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和
“十一”前夕,坐落在香港古董街的瑞斯帝中国艺术推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玉器展览,对中国内地买家而言,这个展览正如其主题“皓玉仙工”所标示的,有三大看点:首先是其呈现的白玉作品十分珍稀;其次是其推出的汉白玉摆件非常罕见;第三是两种展品都体现了乾隆时代登峰造极的雕工。策划这次展览的拿达·瑞斯帝(Nader Rasti)作为国际玉器市场的顶级专家,借此表达了他的价值观。
白玉珍品超过四分之三
拿达举办这个展览的灵感,来自那些汉白玉精品。为此,他几乎花了6年时间来准备,才找到了6件,还不到28件参展作品的四分之一。所以,这个展览的主体,还是另外22件白玉珍品。
为什么要选择将白玉与汉白玉这两种玉质的珍品放一起展览?从材料上看,汉白玉(又称河北玉)特别白,特别纯,没有杂色,很润,很柔,而白玉则要比汉白玉更硬。因此在策划这个展览时,他反复考虑的是——怎样把白色呈现出来?
当然,将白玉作为展览的主体自有其道理。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一种特别的伦理价值,是文人的象征,而白玉更因其纯洁无瑕与柔润而受到追捧。以和田玉为代表,玉雕艺术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有趣的是,展览所呈现的这些白玉珍品都以乾隆风格为典范,而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乾隆风格恰恰是玉雕艺术登峰造极的时刻。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珍品——来自前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方周的私人收藏的“印度 17/18 世纪白玉马首匕首”,是被乾隆皇帝特别喜爱的“痕都斯坦”玉器。拿达对笔者称,那件作品的材料是和田玉,由当时印度的皇室制作。
这22件白玉珍品大多像那个马首一样,都来自私人藏家:2件精致玉佩来自香港私人收藏,显示了香港本地藏家对把件的偏好;还有一些小件玉器也出身不凡,如那件“褐青玉兔”出自英国私人收藏;“白玉桃鹦组件”则出自苏格兰私人收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仇焱之珍藏过的3件白玉珍品。一说起他,拿达就对其品位和眼光赞不绝口。他说,那3件珍藏品位非常高,玉料也是最高品质的。尤其是“白玉带皮双鹌鹑灵芝组件”,其白如凝脂的色泽、完美的细节雕饰及玉皮的巧妙运用,令人叹为观止。他向笔者透露,那是两三年前他在拍卖场上找到的。
汉白玉珍品登堂入室
不过,这个展览最大的看点还是其推出的6件汉白玉珍品:2件莲洗、2件观音、一件龙凤方形花盆,还有一件“河北汉白玉瓶”,都是宫廷级的艺术品,非常罕见。如那件“河北汉白玉瓶”,拿达称出自重要欧洲私人收藏及伦敦斯宾客拍卖行,雕刻着包含吉祥寓意的纹饰,类似的作品可以在紫禁城里漱芳斋的藏宝阁看到。
汉白玉,在笔者的记忆里是天安门前的华表,从小形成的印象就是被广泛用于装饰皇城及宫廷建筑的,想不到在乾隆时期也制作成非常罕见的装饰摆件登堂入室,因此而显得弥足珍贵。在拿达看来,这6件珍品中,除了2件观音像是19世纪的作品外,还有4件是典型的清代皇室的雕工,呈现17世纪后期的乾隆时代的风格。这些作品与那些白玉珍品雕工类似,主题也类似,却因为材料不同而呈现了不同的效果,放在一起展览效果很好。
拿达表示,筹备这个展览用了差不多6年时间去收集藏品,类似的汉白玉珍品展览堪称史无前例。他透露,那件方瓶,那两件莲洗,都是欧洲藏家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收藏的,现在为了他的展览让那些藏家拿出来。他凭借的是30年的古董行业经验、深厚的亚洲艺术学识和具前瞻性的市场触觉。
古董价值难道还不如材料?
汉白玉珍品十分珍稀,乾隆时代的白玉珍品也很珍稀,对拿达来说,它们固然可以十分和谐地体现白色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展览,向那些珍品中所体现的雕工致敬。
这种雕工,在历史上被称为“乾隆工”。说起乾隆,爱玉的内地买家往往津津乐道于他是一个“玉痴皇帝”,尤其是其平定准噶尔叛乱并恢复和田玉进贡,带来了和田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巅峰期的文治武功。不过拿达更看重的,却是其所带来的玉器革命。
他对笔者表示,乾隆是中国皇帝中的大藏家,一生都致力于将自己的口味注入他所喜爱的工艺品。虽然中国买家喜欢白玉,但乾隆皇帝却并非只喜欢白玉,而是喜欢所有品类的玉,因此在故宫里可以看到各个种类的玉器珍藏。乾隆皇帝所强调的,是一种品位。
中国买家尤其是新买家有一种对和田玉的偏爱,对此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新玉,雕工、材料都比乾隆时代的更好,价格也更贵。但这是反常的:难道古董的价值甚至还不如材料的价值?比如一座白玉的山子价值几百万,但有的新买家会说,这样大的新玉材料就值上千万。他认为这恰恰说明那些材料的行情有水分。
他建议新买家关注老玉,当然他们需要让有经验、有信誉的古董商作为顾问,因为面对那些老玉他们会有许多问题:是否是和田玉?如何断代?雕工如何?等等。而他3年前创办的瑞斯帝中国艺术,则希望透过专业、耐心和魄力,为观众和藏家搜集最精美的中国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