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但推广过程缓慢,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限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因素来自多方面,文中仅重点从几方面加以阐述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 影响 因素 建议
前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在农业发达国家已经采用多年,进入我国相对较晚,近几年随着该技术在各地的推广,其对农业实现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实现环境污染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的实际效果已经凸显出来。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确实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耕作技术,尤其利于旱区保水保土、增产增收,但推广过程缓慢。
一、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传统种植模式影响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多年来农民一直沿用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模式,从观念上就认为实施免耕播种技术就是不耕地,不耕地就意味着减产;大量秸秆覆盖地表还田技术影响机械播种的效果,会导致作物减产,因而,很多地方都出现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前,先用旋耕机旋耕一遍土地,以保证免耕播种机的精量播种特性;虽然收获后会在地表进行秸秆残茬覆盖,但仍有焚烧秸秆或重新按传统方式耕作的现象,这既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投劳的浪费,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一方面,受传统耕作观念影响,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只关注眼前看到的,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不会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农机推广部门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示范引导、宣传力度和深度等方面还不够到位,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2.各基层协调配合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推广进度。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开展保护性耕作,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并制定相关措施,但客观情况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涉及到政府、农业、农机以及机具生产企业等各个方面,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以达成有效协作,影响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实施。从保护性耕作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凡是各级政府重视,并将保护性耕作列入该地区重点工程计划和财政预算范围的,进展就快、实施效果较好。反之,效果就差。
3.保护性耕作机具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机具拥有量不能满足技术需要。国家对农机补贴虽然年年加大,但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比例没有增加,补贴额度太小,政策倾斜性不明显,而保护性耕作机具投资较大,大型拖拉机和免耕播种机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期长,机具成本最终会转嫁到农户身上,让农民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机具不足,直接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4.机具适应性不强导致出现“小马拉大车” 或“大马拉小车”现象。不同土壤的地块,对机具的要求不同,应配套不同的机具,现实情况是配套机具跟不上需求,专用配套机具的缺乏致使实际操作中出现播种精度不高、漏播或重播、播种机具堵塞、肥料不匀等情况,农民为了作业又不得不购买不配套的机具,出现了“大马拉小车” 或“小马拉大车”问题,既挫伤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又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得不偿失。
5.现有的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制约护性耕作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土地规模化经营特别是土地连片有助于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所显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越明显。农民实际经营的土地地块面积小,地块分散,集中度低且不能连片种植,在没有实现统一供种、供肥的情况下即使实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也不能充分发挥耕作技术的优越性,反倒降低作业效率,增加了保护性耕作的难度,加上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致使土地流转困难,很大程度限制了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6.机手操作技术的水准限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免耕播种机的使用,根据不同的土壤结构、地质和墒情,对作业速度要求也不一样,机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由于多数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等各方面知识和经验掌握程度不够,易出现不按规定操作,为了农时只讲速度的情况,一些实际案例也证明不按规定操作机具,会给农业造成严重的后果。机手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实施者,机手对机具的掌握熟练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技术的推广效果。
7.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的不完整性影响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接受和认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涉及到农机、植保、土肥、农学等多领域的技术体系,这就要求技术推广人员具有在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只会维修、调整和使用农机具。技术推广人员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对该技术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对农民技术培训、指导不到位,造成一些地区耕作技术路线模式化、作业规范要求单一,忽略农业生产中自然环境、种植习惯、作物品种、机具性能等各个环节的实际差异,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达不到预期理想程度,影响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接受和推广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几点建议
1.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保护性耕作对提高本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工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具购置和关键环节的作业补贴,并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供动力,以此带动和吸引农民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
2.强化对基层农机技术人员技术培训。以往从事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只对自己的专业得心应手,所掌握的也是单一的农机技术,对农业机械能管会修会调整,对农机技术以外的知识基本是一知半解。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涉及多个学科,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系统的知识,能解决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协调相关单位加强对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多领域、多层面的技术培训,利用农业技术人员传、帮、带的作用,使技术人员习掌握相关专业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能力,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推广。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点面、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印发宣传材料、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重要性,营造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氛围,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通过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到田间地头召开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开展机具演示等活动让农民亲身感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优越性和先进性;选择积极性高的农户建立立农机示范区、示范点,采用规范操作技术,及时进行对比总结,让农户看到保护性耕作实实在在的效果。
4.培训机手,发挥机手的带动作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农机部门应通过常规培训、阶段性考试、“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机手充分认识和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从观念上提升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原理、使用、调整、维护、修理技术的学习来提高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操作、应用水平,充分发挥每个机手的宣传作用,调动机手用机的积极性。
5.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合作社。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活动,可起到促进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大大加快该技术的推广速度和范围。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多数都具有完善的机具装备和技术力量,能够组织跨区作业,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作业质量、作业面积,最大效益地扩大经济效益比;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实力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宣传示范作用,机手是最好的宣传员,机组是最好的宣传车,通过他们“技术服务保市场、中介服务联市场、作业服务闯市场”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达到农户和机手的双赢。
6.土地集中使用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最好方法。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民认识到耕地面积过小,地块过于分散,并不适合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播种作业,不仅降低作业效率,甚至影响保护性耕作实际效果,只有保持保护性耕作地块的连续性,才利于该技术最大效能的发挥,鼓励和引导农民将地块合并以增大地块面积,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提高保护性耕作机械的作业效率,增加机手的收入,让农民切实看到保护性耕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
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