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髋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髋痹相关论述较少且散乱。通过对髋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髋痹的病名、髋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髋痹的论述及髋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髋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髋痹;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损害;髋关节骨关节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虚邪瘀
髋痹是以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髋痹为肢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历代文献对髋痹论述较少且散乱。本文通过对髋痹的文献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髋痹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髋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中无髋痹之名,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髋”字历代文献出现较少,多为胯、髀、股等所替代,故古代文献中的所论述的髀痛、胯痛、股痛等多与本病有关。如早于《黄帝内经》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股内痛”“鱼股痛”等描述。《内经》论有“腰股痛”“股胫足膝中痛”等表现。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则有“髀痹”病名。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等论有“腰胯疼痛”。元·朱震亨《脉因证治》等论有“腰髀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等论有“腰胯痛”。清·张璐《张氏医通》论有“大股痛”。《中国风湿病学》等论有“股阴痹”。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髋痹之名。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首次完善“髋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髋痹还有不同称谓。
1.1 股 痛 股,特指大腿,而股骨及股骨头是髋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古代文献中的“股痛”就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也是最早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早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股内痛”;《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有“鱼股痛”。《内经》论述有“腰股痛”“阴股引髀而痛”等。《丹台玉案》列有“股痛门”。《张氏医通》在“腿痛”中论有“大股痛”。《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诊断治疗学》等将本病称为“股阴痹”。
1.2 髀 痹 髀,指大腿,股胯部。髀痹是本病最早的名称,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其曰:“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医学纲目》从之。另外,《灵枢·胀论》《脉因证治》《医醇賸义》论有“腰髀痛”。《经历杂论》论有“髀骨痛”。《丁甘仁医案》《痹痿专辑》论有“腰髀痹”。
1.3 胯 痛 胯,指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古代文献多将“胯”与“髋”通称,如胯骨即髋骨等。因此,胯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也多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太平圣惠方》《儒门事亲》《普济方》《证治准绳》等论有“腰胯疼痛”。《证治准绳》《张氏医通》论有“腰胯痛”。
1.4 环跳风 《痹痿专辑》把发于髋关节的痹病称为环跳风。《痹病论治学》将西医学的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称为环跳风。环跳风作为病名,多为民间俗称,是本病出现的以环跳穴部位症状为主的特殊表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5]。
1.5 髋 痹 髋,髀上也。古代文献无髋痹之名。娄多峰提出髋痹之名,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的“下肢痹病”中论有本病[6],并列有髋痹医案8例。娄玉钤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首次把髋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3]。《中医风湿病学》最早独立章节对髋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1]。其后多被采用[7]。
2 髋痹的病因病机
髋痹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或劳损外伤,导致髋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筋骨失养而致。
2.1 感受外邪 气运太过或不及,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痹阻经脉,髋部气血瘀阻,而致本病;或居住潮湿,或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等邪,邪侵髋部,经脉受阻,而致髋痹。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足病。”“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太平圣惠方》曰:“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宋代《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胯腰脊冷痛。”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曰:“夫妇人腰胯疼痛,两脚麻木,恶寒喜暖者,《内经》曰乃是风寒湿痹。”《证治准绳》曰:“因伤于寒湿,流注经络,结滞骨节,气血不和,而致腰胯痛。”“足跗热起渐至腰胯,……皆是湿热为病。”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脾经受湿,下流于股,则肉酸疼;肝经受寒,下及于股,则筋挛急痛;肾经受寒,下注于股,则骨髓冷痛。”清·喻昌《医门法律》曰:“因风寒湿三气,混合入于阴股。”李用粹《证治汇补》曰:“臂髀腰脚骨热肿者,行步艰难者,湿热成痹也。”《张氏医通》曰:“湿气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髀疼痛。”“寒湿流注于足少阳之经络,则为腰胯痛。”顾世澄《疡医大全》曰:“寒湿气袭于经络血脉之中为痛,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
2.2 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或年老体虚,肝肾亏虚,肾精亏少,骨髓化源不足,精血不充,筋骨失养而致髋痹。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肾主腰脚,肾虚弱则为风邪所乘,风冷客于髀枢之间,故痛也。”《太平圣惠方》曰:“肾脏虚冷,气攻腰胯疼痛,羸弱无力。”“夫腰胯疼痛者,由气血肤腠虚疏,而受风冷故也;肾主腰脚,肾脏虚弱,为风邪所乘,风冷客于腰胯之间,故令疼痛耳。”《圣济总录》曰:“劳伤之人,肾气既衰,阳气不足,寒湿内攻,经络拘急,所以腰髋强直而痛,不能俯仰也。”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足太阳膀胱之脉,……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经气虚,则邪客之,痛病生矣。”清·钱秀昌《伤科补要》曰:“血虚气弱,下部腰胯膝腿疼痛,筋骨痠软无力,步履艰难。”林佩琴《类证治裁》曰:“阴虚者体羸,足心及股胫热痛。”马培之《马培之医案》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在肾者,腰脊强痛,痛引股腿,日久精血衰夺,筋骨不荣。”刘恒瑞《经历杂论》曰:“恐惧伤肾,腰髀虚痛
喜按。”
2.3 痰瘀气滞 饮食不节,过食或嗜食辛辣香燥膏粱厚味,或过度饮酒,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津液不化,湿聚成痰,痰湿痹阻而致髋痹;或郁怒忧思,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经络痹阻,而致痹;或慢性劳损,或髋部骨折、跌仆闪挫局部血脉受损,离经之血阻于经脉,瘀血痹阻而发病。《太平圣惠方》曰:“伤折后,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圣济总录》曰:“伤寒后风虚气滞,攻腰胯疼痛,坐卧艰难。”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恶血注之,股外肿。”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丹台玉案》曰:“妇人产后或患股痛,乃恶血流于经络也。”《医门法律》曰:“忽患胸背、手脚、腰胯痛不可忍,牵连筋骨,坐卧不宁,走移无定,乃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变为此疾……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证治汇补》曰:“髀枢左右一点痛起,延至膝骭肿大,恶寒,夜剧者,痰也。”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不外“虚邪瘀”[8]三个方面。主要病机是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筋骨失养。病位在髋部,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虚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实多为风寒湿痹、血瘀痰浊等。病邪日久不祛,侵入骨骱者,可见骨蚀、骨痿、畸形;内舍脏腑者,可出现脏腑痹。
3 髋痹的主要表现
“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素问·气交变大论》)“尻股膝髀腨?足病。”“股胫足膝中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股胫淫泺。”(《灵枢·厥病》)“阴股引髀而痛。”(《灵枢·经筋》)“髀枢中痛不可举。”(《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足髀不可举。”“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针灸甲乙经》《医学纲目》)“髀枢脚痛。”“髀中痛不得行。”“髀枢膝骨痹不仁。”“腰脊股臀尻阴寒痛。”(《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腰胯疼冷。”(《外台秘要》)“腰胯疼痛,筋脉拘急,行动难。”“腰胯疼痛,羸弱无力。”“腰胯间疼痛不可忍。”“腰胯及胁肋疼痛不可忍。”“腰胯疼痛,四肢少力。”“腰胯疼痛,行步不得。”“腰胯连两胁,疼痛如打。”“腰胯连脚膝,晓夜疼痛不可忍。”(《太平圣惠方》《普济方》)“脚膝腰胯……疼痛不得行走。”(《太平圣惠方》)“膝胫髀腰脊冷落。”(《圣济总录》《普济方》)“腰髋强直而痛,不能俯仰。”“膝胫髀胯腰脊冷痛,肌肉不仁。”“腰胯疼痛,坐卧艰难。”(《圣济总录》)“髀枢股?痛。”“脚股筋急,髀枢不仁。”“腰髋疼,脚膝不遂。”“筋挛楚酸,髀枢痛。”“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股外肿。”“腰髋疼脊强不得转。”(《针灸资生经》)“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腰胯疼痛,两脚麻木,恶寒喜暖。”(《儒门事亲》《普济方》)“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东垣试效方》《医学纲目》《马培之医案》)“腰胯不能动移。”(《永乐大典》引《风科集验方》)“背手脚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走易不定。”“腰胯肋下,结气刺痛。”“冷气连腰胯痛。”“腰胯冷痛。”“冷滞风气,攻刺腰胯疼痛。”(《普济方》)“腰背以下腿股瘫痪,寸步不能,日夜抽掣,伏床不起。”(《解围元薮》)“腰、膝、臂、髀大骨痛。”(《明医指掌》)“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证治准绳》)“腰胯湿热作痛。”(《寿世保元》)“两股上连腰胯疼痛。”(《丹台玉案》)“胸背、手脚、腰胯痛不可忍,牵连筋骨,坐卧不宁,走移无定。”(《医门法律》)“臂髀腰脚骨热肿者,行步艰难……髀枢左右一点痛起,延至膝骭肿大,恶寒,夜剧。”(《证治汇补》)“足心及股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肩髀疼痛,拘急浮肿。”“痛自腰胯以至足胫,或上或下,或红或肿。”“大股痛,痛而喜按……痛不可按。”(《张氏医通》)“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疡医大全》)“腰痛连环跳穴痛痹……腰髀环跳悉痛,脉涩,烦劳即发。”(《杂病源流犀烛》)“腰胯膝腿疼痛,筋骨痠软无力,步履艰难。”(《伤科补要》)“胯久痛。”(《春脚集》)“腰脊强痛,痛引股腿。”(《马培之医案》)“腰髀虚痛喜按。”(《经历杂论》)“肿痛,以肘臂股膝内侧为甚。”“肩肘、腕指、髀枢、膝膑、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临证会要》)“筋骨疼痛,腰胯痠痛。”(《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髋痹的表现进行了描述。综合文献所述,髋痹的主要症状有: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可加重,多为针刺样痛、钝痛、酸痛不适;病程久者多伴患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感觉减退、走路跛行。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损害、髋关节骨关节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滑膜炎等出现髋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1]。
4 历代医家对髋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少〕阳眽(脈)……是少阳
〔眽(脈)主〕治。其所产病:……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内经》对本病也有相关论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其病……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灵枢·厥病》曰:“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并强调肾经与髋部关系密切,如《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肾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太平圣惠方》首次详论“腰胯疼痛”。《针灸资生经》在“足杂病”中论有“跟、股、胫、腿、髀枢”等。《脉因证治》在“腰痛”中附有“腰胯重痛”曰:“腰胯痛,脉大者,肾虚;脉涩者,痰血。”“腰胯重痛:因,风寒湿流注经络,结凝骨节,气血不和而痛;痰积趁逐经络,流注搏于血内,亦然。”另肩背痛附有腰髀痛:“因:小肠经气,小肠心痛及腑;外有肺风、肺寒、骨虚而致。”明·朱橚《普济方》承《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腰脊冷落。”《证治准绳》详论“腰胯痛”曰:“腰痛,足太阳膀胱经也;胯痛,足少阳胆经之所过也。……有痰积郁滞经络,流搏瘀血,内亦作痛。”龚廷贤《寿世保元》论有“腰胯湿热作痛”。《丹台玉案》设“股痛门”论述曰:“股居一身之下,众阴之所归,而其所以作痛者,三经受病也。足太阴脾经主肉,足厥阴肝经主筋,足少阴肾经主骨。”“股痛之脉,沉迟者多,浮大因风热。”
5 髋痹相关问题
5.1 髋痹与骶痹 两者均可出现骶胯部疼痛。骶痹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有些骶痹可连及臀腿[9],但主要病位在骶部;髋痹以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为主要表现,主要病位在髋部。但在部位上,骶与髋相邻,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两者应注意区分。
5.2 髋痹与腿痹 两者均可出现髋部疼痛。腿痹主要病位在整个腿部,是以腿部症状为主,有些腿痹可连及髋足;髋痹主要病位在髋部,是以髋部症状为主。两者病位不同,不难鉴别。但在部位上,髋也是腿的一部分,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髋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腿痹。
5.3 髋痹与肾痹 两者均可出现髋部疼痛。肾痹病变部位在肾在骨,受累部位广泛,多由骨痹不已,进一步发展,内舍于肾所致[10],故多伴有骨痹的症状;而髋痹病位主要在髋部,较肾痹局限,是以髋部症状为主。但两者发病都与肾虚相关,因此,可有部分相同症状。髋痹有时可视为肾痹一部分,部分髋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肾痹。
5.4 髋痹与经筋痹 两者都可出现髋部疼痛。髋部经筋痹有明确的压痛点,多在经筋走行之上;髋痹疼痛部位局限在髋部筋骨关节[11]。因此,两者不难鉴别。
6 髋痹的治疗
6.1 髋痹的治疗原则 本病初起,外邪痹阻,气滞血瘀,邪盛正实,治以祛邪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久病迁延或体虚之人,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少正虚,治以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兼祛邪通络为原则。另外,本病治疗应重视针灸、理疗等,适当功能锻炼。伴发髋部经筋痹者,应兼顾
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髋痹的论治
6.2.1 秦汉晋唐时期 《内经》提出针刺治疗本病。《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可治寒入经络,以致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针灸甲乙经》承《内经》针灸治疗本病曰:“风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阖中,以圆利针,大针不可。”“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留之,以月生死为痏数,立已;长针亦可。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医学纲目》从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本病曰:“阳辅、阳交、阳陵泉主髀枢膝骨痹不仁。”“扶承主腰脊股臀尻阴寒痛。”“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枢脚痛。”“环跳、束骨、交信、阴交、阴舍主髀枢中痛不可举。”“临泣、三阴交主髀中痛不得行。”“涌泉、然谷主凡髀枢中痛不可举。”《针灸资生经》从之。王焘《外台秘要》用生石解酒治疗“腰胯疼冷,风痹脚弱”。
6.2.2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专列“治腰胯疼痛诸方”12首:用独活散“治冷滞风气攻刺,腰胯疼痛”。虎骨散“治腰胯连脚膝,晓夜疼痛不可忍”。熟地黄散“治腰胯及胁肋疼痛不可忍”。狗脊丸“治肾脏虚冷,气攻腰胯疼痛”。牛膝丸“治腰胯疼痛,四肢少力”。木香丸“治久冷,腰胯疼痛”。萆薢丸“治腰胯疼痛,筋脉拘急,行动难”。巴戟丸“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并外用熨方治疗本病;用淋熨虎骨汤“治伤折后,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煎十余沸,渐渐淋熨痛处,立效”。《圣济总录》用芫花散“治伤寒后风虚气滞,攻腰胯疼痛”。《针灸资生经》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本病曰:“腰俞治腰髋疼。”“跗阳治……髀枢股?痛。”“浮郄治髀枢不仁。”“白环俞治腰髋疼,脚膝不遂。”“京骨治筋挛楚酸,髀枢痛”,“委中治……风痹髀枢痛。”“合阳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殷门治……恶血注之股外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控涎丹“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普济方》《医门法律》从之。《儒门事亲》曰:“妇人腰胯疼痛,……先可服除湿丹七八十丸,量虚实以意加减;次以禹功散投之,泻十余行,清冷积水,青黄涎沫为验;后以长流水同生姜、枣煎五苓散服之,风湿散而血气和也。”《脉因证治》对于“腰胯重痛”的治疗“宜流湿,散风寒,逐痰积,气血自然湍流也,除湿丹……禹功散”。
6.2.3 明清时期 《普济方》承《太平圣惠方》列有狗脊丸、萆薢丸、应痛丸、牛膝丸、独活散、虎骨散、木香丸、熟地黄散、巴戟丸等“腰胯疼痛”方剂14首。明·解缙《永乐大典》引《风科集验方》用万灵丹“腰胯不能动移”。沈之问《解围元薮》用花龙丸治“风湿,腰背以下腿股瘫痪”。《证治准绳》辨证论治“腰胯痛”曰:“若因伤于寒湿,……而致腰胯痛者,宜除湿丹,或渗湿汤加芍药、青皮、苍术、槟榔;有痰积郁滞经络,……用导痰汤加槟榔、青皮、芍药,实者禹攻散;湿热腰胯作疼,宜清湿散。”用加味二妙丸治“疼痛,……足跗起热渐至腰胯”。《寿世保元》用清热胜湿汤“治腰胯湿热作痛者”。《丹台玉案》列有4首方剂治疗股痛:用舒筋调荣汤、蠲痛神异膏“治一切股痛”;和荣汤“治两股上连腰胯疼痛”;另有一首外洗方剂治疗股痛。并详细论述“股痛”治疗须认真辨证,才能避免误治,曰:肝脾肾经“其痛各有所属也,而可以一概治之乎?设使筋挛急痛,误以为湿而用燥剂治之,则燥尽其血,而筋失所养,其痛愈甚,必投以养血之剂,则筋自舒而不挛急矣;使骨髓冷痛,误以为湿,而用燥药治之,则燥尽其髓,而骨空虚,其空愈加于痛,必投之以补髓之剂,则骨气充而无所苦矣;使肉内酸痛,单用热药,而不用燥剂,肉得热而融活,固有微效,而湿留于中,何时而去,必以热药为向导,而以燥剂君之,以血药佐之,则湿可去而血亦不枯,此万全之法也。若妇人产后或患股痛,乃恶血流于经络也,要当以热药为向导,而以活血之剂君之,以行气之药佐之则愈。若误以为湿,而投燥剂,则不惟股中之血易干,而一身之血亦病矣。若误以为寒,而投热药,则血得热而行,犹为庶几然,大热之剂,亦未可轻用,慎之慎之”。对后世论治本病具有指导意义。《医门法律》用通痹散治“因风寒湿三气,混合入于阴股”。《张氏医通》辨证论治“大股痛”曰:“大股痛,痛而喜按者,肝肾虚寒而湿气痹着也,四斤丸二方选用;痛不可按者,败血也,川芎肉桂汤,或舒筋三圣散,酒调服;妇人产后多有此证,宜加穿山甲、桃仁;虚人,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穿山甲;有湿热者,痛虚心肿,而沉重不能转侧,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术、草之类,或除湿汤、渗湿汤选用。”“肩髀疼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汤加羌活、官桂。”“湿热者,痛自腰胯以至足胫,或上或下,或红或肿,小便赤涩,脉濡大而数,当归拈痛汤。”《疡医大全》用蠲痛五汁膏治“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承《临证指南医案》曰:“腰痛连环跳穴痛痹者,宜沙苑子、桂枝、茯苓、桑寄生、炒杞子、炒茴香;腰髀环跳悉痛,……下焦空虚,脉络不宣,所谓络虚则痛者,宜归身、小茴、桂枝、木防己、牛膝、萆薢、沙苑子、生杜仲。”并用除湿汤“治腿股、膝膑、胫足病之因于湿者”。《伤科补要》用健步虎潜丸治“腰胯膝腿疼痛”。《类证治裁》承《张氏医通》曰:“阴虚者体羸,足心及股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虎潜丸去陈皮加肉桂;阳虚者足浮肿无力,大便泻,右尺虚大,或两尺浮迟,脾与命火俱衰。先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再用八味丸。”孟文瑞《春脚集》用补胯丸“治胯久痛属虚者”。《马培之医案》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腰脊强痛,痛引股腿,……独活汤、安肾丸主之。”《经历杂论》曰:“恐惧伤肾,腰髀虚痛喜按,法当甘咸补肾。”
6.2.4 近现代时期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用舒筋活血洗药方“治筋骨疼痛,腰胯痠痛”。现代张梦侬《临证会要》对于“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者,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兼补肝肾。因病邪深入,非辛温重剂不能为功。但虑药重伤正,当以丸剂缓图,此重剂轻投之法”。施维智善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认为“股骨头部位属髀枢,为气血罕到之处,一旦损伤更难调治,所以,应采用温补肝肾,益气养血的治则”。薛盟对于“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者“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焦树德对于“腰胯疼痛,大腿伸屈不利,下蹲困难者”的肾虚督寒证,用补肾强督治尪汤加泽兰、白芥子、苍耳子、苍术、五加皮治疗。马在山擅长治疗红斑狼疮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于儿童股骨头骨骺坏死分为肾阳虚证、脾虚寒证、心脾两虚证三型治疗;并创制Ⅰ、Ⅱ号马氏骨片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袁浩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连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娄多峰论治风湿病》单列髋痹进行论治,并附有医案。《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活血养骨汤“治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症”。坐骨神经痛外熨方“治髀区坐骨神经疼痛”。
7 髋痹的转归预后
髋痹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本病的转归及预后与体质强弱、发病原因等因素有关。病初多以邪实为主,病多轻浅,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若未及时正确治疗,病情则由轻转重,迁延难愈,甚则发展为骨痿、骨蚀致人残疾,或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预后较差。《东垣试效方》曰:“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
8 结 语
髋痹病位在髋部,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致病因素总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本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主要病机是经脉痹阻,气血不通,筋骨失养。多因感受外邪,或劳损外伤等因素而诱发。髋痹的治疗,应当辨清虚实。病之初属实,表现为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及早施治,预后良好。病久则邪入骨骱,侵及脏腑,而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治以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兼祛邪通络。若出现骨质破坏,功能受限,或脏腑器质性病变,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髋痹作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且往往与其他疾病并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对髋痹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髋痹作为一级病名(风湿病——痹病)[12]和二级病名(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病名,有待进一步规范。
9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1-226.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234-241.
[7] 娄玉钤,李满意.常见风湿病患者临床44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
[8]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9] 王颂歌,李满意,娄玉钤.骶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8):58-61,66.
[10] 李满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56-64.
[11]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2(8):37-41.
[12]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55-60,69.
收稿日期:2016-08-20;修回日期: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