts in south Anhui in Jinning period
4.1晋宁期构造演化
新元古代早期,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以古华南洋相隔。研究区处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根据相邻地区的构造岩石组合,可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总结如下:
970~865Ma,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洋壳向北俯冲,形成以双溪坞群为代表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及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质侵入岩(图2a),形成年龄在970~890Ma。865Ma以后,扬子陆块南缘的弧后盆地逐渐打开,溪口岩群和歙县岩群代表的弧后盆地的火山-沉积岩和伏川蛇绿岩形成(图2b)。这个弧后盆地可能在形成不久就开始关闭。许村岩体(850Ma)、歙县岩体(838Ma)、休宁岩体(826Ma)的形成年龄表明,大约在850Ma以后,随着华夏陆块的向北推进,俯冲带靠大陆一侧,由于汇聚作用使得初生地壳物质的加厚重熔形成过铝的S型花岗闪长岩,侵入到溪口岩群中。歙县过铝质花岗闪长岩沿缝合带侵位,表明伏川蛇绿岩代表的缝合带关闭,休宁岩体代表的残余岩浆侵位,指示皖南歙县缝合带完全闭合(图2c)。
825~750Ma,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由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本区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伸展,本区的构造环境演化成裂谷盆地,表现为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和偏碱性的岩浆侵入,形成井潭组和上墅组火山岩及具A型花岗岩特征的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裂谷盆地控制了历口群及相同层位的火山—沉积作用(图2d)。
4.2南华纪-海西期构造演化
研究区南华纪在青白口纪晚期裂谷盆地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海侵,裂谷盆地沉积逐渐向整个新元古代造山带超覆沉积,沉积了以休宁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滨岸-陆棚环境粗碎屑建造,其后接受了以南沱组为代表的冰水沉积。从震旦纪-奥陶纪,区内连续沉积了一套海相硅质岩、碳酸盐及碎屑岩建造。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本区因经区域性抬升上升为陆,早古生代及以老地层产生宽缓的褶皱变形。晚泥盆世由北向南逐步海侵,上泥盆统-二叠纪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但直到石炭纪,本区才被石炭纪、二叠纪海相碳酸岩沉积超覆。
4.3印支-燕山构造演化
晚二叠世末到早三叠世初,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碰撞,本区成为扬子陆块前陆盆地及其后坳陷盆地的一部分,断续接受了从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的海陆交互相-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中侏罗世晚期,歙县-休宁东南部地层整体作为一个逆冲推覆构造带由南东向北西逆冲,前缘逆冲推覆在中侏罗世地层之上。而鄣公山构造带的浅变质地层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卷入最新的地层为中侏罗统,形成区域上的对冲构造带。
中侏罗世以后,本区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所制约。由于板块俯冲的方向、角度的不同,导致区内构造变形既有挤压变形导致的逆冲推覆构造,又有伸展作用引发的高角度正断层,还有近水平剪切形成的不同方向的平移断层作用。先后有北东、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裂、近南北-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裂、北东东-近东西向右行平移断层及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及与之配套的其他断裂形成,形成皖南构造带中生代复杂的断裂构造格局。
中生代以来多阶段的构造作用,不但形成区内逆冲推覆构造、高角度正断层、平移断层等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而且还叠加和改造了早期构造形迹,其中鄣公山断裂、岭南-长陔断裂、宁国-绩溪断裂、祁门-歙县断裂等断裂成为控制区域岩浆岩分布和盆地沉积的重要断裂,铸就了皖南现今的构造格局。
皖南构造带的浅变质基底由新元古代弧后盆地火山-沉积岩系、蛇绿混杂岩、同碰撞的花岗闪长岩及青白口纪晚世-南华纪早期形成于伸展环境的火山岩、A型花岗岩组成。
在晋宁期基底变形和加里东期褶皱抬升基础上,皖南构造带经过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高角度正断层、平移断裂作用等构造作用,形成复杂的构造格局。根据变形特征,可分为祁门北部-绩溪构造带、鄣公山构造带、白际岭构造带共3个构造带,按断裂方向不同,可分为近南北-北北东向、北东向、北东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4组断裂,一些主干断裂经历过多阶段的构造变形。
皖南构造带经过晋宁早期(890~825Ma)弧后盆地形成与关闭,晋宁晚期-南华纪造山后(820~750Ma)裂解与裂谷盆地形成,南华纪-古生代裂谷盆地发展到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印支运动南北板块碰撞后燕山期陆内构造演化等多阶段的构造演化。
致谢:野外调查过程中得到332地质队支利庚教授、王德恩总工和徐生发院长的指导和帮助,皖南构造带的认识得益于马荣生、支利庚、程光华、张彦杰等教授的讨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参阅了涉及本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提及,在此表示感谢和歉意。本区中生代构造变形复杂,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认识还不成熟,敬请批评指正。
[1]Li X.H, Li Z.X, Ge W.C, et al. N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South China: Crustal melting above a mantle plume at ca.825Ma[J]. Precambrian Research, 2003,122: 45~83.
[2]Li X.H., Li W.X., Li Z.X., et al. 850~790 Ma bimodal 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northern Zhejiang,South China: A major episode of continental rift magmatism during the breakup of Rodinia[J]. Lithos,2008,102: 341~357.
[3]Wang X.L Shu L.S, Xing G.F, et al. Post-orogenic extens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Jiangnan orogen: Evidence from ca 800~760Ma volcanic rocks [J]. Precambrian Research,2012,222~223: 404~423.
[4]Wu F. Y, Ji W.Q, Sun D.H, et 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esozoic granites insouthern Anhui Province,China [J]. Lithos, 150:6~25.
[5]Zhang C.L, Li H.K, M. Santosh.Revisit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odinia superplume and plate subduction [J]. Terra Nova, 2013a,25:212~220.
[6]Zhang C.L, M. Santosh, Zou H.B, et al.The Fuchuan ophiolite in Jiangnan Orogen: Geochemistry,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assembly of South China[J]. Lithos,2013b, 179: 263~274.
[7]Zheng Y.F, Zhang S.B, Zhao Z.F,et al. Contrasting zircon Hf and O isotopes in the two episodes of N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and reworking of continental crust[J]. Lithos, 2007,96: 127~150.
[8]Zheng Y.F., Wu R.X., Wu Y.B. et al. Rift melting of juvenile arc-derived crust: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Neoproterozoic volcanic and granitic rocks in the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J]. Precambrian Research,2008,163: 351~383.
[9]安徽省地质地调院. 浙赣皖相邻区综合找矿预测[R]. 2002.
[10]安徽省地质地调院. 1∶25万宣城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2005.
[1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省区域地质志(新编)[R]. 2014.
[12]江来利,胡皂齐,朱强,等. 皖南构造带形成演化及其与成矿关系[R]. 2015.
[13]程光华,汪应庚. 江南东段构造格架[J]. 安徽地质,2000,10(1): 1~8.
[14]丁炳华,史仁灯,支霞臣,等. 江南造山带存在新元古代(-850 Ma)俯冲作用——来自皖南SSZ型蛇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证据[J].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27(5):375~388.
[15]江西省地质地调院. 1∶25万景德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2002.
[16]江来利,胡召齐,朱强,等.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地学前缘,2016,23(4):137~147.
[17]郭令智,卢华复,施央申,等.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J].高校地质学报,1996,2( 1) :1~13.
[18]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54.
[19]高林志,杨明桂,丁孝忠,等.华南双桥山群和河上镇群凝灰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对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演化的制约[J].地质通报,2008,27(10) : 1744~1751.
[20]高林志,丁孝忠,张传恒,等.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年代的修正和武陵运动构造意义[J].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2, 33(2):71~75.
[21]李双应,杨欣,程成,等. 论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层序[J].地层学杂志,2004,38(1): 77~94.
[22]马荣生,王爱国. 皖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轮廓[J]. 安徽地质,1994,4( 1- 2):14~22.
[23]潘国林,胡召齐,朱强,等. 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及古应力场特征[J]. 地质科学,2014, 49(2):417~430.
[24]舒良树,施央申,郭令智,等.江南中段板块-地体构造与碰撞造山运动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731.
[25]王德恩,周翔,余心起,等. 皖南祁门地区东源钨钼矿区花岗闪长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J]. 地质通报,2011,30(10):1514~1529.
[26]吴荣新,郑永飞,吴元保. 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岩石学报,2005,21(3):587~606.
[27]吴荣新,郑永飞,吴元保. 皖南蛇绿岩套辉长岩锆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研究[J]. 地球学报,2005,26(增刊):70~73.
[28]吴荣新,郑永飞,吴元保,皖南新元古代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2007, 13(2):282~296.
[29]徐备.论赣东北-皖南晚元古代沟弧盆体系[J].地质学报,1990(1):33~42.
[30]许靖华,孙枢,李继亮.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J].中国科学( B辑) ,1987(101): 1107 ~1115.
[31]薛怀民,马芳,宋永勤,等.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J]. 岩石学报,2010,26(11):3215~3244.
[32]薛怀民,汪应庚,马芳,等. 皖南太平-黄山复合岩体的SHRIMP年代学:由钙碱性向碱性转变对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间的约束[J]. 中国科学,2009,39(7):979~993.
[33]余心起,江来利,许卫,等.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J]. 地学前缘,2007,14(3):102~113.
[34]杨明桂,刘亚光,黄志忠,等. 江西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及其与邻区对比[J]. 中国地质,2012,39(1):43~53.
[35]张彦杰,周效华,廖圣兵,等.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J].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34(2): 71~79.
[36]周翔,余心起,王德恩,等. 皖南东源含W、Mo花岗闪长斑岩及成矿年代学研究[J]. 现代地质,2011,25(2):201~210.
[37]周翔,余心起,杨赫鸣,等.皖南绩溪县靠背尖高Ba-Sr花岗闪长斑岩年代学及其成因[J]. 岩石学报, 2012,28(10): 3403~17.
COMPOSITION,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BELTS IN SOUTH ANHUI
JIANG Lai-Li, HU Zhao-qi, ZHU Q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Anhui 230001,China )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geological survey and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in the area in recent years, and new zircon U-Pb ag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mposition of structural belts in south Anhui,the time of 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setting of the Pre-Nanhua basement, divided them into 3 structural units b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eatures, studied each unit from its overall structural features to deformational features of rifted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summarized evolution of the belts from Jinning to Yanshan periods.
structural belts in south Anhui; structural features; structural evolution
1005-6157(2016)03-0169-6
2016-06-02
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2012-G-38)成果
江来利(1957- ),男,安徽歙县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中生代地质和构造地质研究。
P5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