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搭产业台?村民唱致富戏

2016-11-23 10:43何远竹
当代贵州 2016年37期
关键词:三变钟山木炭

何远竹

近年来,钟山经济开发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适度规模、平等自愿的原则,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农村“三变”发展模式,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逐步形成特色龙头产业示范带动的精准脱贫新局面。

转变思维方式

“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从市场发展来看,转型发展是必然。”钟山经济开发区石桥社区村民王元光经营煤矿多年,在理清发展思路后,毅然决定转型发展。

2013年年底,在石桥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王元光的“白泥长冲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种植、经营中药材白芨。

“按照基地年产出白芨30吨、市场收购价每公斤180元来计算,年产值可以达到540万元。这样一来,居委会的52户贫困户每户至少可以拿到一万元的分红,再加上我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每月每户至少增收2000元。”合作社理事长王宏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

考虑到白芨种植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见收益,王元光等人又把目光投到了“见效快”的木炭生意上,开办了红桥新区通用木炭厂。“把每天从各地收购来的建筑废料进行烘干、塑形、高温煅烧,每月至少可生产60吨成品木炭,每吨木炭销售价格是4000元。”王元光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道。

“打开发展思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是“白泥长冲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自石桥社区全面推进“三变”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改革的甜头,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转变,带动21户78人就业,63户217人实现脱贫。

石桥社区村民马珍兰的丈夫去世得早,她一人拉扯着年幼的儿女靠种地勉强维生。去年,她把家里的几亩土地交给合作社运作,自己和儿女在合作社打工,一家三口每月收入6000多元。“比起以前,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马珍兰一边分装木炭一边笑着说。

在石桥社区,像马珍兰一样通过合作社入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年底还能拿到入股红利的农民不在少数。

发挥资源优势

“我把14亩土地、1527棵林木通过合作社交给公司,每年能保底得到5000多元的分红,按照规定分红五年递增一次,递增后每年将近7000元的收益也够我们老两口用了。”钟山经济开发区石龙村60岁的村民俆吉文拿着自家的“三变”改革股权证和签订的《合作协议书》,高兴得合不拢嘴。

徐吉文口中的合作社叫“石龙鼎盛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底经石龙村委及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石龙村将1000亩荒山、33户137亩耕地和9000株林木打包计入村合作社,入股贵州石龙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中药材食品药品种植及生产加工实验基地、经果林采摘观光园、万亩桃园;建设钓鱼比赛池、滑草场等集旅游、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观光项目,按照各合作主体参与方式进行效益分配。

截至目前,“石龙鼎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为辖区村民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100余人次,发放工资263550元,平均每户增收404元,直接带动辖区贫困农户就业4户7人。

随着产业扶贫工程的深入推进,钟山经济开发区正掀起一股特色产业发展热潮,逐步走出一条“群众跟合作社走、合作社跟市场走”的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子。(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三变钟山木炭
金钟山秋色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落雪的夜
商务部部长钟山:多边贸易体制是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
钟鸣三叠
钟山区委离退局开展扶贫户回访工作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注重“三变” 学会“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