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爱的律法”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反叛者与守护者形成的巨大作用立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爱,应该如何被界定。在爱的意义生成背后,洛伊展现了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残酷地揭示了爱的代价。
【关键词】爱的律法;反叛者;守护者
微物,却能改变所有,在爱情中那微妙一刻,就足以打破了数千年的制度。爱情,可让人生,也可让人死。洛伊花了5年时间,写出了这部小说,并在1997年此小说获得英国最具权威的布克文学奖。布克奖评审团主席比尔(Gillian Beer)教授曾表示:“我们(评审们)全部为这部动人的小说而着了迷”。[1]
在这个故事中,女人都是不幸的,宝宝克加玛终身未婚,玛玛奇遭遇家暴,玛格丽特与恰克离婚,阿慕离婚后找到真爱,却又被活生生拆散。在洛伊笔下,她们都是爱情的遗弃者。通过她们的故事中,洛伊揭示了根深在印度文化之中的阶级观念,种姓制度、男尊女卑,亲英情结等等。在印度,看似政治实现民主开放时,文化观念却未改变。在这部小说中,爱的律法成为文中的焦点。“那种规定谁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1]印度的人民承袭着这个律法,千百年来一直被压抑。因为压抑太久,也就有爆发的时刻。
一、爱的律法的反叛者
在等级森严的印度,贱民是不可触碰的,他们做着最肮脏的工作,搬运尸体,打扫清洁。可是,他们也是人,在洛伊笔下,维鲁沙也有尊严,有着人类普遍的的爱的情感,有爱的权利。阿慕虽出身良好,长得漂亮,可遇人不淑,嫁给了一个说谎成性的茶庄助理。当她拒绝把自己献给英籍经理换取丈夫的工作时,她的丈夫对她施暴,阿慕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离开了家庭,回到娘家。这不禁让我想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虚伪自私,在平时是丈夫的“小鸟儿”,“小松鼠儿”,当丈夫得知娜拉冒名举债时就成了“犯罪女人”。娜拉最终离开丈夫,寻找自己独立的人格。阿慕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娜拉。可是,走出这一步是容易的,以后的路却很难。娜拉出走后,未来在哪里?易卜生无法回答。而阿慕带着孩子回到娘家,生活也是如履薄冰。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要想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爱的权利,不仅要有经济能力的独立,还需要社会的认可。改变是一回事,接受是另一回事。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就只能通过用自己的生命去重新构建新的价值认同。阿慕与维鲁沙跨越阶级的爱情,也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重新架构新的价值观。虽然社会并没有接受他们,但是这对于古老的印度爱的律法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力。
艾斯沙与瑞海儿的乱伦,同样也触犯了爱的律法。异卵双胞胎在经历那一晚后,他们并没有寄托任何希望,因为在阿慕和维鲁沙身上,这种希望早就破灭了。他们只是一同分享了“可怖的忧伤”。“没有人可以说什么来区别性和爱,区别需要和感情”。[1]因为相爱,所以产生了性关系;因为心理上的相依相靠,所以产生了生理上的接触。在故事中,艾斯沙与瑞海儿的遭遇也是不幸的。宝宝克加玛设计,让艾斯沙将苏菲默儿的死嫁祸给维鲁沙,艾斯沙以为这样可使母亲免受牢狱之灾,所以指认了从小待他很好的维鲁沙,维鲁沙之死,艾斯沙成为了帮凶,这造成了艾斯沙沉重的心理创伤。最后,宝宝克加玛把苏菲默儿的死也归于艾斯沙。这种阴影一直笼罩着艾斯沙,他变得安静,开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而瑞海儿自从母亲阿慕死后,开始独自生活,并漫不经心地走进了婚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自始至终,没有人照顾这对双胞胎的感受,没有人走进过他们的心理世界,包括阿慕。他们孤独地只剩下彼此。一个人的空虚只是另一个人安静的翻版。
二、爱的律法的守护者
在故事中,我们都知道维鲁沙的死,并不是偶然,可以说是一场谋杀。宝宝克加玛因为嫉妒,嫉妒已经离婚后的阿慕身上仍然保持着爱的欲望,嫉妒她的不安分。在得知阿慕与维鲁沙的恋情后,她鼓动玛玛奇把阿慕锁在房间,并对警察谎称维鲁沙试图强暴阿慕并且可能绑架了失踪的三个孩子。宝宝克加玛作为爱的律法的守护者,成功地借警察之手,让这场跨越阶级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生活中没有得到爱情的宝宝克加玛,也嫉妒所有得到爱情的女人。她把这种爱的缺失强加到其他女性身上,为的是“征收别人欠她的东西”,构成了生命的悲剧。在慕利冈神父死后,宝宝克加玛觉得自己以不曾有过的方式拥有了神父,属于他的记忆,完全是她的了。这份得不到的爱,让宝宝克加玛对于爱情的心理几乎卑微得扭曲变形。
在印度古老的文化观念里,爱,应该如何界定?在小说中,洛伊用细腻的笔法揭示出了我们生存的代价。她自己曾说:“我的世界已经死去,我是为了感叹它的伤逝而写作”。她对当地政府的失望,对整个世界不合理现象的控诉都诉诸笔尖。所谓“国家利益”,也只不过是“特权利益”。洛伊把社会的残酷赤裸裸地表达出来。她用文学的方式反战、反核、反水坝运动、反种族歧视、反妇女歧视、反基本教义……她把巨额的文学奖金也捐给了各国的“非暴力运动”组织。这样的作家不禁让人钦佩,文学行动也让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印]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吴美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罗玲,(1992-),女,四川自贡,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