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安方乾 梅再美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枣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
王倩安方乾梅再美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根据山东省枣庄市2008年到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具体影响提出有用的建议,进一步促进枣庄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影响;枣庄市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目的、方式和意图[1]。近年来,随着枣庄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枣庄市是山东省南部著名的煤城,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东西宽约56km,南北长约96km。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丘陵约占总面积的54.6%,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6.6%,洼地约占总面积的18.8%。城区和郊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变化显著,夏季炎热多雨,空气较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多西北风。枣庄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元朝时期枣庄市就被发现地下储有大量煤炭,清朝时期规模逐渐形成,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然而目前,国务院将枣庄市认定为44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该地区的煤炭储量和开采量都呈现出明显的枯竭特征,大量土地塌陷和煤矸石堆积等土地利用问题开始反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其进一步发展[2]。
2.1当前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枣庄市国土资源局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可知,枣庄市土地总面积为456353hm2,农业用地面积为33149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2.64%,建设用地面积为8527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68%,未利用土地面积为3957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8%。总体上看枣庄市的土地面积中,农业用地面积占主体地位,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重相对较低。
2.2土地利用结构具体变化
土地利用本身就是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2]。
统计2008年到201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枣庄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用地的面积和比重不断下降,其中林地面积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由2008年的240846hm2减少到2013年的237177hm2,园地面积由23573hm2减少到14801hm2。建设用地的面积和比重不断增加,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枣庄市2008年到2013年建设用地数据对比(hm2)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是由周围各种有机体和土地、水、空气等非生命环境要素共同组成的生命支持系统[3]。根据枣庄市环保部门的数据,2013年枣庄市工业废水排放量10187× 104t,其中直接排入环境的8461×104t,排入污水处理厂的1726× 104t;工业废气排放量2189×108m3,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0371t,氮氧化物排放量67329t,烟(粉)尘排放量21650t;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766.5×104t,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枣庄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趋于严重。
3.1农用地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枣庄市土地面积中农用地所占的比重最高。该区耕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变化对于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耕地和园地的比重下降,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逐渐失衡。而林业用地面积的上升,则可以维持空气中的C、O平衡,改善周围环境质量。
3.2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枣庄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居住地的需求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使生态系统由自然逐渐转向人工状态,高大的“水泥森林”逐渐代替了物种多样的自然植被,改变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降低了土壤的下渗作用,增加了地表的径流总量。居住地规模的扩展,使以人工铺砌的道路、广场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的下垫面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城市热岛中心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3]。此外,煤炭的大量开采,煤矸石和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3.2.2基础设施用地带来的影响
基础设施用地的建设若考虑的不全面,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不当或选址不正确,都会产生生态破坏,相反,若合理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就会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例如,水利设施用地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水利设施的用地的建设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改变物种的生存条件,破坏生态平衡使物种多样性发生变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建设是城市发展和存在的基础,是城市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城市绿化可以降低噪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交通用地的建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明显多于积极影响,虽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公路和农村道路的修建,改变了原有的地质和地貌景观,使土壤的结构和地表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2.3土地开发整理影响生态环境
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4]。枣庄市多低山丘陵,林地面积的增加,使植被的覆盖率提高,改善城市气候条件。整理耕地面积,可加大防护林网的建设,加强固沙植被的数量,减少地表的粗糙度,从而减少风沙的危害。加强对田地、水地、林地的整理,可以调节水土结构,改善土壤肥力,改变生物生存环境,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合理整理和布局居民区用地,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也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比如过度开垦荒地会导致植被的特性逐渐由多样变为单一。
通过对枣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研究发现,本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变,林业用地保持上升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反映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农用地。针对枣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以下建议:⑴树立良好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思想,将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融为一体,坚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原则,合理的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建立良好的土地变更模式。⑵重点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尽量优先考虑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合理保护未利用土地,减少其被破坏和污染,减少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⑶大规模普及公民生态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加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合理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1]谢花林.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1.
[2]费罗成,吴次芳,罗文斌,张舟.枣庄市转型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制约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125-130.
[3]谢跟踪,邱彭华,谌永生.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008.11.
[4]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
王倩(1986—),女,山东枣庄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与区域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