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创造性视角下网络语言的特点

2016-11-23 00:50邓丹黎
资治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谐音网民创造性

【摘要】自网络普及以来,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并逐渐被人类接受和广泛使用。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本文以语言的创造性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现代狭义的网络语言的形式来论述网络语言创造性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网络语言的特点的结论。

【关键字】语言的创造性;网络语言;特点

一、网络语言创造性的体现

语言的创造性是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网络语言作为新时代的一种语言,也无不体现网络语言的创造性。

接下来我会从不同的语言性质视角下例举具体的网络语言形式来探讨网络语言的特点体现。

1.符号性语言。网民经常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定的表情形态,用以象征某种意义。

2.数字会意类语言。网民用数字符号暗示某种含义,使人一看就能领会其所表达的含义。

100或10:表示完美;1775:表示我要造反(1775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年);

3.谐音替代类语言。网民利用原有词汇的谐音造新词是网络语言的一种较普遍现象。

(1)汉字谐音

美眉:妹妹;大虾:大侠;

(2)数字谐音

56:无聊;345=相思苦;886:拜拜了(再见了);

(3)外语谐音词

3x:thanks;卡哇伊(可爱):かわいい;

4.缩略简称类语言。拼音缩略

JJ:JieJie(姐姐);MM:Meimei(妹妹或美媚);

(2)英语缩略

BB:Bye Bye;VG:Very good;

5.转义易品类语言。网民将原本的词语赋予心得含义,或是改变原来的词性。

(1)词义引申

帖子:网络论坛上发表的文章或电子邮件;

楼上:指上面的帖子;

(2)词性转品

朋友都电话偶了:名词“电话”用作动词;

很宝贝的MM:名词“宝贝”用作形容词;

6.双语混杂类语言。句子或词组里同时用汉语词和外语词;甚至将一个英语词分解成英汉两部分,或取各自的意或音。

小Case:小事一桩;我I你:我爱你;

7.模拟类语言。拟声词

呵呵、hehe、嘻嘻、xixi”是笑的声音;

“呜呜、55”是哭的声音;

(2)模拟儿童语言

故意用重字法模仿儿语,或者故意用赘语作嗲儿味。

东东:东西;漂漂:漂亮;一般般:一般;

8.来源于方言的语言。由于网络普及范围的广泛性,网上交流的各地域网民也会将一些有趣的方言词汇带人网络交流中,慢慢地模糊了地域特点,为不同地域的网民所普遍使用。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通过以上在语言创造性视角下对网络语言创造性的体现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创造性视角下网络语言的特点。

1.与时俱进性。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里显得格外活跃。“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2.创新性。这是网络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显得更加大胆,更具有想象力,更具创新性。这也体现了网民追求个性,求异求新的心态,而网络这个社会环境正好为其提供了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的平台。

3.快捷性。网络语言的快捷性正好适应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网络语言的快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网民表达会意功能的快捷性。第二便是信息传递的快捷性。

4.随意性。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语言,它不拘泥于语言的结构和语法,组词造句更自由随意。传统语言中我们会说“你走”表示让别人走,而网络语言中我们讲动词提前,用“走你”表示让别人走或是让别人做一项动作的命令;双语混杂类语言、析字类语言等都不拘谨于词汇的结构语法,网民想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怎么表达。

结论

本论文是在语言创造性理论的依据下得出的网络语言的特点,所以各个网络语言特点是语言的创造性特点的细化内容。这些网络语言的特点包括快捷性,惰性,形象性,歧义性,与时俱进性,创新性等特点,它们都是依据具体网络语言例子在不同语言性质角度下的体现得出的。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相信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语言创造性特点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三联书店.1999

[2]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4]戴炜栋在《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邓丹黎(1992.07.15),性别,女,籍贯湖南,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翻译硕士。

猜你喜欢
谐音网民创造性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谐音词的规则
绝妙的数字灯谜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