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凤
摘 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教学修养所决定。”他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对教学语言的特点的准确把握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语文教学来说,这一点更是非常之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和理解国语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想要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并且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属于启蒙性的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在这样的形式下,就要求小学教师能够正确的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准确地将小学课本中的知识表达出来。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主要有:诗歌、课文、故事、古诗等等,这些内容在生活中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处世能力。而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要想完全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很好的学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本知识中来,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语言特点
1.规范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被学生模仿,会被学生当做榜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应该具备规范性的特点,以严肃、严谨的面目展示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当中产生正面示范效应。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什么都不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使用规范性的语言,给了学生错误的示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实,年龄较小的学生的模仿能力要比很多成年人强,小学阶段正是他们的语言习得阶段,模仿老师不会有太大难度。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规范字词的发音,词汇的运用,以及句子表述时所使用的语法。在发音方面应坚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不可以在普通话中夹杂方言或者其他语言。在运用词汇时,应该多使用学生当前阶段所学习的和已经学习过的词汇,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扩充,不能使用生僻词汇和已经在现代汉语中消亡的词汇。在语法方面,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理解但不符合规范的语法,比如“你走先”、“饭吃了没”,从而防止学生将错误的当成正确的。另外,规范化的语言还要求教师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语速适中、发音清晰。
2.生动性。
生动性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要求,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说,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具有生动、形象、较强趣味性等特点,而要使其很好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更合理、更科学的语言运用,同时,将孩子们引入到教材当中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动的艺术境界之中。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丰富了教学形式,升华了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到生动、形象的意境,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了其教学内容的知识、思想等的理解和掌握,拓展了视野与思维。
3.可接纳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课本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用那些学生熟悉的语言方式来表达需要讲解的内容,并能够生动、准确的将课本的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来讲解,运用简单的语法来表达,循序渐进的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中学生并不常见的大自然景物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式,通过使用优美、亲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在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科学性。
所谓的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即对词语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用语简约精炼。教师能否对词语准确把握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到正确的、科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有的教师将“落花生”理解为“种花生”,构成了知识性的错误,学生带着这样的解释看课文,必然产生不解。另外,除了准确使用词汇之外,使用语意清晰、没有歧义的句子也是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方式。比如,很多教师会使用“这位同学的答案,有的同学不认同,我认为这是对的”这样一句话点评学生对问题所做出的回答。实际上,这句话有歧义,教师到底是认为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对的”,还是认为提出异议的学生“是对的”,无法通过这句话判断出来。在教师说出这句话之后,有的学生可能意识到这种歧义,而有的学生则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并且不认为有什么错误,这样部分学生就可能被导向一种完全错误的境地。简约精炼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构成要素。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抓住重点,以精准的语言阐释、说明,而对次要之处则应用语简洁,不赘言,以免模糊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以此为标准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水平和运用能力,并结合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切实的学习需求加以合理、科学的应用,帮助和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