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凤玲+张宬
【摘 要】关于当代大学生亲属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亲属认同呈广泛化、亲属交往呈核心化的趋势。亲属交往在内容上出现多样化,在方式上呈现多元化,亲属交往中的独立性意识增强。亲属圈较小、分布较为集中,亲属联系方式仍然较为传统。这说明,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确实加速了人们亲属意识的疏离;另一方面,当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属意识又逐渐回升,亲属间的交往又开始热络。
【关键词】亲属;大学生;亲属意识;亲属认同;亲属往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58-02
一、关于当代大学生亲属意识的调查
笔者于2016年5-8月对国内3所大学的在校学生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87份,回收率为93.5%。
(一)亲属认同
在“哪些属于所谓‘亲属的范畴?”问题上,基本上是符合亲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先血亲后姻亲”的顺序。但当代中国大学生单方面重视父系亲属的传统观念有较大改变,对双系亲属都予以重视,甚至偏向母系亲属的意识有所加强,对姻亲的认同和重视程度也很高。
(二)亲属往来
1.亲属往来的频率
针对“一年聚餐多少次?”问题,回答最多的是低频型和高频型,亲属聚餐的频率呈两极化分布,说明在这一亲属往来最多的行为上,各个家庭的自我差异较大。
2.亲属往来的内容
婚丧嫁娶是亲属往来的重要内容。“礼尚往来”仍是亲属往来非常重要、普遍的形式之一。“过去三年里,当你为难时,同亲戚商量过解决方法吗?”此问题答案的分布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个人寻求独立性的增强。调查中发现在当代中国亲属往来中存在的“家宴情结”。亲属往来中实际见面的频率不高,亲属之间的联系方式仍较为传统。
(三)亲属圈
对“平时联系最多的亲属住在哪儿?”的问题,回答“相同的市镇村”的占63.9%;“近邻市镇村”的占22.2%;“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占13.9%;“外国”和“其他”的为0。
二、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亲属意识现状的分析
(一)亲属认同的广泛化与亲属交往的核心化
首先,当代大学生对双系血亲、姻亲的认同度较高。其次,问卷中有21.2%的大学生回答“宠物猫狗也属于‘亲属范畴”,这说明人们重视与宠物间的精神交流,享受它们带来的慰藉和欢乐,关爱犹如家人。此外,有大学生认为“交往多年的好友”也可以算作亲属,说明在部分人的意识中亲属的范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并非必须是血亲或者姻亲,近似亲属般的交往也可以决定近似亲属般的认同。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在亲属认同上呈现广泛化。一方面体现了在当代中国,传统家族、亲属意识的生命力仍然顽强,非但不至于某些社会学者所预言的“家族和亲属关系的破产和消失”①,反而日久弥坚;另一方面亲属范畴出现向“非人亲属”和“拟制亲属”等扩展的迹象为亲属认同打破既定的藩篱,出现动态的变化。
与此同时,亲属交往呈现向近亲属集中的现象,出现核心化。当代大学生的亲属往来频率和传统意义上亲属的亲等的亲疏程度高度吻合,同样具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顺序。这显示出其在亲属的实际往来中是较符合传统的,亲属交往的频率和亲等成正比、较为密切。但也有学者指出:亲属网络呈现“双系化并向女系倾斜”②,亲属关系是“分而不远,疏而不离”。③
(二)亲属交往内容上的多样化和方式上的多元化;亲属交往中的独立性意识增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亲属往来内容一方面丰富多样,另一方面有所侧重,并且往来较为密切。具体来看,首先表现为重视婚丧嫁娶活动和礼尚往来的形式。其次,新兴的往来方式正在逐渐普及。比如体育活动和共同出游等往来方式正在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再次,亲属交往中的“家宴情结”依然突出。说明中国家庭生活中团聚餐叙的悠久传统仍然被很好地传承着。最后,亲属交往中的独立意识增强,表现在经济上不借助亲属的力量。
(三)亲属圈较小分布较为集中,亲属联系方式较为传统
问卷情况说明当代大学生亲属圈分布较小、较为集中,外市和外省分布较少,居住外国的更是微乎其微。空间距离与不同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匹配,即成年人与父母的空间距离最近,接下来依次是兄弟姊妹,父辈亲戚,然后是祖父母,即越近的血缘、亲缘关系,空间距离越是相近。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没有改变中国人在亲属空间距离上亲疏远近的等级排列,但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同城范围内亲属空间距离上相对拉长。不过数据还显示,这种空间距离的扩展也不是一个线性正比的关系。④另外,亲属的联系方式中登门拜访的比例接近八成,说明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亲属之间的联系方式仍较为传统,重视面对面交流。
三、结论
经典社会学一般认为:“当一个社会实行工业化时,宗族、世系、亲属或其他血统群体就会遭到削弱或衰退。在向工业化过渡的早期阶段,行之有效的亲属结构可以推动家庭依靠自力更生来飞黄腾达。但在工业化实现以后,这类结构就开始消失了,即使在亲属群体已存在好几个世纪的那些社会里,城市里的亲属群体也比农村地区要弱得多。”⑤
然而,中国城市居民和家庭普遍在重视发展密切的亲属关系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亲属关系并不像经典现代化理论所预示的那样趋于“消失”,亲属间的亲密情感和密切的互动、互助行为相当活跃。尤其与父母亲属的关系,即使在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家庭化的背景下,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传统的“团结”。当代中国城市社会中的亲属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亲族关系,其本质性的区别在于,亲属关系失去了控制和支配个人的权力。在密切的亲属联系中,个体依然能够发展和保持自身的自主性。与之有所不同的是,这种自主性并不削弱亲属间的亲密性,也不特别增进彼此间的关系,而是与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基本无关。这些有悖于现代化理论的发现也许是尚在进行的、与现代化相抗衡的维系家庭传统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也许正是延续代际同住、情感联络、实际支持的强大社会压力的折射,致使在社会变革和家庭变迁面前,家庭凝聚力并没有削弱,亲子之间的依赖和依存成功地延续着传统的家庭团结的力量。
注释:
①如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JackGoody)所说:“摒弃亲属关系的意图,由来已久。一个时期以来,在世界的不同地区,我们正在目睹由亲属关系组成的广阔集团如氏族、家族的消失,这是肯定的。”
②徐安琪.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53.
③徐安琪.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2):150.
④唐灿,陈午晴.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12,(2):92-103.
⑤W.古德.家庭[M].魏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78.
参考文献:
[1]张帆.血浓于水——华北高村汉族的亲属制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张宬等.当代中日两国亲属意识比较研究——以亲属认同和交往为线索[A].候越.传承与跨越——中日当代社会文化研究[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唐灿,陈午晴.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12,(2):92-103.
[4]W.古德.家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78.
[5]徐安琪.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6]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26-53.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15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KJ2014A004);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2017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大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