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
最初听闻向前老师的名字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子。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却比现在要高涨不知多少倍。我的家人也经常在一起兴奋地谈论着当时文学界发生的事情,我就是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了向前老师。最早读向前老师的文章则又过了10年,我上了大学,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有《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纲》等篇什。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军旅文学界一位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到了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期,时间又过去10年,我远离文学,基本在孟浪中度过。不过,我还是隐约知道向前老师在从事毛泽东诗词研究,并且出版了专著,在全国各大高校、媒体作了近百场演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是有点困惑的,为什么他会从军旅文学批评转向毛泽东诗词研究呢?这其中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现在,转眼又过了10年,中国社会的形态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沧海桑田,并且呈现出新的走向。此时此刻,我突然间有点理解向前老师当初的选择了。他其实一直在努力地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来理解伟人的精神世界,这种理解又不仅仅局限在文化领域,而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深切观察基础上,并且试图加以文化上的积极影响;概而言之,是毛泽东大文化研究。只有从这个层面上,我们才能理解新著《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在文化和历史上的大抱负。
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怀念他们的伟人往往是民众自发的,是自下而上的。这是因为,伟人不仅改变了民族国家的历史,而且也把自己的精神烙在了人们的思想世界里。人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得到伟人的精神:在多灾多难时,人们被他鼓舞;在历史转折时,人们受他指引;在迷惘彷徨时,人们怀念他。总之,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世界里,始终能找到他留下的印迹。但是,人们对于伟人精神的理解又与他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总体精神气质分不开。某个时代,人们或许只能理解伟人的某个精神侧面;另一个时代,人们或许又理解了其他侧面。也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历史时期,人们并不能充分理解伟人精神的意义所在,而在另一些历史时期,人们却能与伟人感同身受,迸发出无比怀念与崇敬之情。
归根结底,我们对于伟人精神的理解,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境遇、与时代精神的变迁有着巨大而深刻的联系。不可否认,在某一时期,人们对于伟人的评价是粗疏武断的,对伟人的感情是疏离冷淡的。可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反省反思的深入,迸发出了怀念伟人的热情。这种来自民间的热情,可谓是历史发展方向的某种极具标志性的征兆。
首先,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成为世界大国,综合实力今非昔比,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这个角色到来之快,出乎许多中国人的预料。仿佛昨天还是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孩子,今天却已经成长为一个英武的年轻人,光彩照人地站在世人面前。在这个历史时刻,国人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心空前高涨,是很容易理解的。这种心态在改革开放初期,在10年20年前是没有的。那个时候,伟人去逝,“文化大革命”结束,市场经济如洪水汹涌于中国大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状态是不满意的,旧的精神资源已经失效,而新的资源又迟迟无法生根发芽。一味学习西方有水土不服之感,且只能充当二流世界公民,而拒绝与世界合作,与世隔绝,这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在诸多两难处境之中,人们的心态可想而知。在那样一种总体精神状态之下,人们对伟人的精神是有隔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伟人精神将被遗忘。今天回首,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恰有许多偏颇与病态之处。当人们从这些精神症结之中走出来后,才能重新理解伟人精神。今天,我们越来越看到了这种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著《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正是预见到了这种时代发展的征兆,不仅是一种对伟人精神的解读,更是一种对于时代精神的解读。
其次,伟人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时代精神症结的解药。伟人精神确有许多因素已经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基因。当然,有许多我们并不察觉,也习以为常,但只要细细观察当代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就能发现伟人精神还存在着。比如伟人精神当中对穷人的同情,比如独立自主的精神,比如坚韧顽强的品质,比如乐观浪漫的情怀,这些精神通过伟人的诗词文章,高度艺术化地体现了出来。中国社会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国力显著增强,但不可否认,对于财富的分配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两极分化严重,贪污腐败惊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正受到侵蚀,形势不容乐观。在这个时候,民众的意愿往往体现得十分迫切。他们怀念从前那个虽并不富裕但却平等的时代,他们渴望精神上的尊重和尊严,他们希望过去时代的某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得到保留,而不是被抛弃。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民众显示出了对伟人前所未有的怀念。这种怀念并不仅仅是渴望得到生活上、物质上的改观,同时也希望在精神上汲取力量。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为解读伟人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是不争的事实,有精英学术层面上的,有大众普及层面上的,有精神信仰层面上的,还有书画绘画等有形载体层面上的。总之,这种兴起是实实在在的。毛泽东的诗词、文章、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血脉传承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很深的修养,就很难真正理解伟人的精神世界。《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既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又是一次对中国未来精神走向的展望。这其中有种不易觉察的张力:越是传统的,有时就越有面向未来的性质,未来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创造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我想,在读完本书之后,人们不仅能受到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更能从精神上受到一次鼓舞。这种精神上的鼓舞可以穿越时空,从遥远的过去来到当下的生活,与我们的现实发生切切实实的联系。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文学艺术的力量,更是伟人精神的力量。
二
新著《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可以说是对向前老师8年前的著作《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的进一步开拓。8年间,中国的社会形态有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文化政治语境也不一样了。所以,新著可以说是在新的语境之中,再一次以文化的眼光来探索伟人精神,给世人以启迪。同时,也可以说,新著是向前老师这8年间进行的毛泽东大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比两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出,向前老师不仅从研究毛泽东诗词拓展而研究伟人的书法、文章,而且更进一步来说,向前老师是把伟人的文学艺术综合成就放在了文化大语境之下来研究。这个文化大语境不仅仅指当下中国的文化政治语境,还指纵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学。这样的研究不可谓不宏阔,不可谓不艰深,让人见识了向前老师的胆识与眼光。
首先,脱胎于一部授课稿的著作却有着十足魅力。从一部最初给国防大学高级领导干部的授课稿,到《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再到新著《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这中间的鲜活故事很多,也反映出本书具有相当持久的活力。而且从2006年至今10年间,向前老师一直受邀在全国各地就毛泽东文学艺术成就作演讲授课,大有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之势,已经成为一种口碑、一个品牌。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许多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书籍都脱胎于讲课稿,哲学、历史、文学领域皆有,就不一一列举了。究其原因,讲课稿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必须以一种直白、明确、简单而又朴素的方式把最想说的传授给他们,而且光讲道理还不行,必须要有感染力、说服力。讲课稿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互动的因素在其中。另外,讲课稿又大多是一位教师长年研究某项专题的结晶,所有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不吐不快,只需要在纸上列出题纲就可以侃侃而谈。在这种情况下,寥寥几句提纲挈领的话往往是立得住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次,贯穿于本书始终的是“大胆立论,小心求证”的精神。细读本书,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立论。比如,“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师合一的人物”“毛泽东是一流诗人,毛泽东古为今用,毛泽东诗史合一”,“毛氏文化江山的主要基石:诗词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因为毛泽东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因此拥有了广度,从而赢得了历史;因为毛泽东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拥有了深度,从而赢得了未来”,“屈原就是毛泽东的精神情人”,等等。这样的立论在以往的研究性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但概括性很强,又特别形象,而且通俗好读,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学术研究。但是,光有立论,没有严谨的论证还算不上严肃的学术研究。在阅读中可以看到,向前老师在占有一手史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这首先体现在收集毛泽东诗词方面下的功夫,有大家常见的,也有不常见的,每一首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并且有笺释和赏析。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流传广远的著作来看,仅仅是注释和赏析两项,就足见著者的心血和功力。另一方面,向前老师阅读国内外关于毛泽东研究著作的广度也是惊人的。这其中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有学术权威的,也有非学术权威的;有定论性质的,也有争鸣性质的。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研究毛泽东的读者来说,这些史料都是陌生的,相信会从阅读本书中得到相当大的裨益。从这两方面来看,向前老师虽然在立论方面较为大胆,发了不少前人所未发的观点,但对于这些论点,他自然是心中有数,经过了深思熟虑,论证之中让人有种闲庭信步之感。
第三,本书不单是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在大文化语境之下,体现出一种恢宏辽阔的气势。中国从古至今诗词成千上万首,拎出几首诗词来品头论足,仅从诗词本身来品评优劣的方法已不可行,必须把诗词放回历史的、文化的语境中来考察,才能体会其中所涵含的份量。事实上,文学艺术从来都是在其自身与历史、文化的张力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对于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来说,这种研究方法尤其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向前老师一再强调,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在于“诗史合一”。所以,在《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中,有的章节与毛泽东诗词、书法、文章的具体分析较近,有的章节则较远,而有的则把一些十分具体的历史事件拉过来一同分析,有的甚至是要追溯到楚文化、湖湘文化这样根本的源流上去。可以说,本书的参考系是非常巨大的,横轴与纵轴都超过了一般性的研究著作:横轴带有全球性的视野,而纵轴则跨越了中国几千文明历史。有时,我甚至觉得,本书带有一种写意的风格,或者说写意之笔多于写实之笔。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伟人的文化形象写得传神,写得形象,而用寻章摘句的办法反而很难写得鲜活。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既然毛泽东诗词是“诗史合一”,那么向前老师在评诗的时候就一定会把“诗”放回“史”当中,而在评“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评“史”,说“诗”也就是在说“史”。这一点在本书很多地方都看得到,比如有关朝鲜战争、“两弹一星”以及有关一些党史人物的评价。进一步说,这是在以一种诗意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眼光看待历史。
三
写到这里,我不禁又一次想起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向前老师为什么会从军旅文学批评领域转向毛泽东大文化研究呢?这其中是偶然的还是有其必然性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这几十年,国人对于毛泽东的理解的起起伏伏。现在,民众敬仰伟人,怀念伟人,已经走出了狂热,走出了偏执,回归了理性,回归了冷静,伟人在民众心目中占据了他应有的位置。这几十年世事变迁,是偶然的还是有其必然性呢?我想,这两个问题都看似偶然,但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一书正是这个大潮流的文化标志。
首先,从精神取向上看,两者是一致的。中国军旅文学精神传统之一就是强健,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健”相一致。中国的军旅文学精神向来拒斥虚无、离世、悲观,所以,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在当代军旅文学之中没有生根发芽,这与其精神取向上的抵触有关。而伟人精神也同样是强健的,是在革命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不可否认,这种极具个性的精神气质在一个时代曾经给予中国极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人逐渐疏远了这种精神气质。在那个时代,中国的主流是学习西方,融入世界,加入全球化的大潮流。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愉快的,而且夹杂着精神上的矛盾与迷惘。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世界舞台上,全球化的规则由西方国家制定,虽然我们极积地谋求加入全球化进程,但始终是跟着人家走,始终有世界二等公民之感,只能充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血汗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国人也在潜意识里寻求着一种精神出路。而在今天,这条精神出路顺理成章地在向伟人精神回归,因为伟人精神里包含着强烈的尊严感,包含着独立自主发展的信念,包含着不当奴隶,不被欺侮的民族自尊心。这些基因早已留在国人心里,只是在今天,当历史条件合适的时候,人们再次回归到了这个精神家园。可以说,从学术上讲,从军旅文学批评到伟人大文化研究,看似不相关联,但深层次的精神脉络却是清晰的。而且,人民解放军也是伟人一手缔造的,军人魂魄里也自然烙着伟人精神的印迹。今天,军旅文学精神与时代精神都在呈现新的面貌,在这其中,我们隐约看得到伟人的文化影响。事实上,向前老师也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一学术研究上的转向。
第二,从学术研究的底色上看,两者有相通之处。这里仅举两例。向前老师军旅文学批评当中有两篇重要的文章,一篇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容介绍莫言的艺术风格,另一篇是概括和分析军旅文学当中的“农家军歌”现象。前者用“写意”的概念描叙莫言的创作风格,后者则从农民的精神世界来理解当时的某一类军旅文学创作。我们能从其中看到什么呢?首先,“写意”更接近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脉络。向前老师有意避免用当时流行的西方现代派文论的概念来解读,就是有意强调莫言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其次,使用“农家军歌”的概念,与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农村有着一致的思考方法。无论如何,属于农家军歌一类的作家后来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一流作家,如莫言、阎连科、周大新、徐贵祥、陈怀国等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批评概念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刻联系。事实上,我一直以为,向前老师的军旅文学批评从毛泽东思想当中汲取了相当多的养分,从精神气质上到研究方法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处。当然,如要深入分析将是另一篇大文章,在此点到为止。如果说,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历程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向前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其中诸多思想运用于军旅文学批评与研究当中,不仅取得了很多与众不同的成果,而且也被后来军旅文学发展的事实所验证。这正是一种思想的魅力所在,也体现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眼光。
第三,从文学艺术理念上看,两者颇多相近之处。从向前老师的军旅文学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写实与写意之中更珍视写意,在雅与俗之中更珍视雅,这是他所追求的军旅文学理想主义的一部分;当然,在现实之中却并不容易实现。中国军旅文学向来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强调对现实的关注。但是,相当多的作品的文学性都不太高,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军旅文学在文学性上都没有太大拓展。对此,向前老师并不满意,认为好的军旅文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毛泽东的诗词、书法和他的文学主张在这两点上是相近的。他的诗词、书法都更近于写意,而且主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毛泽东对于诗歌大跃进是不满意的,曾说总是“一二一”“小放牛”也不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向前老师的文学理念与毛泽东的艺术观有颇多相近之处。而这种相近之处并不是在他从事毛泽东大文化研究时才开始的,而是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他从事军旅文学批评的初期。这样看来,他从军旅文学批评领域转向对毛泽东的大文化研究,看似偶然,其实又有着深层的必然性。就像一条河流,虽然初始于一条小溪,但经过蜿蜒曲折的前进之后,终将变成一条宽阔的河流,并汇入大海。
当我读完《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之后,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本著作不仅仅代表着向前老师一生学术研究的新高度,更是他对于中国当代社会观察之后的新成果,也是他对中国未来文化走向的新预言。总之,这是一本充满预见性的文化之书,也将实践性地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之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