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古代防洪设施研究

2016-11-24 05:41孙娅娟
丝绸之路 2016年20期
关键词:门洞嘉峪关闸门

孙娅娟

(嘉峪关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甘肃嘉峪关735100)

嘉峪关古代防洪设施研究

孙娅娟

(嘉峪关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甘肃嘉峪关735100)

从嘉峪关关城整体布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嘉峪关初期的建造者,高度重视这座关城的防洪设施。现存的防洪设施,如月城、城壕、外壕、东闸门、南闸门,巧妙地利用了嘉峪关台地的自然冲沟和天然湿地湖泊,是嘉峪关能保存数百年而巍然屹立的重要保障,是匠心独运、天人合一的防洪设计杰作。

嘉峪关;防洪设施;军事防御

嘉峪关位于嘉峪山西麓,选址在一块西高东低的十几平方公里的台地上。关城设置在这块台地东缘地带,处于洪水冲积的下游位置,600多年来,不但嘉峪关没有受到洪水的损毁,而且自关城伸向南北两翼延伸的长城,除了人为破坏外,大多还巍然屹立。

一、月城的防洪作用

在嘉峪关西罗城外有一座用沙石堆起的小土山,形如月牙,拱卫在嘉峪关西门外,因此取名为月城。专家学者认为,月城是嘉峪关西门外的第一道军事防御设施,可以有效的阻止和减缓敌兵的攻击,使守城士兵更容易射击敌兵。

在城门外堆起一座土山作为月城,这在我国古代建筑城池的历史上较为罕见。为了搞清月城的作用,笔者经常到实地去踏查。月城的弦长约150米,比西罗城稍短,一头伸入北城壕,一头伸入南城壕。月城的弧拱面向西方,是一望无垠的戈壁古战场。月城与城墙间是护城壕。月城的北段脊梁上有两三个不规则的大坑,在迎门的山坡上,门南边有一个不规则的大坑,门北边有两个不规则的大坑。这些坑开挖之初,似为方形,经年累月,风蚀雨削就不规则了。并且这些坑不在一个高度上,呈一上一下布置。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西门洞内是游客和工作人员避暑纳凉、遮风挡雨的好地方。大家都在感叹,无论下多大的雨、多大的雪,雨水和雪水从来不进西门洞。有一次关城西门洞突然进水,这是笔者在这里工作十几年都不曾听说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新鲜,马上跑过去一看究竟。笔者趟过水,站在西门洞口,看到暴雨中涓涓细流从月牙城的山坡上直冲而下,汇聚到西门洞的门口,顺着西门洞几百年来碾轧形成的车辙,哗哗地流进罗城甬道内。当登上月城,看到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戈壁古战场,浩如烟海,白茫茫一片,洪水裹挟着戈壁砾石,轰隆隆地直奔月城的山脚下,耳边真是“平地起惊雷”,势不可当,再看拱起的月城鱼嘴,在五六十米开外,早将滚滚而来的洪水,分为南、北两道,流向关城南城壕和北城壕。月城和月城上那几个大坑都是古代城池的防洪设施,真正是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二、护城壕和南北城壕的防洪作用

嘉峪关关城的四周,沿着外城墙基,随山势地形开挖有护城壕。关城外大面积的山坡积水,汇积流到护城壕内,排入了九眼泉湖内。护城壕起到了拒洪水于城外的巨大作用。

除了关城四周的护城壕外,在关城的南、北两侧,还特意设置了南城壕和北城壕来泄洪,这两道城壕与月城共同组成了关城的防洪保护屏障。南城壕是为了承接由月城分流过来的洪水而专门开挖的,大约有4米宽,80多米长。沿着关城南面的山坡而下,方向是顺着南翼长城开挖,最终将洪水排入关城下面的九眼泉湖内。

北城壕是一条天然冲沟,平时是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每到汛期,月城将洪水导引至这里,护城壕将城墙和地面的积水也排泄到这条沟内。在这条沟的南坡,也就是靠近关城这面,有人为的设施,在南坡中上部劈山为崖,使南坡形成了一个台地,在背阴的崖面上开凿多个窟龛,间隔为4米。这些窟龛大小不一,是安装了崖栅墙的遗迹。据记载,从嘉峪关起到下古城东北的镇夷堡,修内外崖栅墙两道,长45公里。为了使军事防御设施保持完好,不致受洪水损毁,在南坡的底部排洪沟进行了人工疏浚,在南坡的顶部挖了两排交错布置的绊马坑,目前还保存有240余个。这些绊马坑对聚集南坡顶部的积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长城外壕的防洪作用

公元1539年,翟銮给嘉靖皇帝上疏说,嘉峪关最临边境,为河西第一隘,而兵力寡弱,墙壕淤损,宜加修葺。乞兵五百防守,并修浚其淤损者。仍于壕内填筑边墙一道,每5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公元1540年,这道长城和外壕由肃州兵备副使李涵主持修建。不提长城,单说外壕,现在嘉峪关西长城外侧,与长城近似于平行,保存有一道又宽又深的外壕。这条外壕距长城30~60米不等,现存外壕上宽9.8米,下宽3.5米,深2.1米。从文献记载分析,是先有外壕,后有边墙。如果没有这道又宽又深的外壕,长城也立不住脚,长城与这道外壕,可以说是共生关系。目前的保存状况是,外壕明显的地段,长城也保存较为完好;外壕损毁不明显的地段,长城也损毁严重,几近消失。

长城的这条外壕,对军事的防御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有效减缓敌兵的攻击速度。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可以防止长城西面戈壁和山体汇积而来的洪水对长城墙体的冲刷作用不可低估,在长城修葺管理工作中,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其工程量浩大,需上奏皇帝才能实施。

四、嘉峪关内城、外城的防洪设施

嘉峪关内城墙的顶部安装有排水暗管,直通夯土墙的底部,把城墙顶部的积水排入罗城甬道。三座大楼的城台设置了排水明槽,直接将积水排入地面上。内城地表水汇积后,由西向东流经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排入外城。每一个门洞两侧的石条上,专门凿有排水槽,车辆长期碾轧形成的车辙也自然形成了排水槽,利于内城积水排入外城。当前,内城地面因大面积硬化,造成地表水无法下渗,经常发生雨水汇积进入门洞和浸蚀墙体的情况。所以,研究内城合理的硬化面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外城在南面的低凹地带设置了南闸门,在东北方向的自然冲沟上设置了东闸门,在东南方向的自然冲沟上埋置了排水管,利用自然地势,就能很容易将积水排入九眼泉湖(古代称南门湖)。现在的南闸门是复建的,城墙的排水管已重新安置,仅存的古代建筑为东闸门。东闸门的方形门洞,采用了砖、石、木的混合结构。一是适合车辆通过,二是石条基础能够承受洪水的冲刷。砖砌的门洞城台采用了侧倾收缝砌筑法,使门洞城台下大上小,基础稳固。门洞过梁的方木支柱下方的三层石条,厚度达到1米以上,既是承重的基础,又能使木柱不受雨水的浸蚀,有效地抗击着洪水的冲刷。2001年8月,天降暴雨,东闸门内发生泥石流,门洞内外的水泥路面及护坡被洪水淘空塌陷,情况危急,而东闸门安然无恙,其泄洪作用与“东闸门”名副其实。

五、九眼泉湖的防洪作用

九眼泉湖(南门湖)位于嘉峪关城楼南面和东面,原有自然泉眼数十余眼,称为“九眼泉”。20世纪50年代前,汇流量可达0.6立方米/秒,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在水渠上安置水磨两处,是嘉峪关村2000亩农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

九眼泉湖处于嘉峪关大断层上。嘉峪关大断层北起黑山东麓的格拉子沟大板河一带,向东南延伸经磨子沟口、黄草营、何家庄、嘉峪关城楼、嘉峪关水泥厂、鳖盖山、嘉峪关火车站、龙王庙、双泉、文殊车站直趋文殊沟口,长达30多公里。地质第四纪以来,嘉峪关大断层复活,造成嘉峪关高台地形成。同时,嘉峪关断层上盘翘起,又造成断裂带九眼泉湖周围地下水以泉水溢出地表。九眼泉不仅是嘉峪关赖以建关的水源地,也是嘉峪关能够保存数百年的重要保障。

到目前为止,九眼泉湖还是嘉峪关市防洪的重要水利设施。九眼泉湖在古代雨量稀少时,能将积水蓄积,供嘉峪关人畜饮用;雨量大时,它可以调节洪水,将嘉峪关以西戈壁山川的汇积的洪水合理的分配排泄出去。九眼泉湖东侧从南到北分布有:罗圈沟,流向东南的二里半耕地;蒋家沟,流向正东的五里墩耕地;新沟,流向东北的北滩耕地;水磨沟,流向北面的地湾耕地;西沟,流向北面地湾耕地。沿关城北面的山脚,还开挖有一条排洪渠,渠首与西沟相接通,流向地湾耕地以北的戈壁滩上。

嘉峪关的防洪设施,体量巨大,作用巨大,与自然山川融为一体,与军事防御设施融为一体,建造之初就对防洪设施给予了高度重视。现存的防洪设施,如月城、城壕、外壕、东闸门、南闸门、九眼泉湖,都巧妙地利用了嘉峪关台地的自然冲沟和天然湖泊,是嘉峪关得以保存数百年而巍然屹立的重要保障。这些设施是匠心独运、天人合一的设计杰作,值得现代规划设计者研究学习。

[1]嘉峪关市史志办公室校注.肃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清〕黄文炜原著,吴生贵、王世雄校注.重修肃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秉刚.著嘉峪访古探幽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嘉峪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峪关市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K928.77

A

1005-3115(2016)20-0054-02

猜你喜欢
门洞嘉峪关闸门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儿时的记忆
平面定轮钢闸门的制造工艺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砂筒在门洞搭设中的应用探讨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大班科学活动:门洞变变变
中国长城第一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