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得·布劳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建设工作与经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布劳基于霍曼斯的理论提出了宏观交换结构理论,用宏观结构主义代替早期的交换理论,创立和发展出一个更加严密的交换理论体系,在西方社会学界有很大影响。本文就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在社会学的影响及前人研究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布劳;霍斯曼;结构交换;社会结构交换理论
一、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社会结构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在解释人际关系交往活动规律。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从大量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认识。首先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产生是基于广泛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等综合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霍曼斯的结构交换理论是以个人的交换为主,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是既注重微观社会,同时也注重宏观社会将共同价值看作是超越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之上的东西。
二、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对社会结构交换的定义
对于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布劳的观点是“结构交换理论的目标不根据动机和隐含的心理学原理,而是通过分析构成交换的互惠过程来解释社会生活”。在界定社会结构理论时,布劳认为“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三、社会结构交换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交换,一个是外部交换,这两种交换对应在商品经济中就是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从社会交往关系过程中取得的报酬是内部报酬。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获得报酬就是外部报酬。布劳认为现实生活中更多出现的情况是: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是很难有明确的区分,它们之间是连接在一起的。
四、布劳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微观层面
布劳认为人际间的不同社会结构交换是由社会吸引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交换的过程就是社会吸引过程。人们有了这种社会吸引,同时这些行动者愿意为自己的所得提供回报,并遵守互惠规范,这时就形成了互动群体,社会结构交换过程也就形成了。
但是社会结构交换是通过个体间相互之间的竞争来进行的,并不是单纯地在发生。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导致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分化。这种地位分化继续发展就促使了权利的产生。而这种权力的产生是有助于建立集体性的社会组织。布劳认为“交换过程不仅产生了制度化的模式,同时也产生了反对这种模式的力量,这就是由于交换产生了权力上的不均衡,也说明了交换论和冲突论的相似之处。”布劳从规范制度结构层面解释了: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边际效用原理和不均衡原理是交换过程中需要遵循着的五个原理。
五、布劳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宏观结构层面
布劳认为交换结构的宏观结构层面,人与人交往大多是间接的,所以为了维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结构交换需要某种媒介来传递。布劳把描述社会结构的参数分为三大类:异质性、不平等性和相交性。
在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中,重点的结构也就是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分析宏观结构层面时最重要的是共享价值观和制度化,布劳认为共享价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还需要制度化过程,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制度化要建立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才是交换结构理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廉慧.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述评[J].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第四期
[2]梁颖琳,向家宇.现代社会交换理论思想渊源述评[J].今日南国,2009年5月
[3]赵云云.对布劳交换理论的解读与新探索[J].山西师大学报2012年9月,第39卷
[4]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08
[5]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菲,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亚伯拉罕.交换理论[M].现代社会学理论引论,1983
[7]赵平.布劳的交换结构论及其视角下的人际交往[J]天津理工大学,百家论坛
[8]戴丹.从功利主义到现代社会交换理论[J].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9]赵平.布劳的交换结构论及其视角下的人际交往[J]天津理工大学,百家论坛
[10]田文婷.结构交换论与功利主义行为主义交换论的比较--以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为视角[J].武汉大学,社会研究
[11]樊琪.社会交往微观结构---从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J].西北大学,社会研究
[12]彼得·布劳.王春光译《不平等与异质性》[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08-309
作者简介:管阿敏(1991—),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法学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研究方向:城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