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化乡愁

2016-11-23 10:43杨理显
当代贵州 2016年37期
关键词:黎平侗寨侗族

杨理显

在侗乡黎平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大大小小90个中国传统村落,是全国拥有传统村落数最多的县,这里的人们依山而住、逐水而居,过着“饭养身、歌养心”的悠然生活。走进每一个侗族聚居的传统村落,都会发现,这里跟苗寨、瑶寨或是汉族村寨都不一样,每个寨子都会有高低不同、风格各异的鼓楼。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独特而又不可复制的文化元素,承载着侗族群众千百年的文化乡愁。

传统村落是独特文化的历史沉淀,因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传统村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落。于黎平而言,对全县90个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留住文化乡愁的重要课题。

留住文化之根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黎平县坚持规划先行,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为加强传统村落规划,黎平县委、县政府编制了《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9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村落自然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体、自然景观及古迹遗址等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

此外,还制定了《黎平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和《黎平县传统村落建筑图集》,加强对传统村落建设审批管理,加强对鼓楼、花桥、戏台等侗寨标志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成立古民居保护协会,寨老会等,让群众参与村寨保护、民居建房、生态保护等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村民自治管理的水平,加强传统村落建房审批管理。

为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地,黎平县委、县政府每年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经费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先后划拨1030余万元对传统村落村容寨貌进行整治,修建戏台、河道、步道、道路硬化、公厕等建设。近年来,共整合9250万元传统村落专项补助资金及近200万元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一事一议”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将传统村落古民居有偿保护费纳入财政预算,仅肇兴侗寨,每年就兑现古民居有偿保护金60余万元。

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要求,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建设。下大力气建设通村公路、寨内步道、寨内绿化、美化及景观点整治等工程,使传统村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让传统村落的山更青、水更绿、村寨更加整洁、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黎平县拥有1个世界级、8个国家级、21个省级文化遗产,培育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8人。为更好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资源,黎平县积极开展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留住了传统村落文化之魂。

开发文化之源

为促进传统村落发展,黎平创新旅游发展等多种保护传统村落模式,在传承保护中给传统村落注入新的业态,既吸引外地游客,又带动群众增收。

比如,黎平县拆资8.2亿元,按照5A级标准、全产业链要求对肇兴侗寨进行升级打造,实施了以综合开发为主的“肇兴模式”,最大化为游客提供便利,形成38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创新体验区,让游客处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外,堂安侗寨的博物馆开发保护模式、黄岗侗寨的农耕文化村民自治保护模式、四寨侗寨的企业引领保护模式等,均为黎平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除了政府的保护投入外,黎平县还吸纳了众多的社会力量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

2014年,腾讯耗资1500万元,在岩洞镇铜关村建成了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探索“互联网+乡村”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媒介与渠道力量,通过现代管理理念和民族文化及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让乡村的人文与自然生态实现最大价值,架起侗族大歌对外传播桥梁。

茅贡镇地扪村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文创+社区”模式,则完全由民间倡导和创办,与百姓联动,将传统文化与手工艺品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群众日常的手工艺品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水口镇滚正村实行“互联网众筹+民宿”模式,通过互联网众筹资金,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村民房舍改造成民居旅馆,提升其居住功能,让怀揣田园梦想的都市人住进乡村,既可以满足这部分人体验晴耕雨读的需求,还能给农户带来租金收入,同时促使农户加强对其传统生活价值的重视。

此外,为特殊游客量身定做的“旅行社+村庄”原生态村落体验模式,专门吸引外国游客、文化研究学者等特殊游客,打造高端体验式旅游。

成就脱贫之路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化乡愁。

黎平县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抢占侗文化发展制高点,全力实施文化旅游率先突破发展工程,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方略,推出了“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将32个传统村落,像串联珍珠般连接起来,形成百公里长的侗族文化体验长廊。

“黎平县对于百里侗寨传统村落(旅游示范点)的景点打造,即是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外貌特点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有规划地进行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并整合资源向传统村落倾斜,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等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黎平县委副书记、县长肖凯旋说。

“百里侗寨”的建设打造,在没有大费周章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实现既保留了游客对传统村落的青睐,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让浓浓的乡愁得以延续。目前,“百里侗寨”线路已有6个接待点具备对外迎客条件,初步形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百里侗寨踏歌行”旅游品牌。2015年,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上的四寨村接待点,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创旅游经济收入500余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达7120元。

走在“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上的每一个侗族村寨,游客都能泾渭分明地感受到鲜明的文化气息,那里的侗族群众把文化穿在身上,把爱情融入歌声中,把历史刻录在村落里,把欢乐展现在节日中,类似于泥人节、扁米节、摔跤节、喊天节、款会、歌会、千三欢聚节等侗族传统节庆活动,每个月都在侗都黎平的各个传统村落或是民族村寨中上演。游客置身其中,纵情歌舞、乐在其间,与此同时,当地群众也能借此获得一份可观收入,更能让传统村落在民族文化旅游的支撑下,得到很好地开发与保护。

今年年底,“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预计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旅游接待人数望突破400万人次。届时,黎平的传统村落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黎平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民族文化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从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有序打造和推进,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黎平将进一步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突出抓好传统村落旅游扶贫,促进生态脱贫、绿色发展。”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说。(作者单位:黎平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黎平侗寨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端午粽飘香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获死刑
情妇反水引发街头杀戮,公安厅长的“联保阵营”崩溃了
赵黎平警察杀人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