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汝州市畜牧产业发展同样势头迅猛,成为全省畜牧业繁荣发展的缩影,但养殖业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以“养殖—粪污—沼气(或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生态发展模式并未呈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而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我市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养殖业目前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未进行干湿分离,畜禽养殖业大多以粪便、污水形式排放。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导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十分紧张,影响社会和谐。
我市生态农牧业处于起步阶段,畜牧局计划今年创建2~3家种养结合示范场,探索猪-沼-果(林、菜)发展模式。面对紧迫而艰巨的治污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关键因素,避免进入发展误区,少走弯路进而实现农牧业经济的洼地崛起、弯道超车。
二、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公众对无公害农产品认知不足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由于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相比较传统农产品有更可靠的安全性。然而,“与普通农产品比较没啥两样,价钱却贵不少”是公众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直观认识。因此在挑选过程中,公众更愿意选择价格较低的普通农产品,这无疑导致了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不透明
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这就不断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透明化。由于生产过程不透明,导致了公众对其认证缺乏了解。许多人认为是普通农产品为了卖高价格,贴了“标签”,增加宣传的噱头而已,对其是否是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持怀疑态度。
(三)政府对企业生产环节监管不足
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有严格的限制,而在实际生产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管。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行为不受约束,滥用农药、抗生素等现象分严重,许多无公害产品在认证前都是“临阵磨枪”,最后“压线通过”,这无疑使无公害农产品“水分过高”。
(四)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偏高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企业的前期投入很大,生产成本较高,这就导致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偏高,缩小了消费群体范围,市场狭窄。
三、 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对策
(一)增强公众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识
政府可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培训班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知识推广。
(二)生产过程透明化
将“互联网+”工程应用于畜禽养殖,实现产品链条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认证条形码、动物标识等手段来监控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
(三)政府加强企业生产行为监管
成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委员会”,专职专责负责监管企业的生产行为。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养殖信息、用药信息由政府采集和记录,做到客观和公正,以政府的信誉做担保,确保公众查询到的生产信息真实可靠。
本文分析了一些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和对策,以期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