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上午11时30分,霏霏细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金寨县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那一刻,金寨的山山水水,都受到了震动。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有十万儿女参加革命,诞生了59位将军。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大别山革命”的怀想,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对革命的向往和崇敬。
早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之前,2015年秋冬之交,安徽省文联就启动了“有一种红叫金寨红”的大型创作计划,组织十多名一线作家,深入大别山腹地考察寻访,以期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叙事,呈现“大别山革命”的牺牲与壮烈,作为对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呼应。这群出生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饿,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成长起来的作家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的残酷,感受到了牺牲的壮烈,触摸到了历史深处,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怀着肃穆的心情,作家们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战争已经远去,但烈士们的面容依然清晰,那些锈迹斑斑的长矛大刀,也依然激荡着世纪初的风云。一些农舍的墙上,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红军写下的标语口号,越往大山深处,越能感受到红色土地所特有的气息。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作家们涉过清清南溪河,前往河对岸的大王庙,寻访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旧址;翻山越岭到达斑竹园,瞻仰在“闹红”的年月,那被山民们神话了的“红檀树”,耳边再次响起了80多年前,年轻的起义军领导人周维炯宣布成立红32师的声音;走进暑气蒸腾的朱氏祠堂,领略红32师创始人詹谷堂意气挥洒,为新生红色政权撰写对联时的风采;在丛林掩映的川石庙,感受武装起义前夕,皖西党组织召开秘密会议的气氛;在鄂豫皖最早支部所在地笔架山农校,讨论并提炼出大别山革命的独特性……80多年前,在这片大山里,大约有十万人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他们有的活到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有的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但更多的人却倒在了革命的路上,他们没有留下后代,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之所以一切革命,都是以红色为底色,是因为那是鲜血的颜色,一切革命,都需要流血,需要牺牲,需要奉献生命。
有一种红叫“金寨红”,那是十万人的鲜血所染成。
唯有来到这里,站在这里,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大别山革命,理解金寨对于共和国的意义。
在深入大别山采访的日子里,年轻的作家们常常泪流满面,常常彻夜不眠,常常热血沸腾。革命是如此残酷,又是如此壮阔;革命者的生命之花是如此短暂,又是如此绚丽。文学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奉献,再现他们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还原历史细节,呈现生命温度”,两个多月的考察采访,三个多月的潜心创作,作家们捧出了一批沉甸甸的作品。作为主题创作,“金寨红”不仅是一次文学实践,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次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让我们永远铭记,有一种红叫“金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