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崔小浩委员接受本刊采访并介绍了《规划》编制基本情况、发展基础、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及主要任务。
基础设施发展有待提升
投资北京:《规划》的编制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崔:《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本市“十三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着重突出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先行官的理念,突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环节系统协调,突出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效率,突出未来五年重大任务落地,从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人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等方面对全市基础设施未来五年发展进行统筹平衡,是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是安排本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年度目标的重要依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加强与国家要求相衔接。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中央精神,全面对接国家要求及具体指标,做实做细规划。二是加强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相衔接。通过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进行充分对接,与国家民航、铁路等部门反复对接,明确本市重大项目未来五年建设实施计划。三是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衔接。与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相关市级专项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衔接平衡。四是加强与属地政府发展需求相衔接。广泛征求了16个区、区属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充分考虑了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投资北京》: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市具备什么样的发展基础?
崔:“十二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约9168亿元,同比增长50%,集中推进北京新机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南水北调、污水处理、热电中心、森林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区域交通网络逐步构建。全面启动北京新机场建设,建成京沪高铁、京石客专,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82公里。二是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4公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40%提高到50%。三是水资源保障形成新格局。南水北调中线全线贯通,新增10亿立方米调水能力。四是生态品质不断提升。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7.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5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6%。五是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六是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本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的五年。同时,城市发展难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瞄准一流、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五年圈定十项任务
《投资北京》:基于这样的发展基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需求主要有哪些?
崔:“十三五”时期是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常态、开启新航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新的目标对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增强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对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完善新城和重要城镇组团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加快治理“大城市病”对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聚焦市民高度关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治理难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另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基础设施一体化率先突破提出了新要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对发挥基础设施支撑带动作用也提出了新要求。
《投资北京》:请用数据描述下《规划》总的发展目标。
崔:《规划》对本市“十三五”基础设施发展提出4类共25项指标,主要包括:公交专用道里程1000公里、中心城全日绿色出行比例75%、用水总量不超过43亿立方米、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降低17%、全市污水处理率大于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9.8%等。
《投资北京》:在这个目标之下,哪些基础设施项目将会是未来五年的发力重点?
崔:“十三五”时期将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可梳理为十项主要任务。
——高标准建设公交都市。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启动修编新一轮建设规划,运营总里程提高到900公里以上,积极推进开行市郊列车。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75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0%。引导自行车回归城市,形成连续成网的3200公里自行车道路。建设苹果园等8个综合交通枢纽,实施中心城长途客运站功能外迁。中心城全日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优化城市骨干道路网,打通“三环半”主干路系统,基本建成四环内主干路网。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理念,打通微循环。加快完善城乡路网,深入挖潜、统筹配置停车资源,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构建区域“四纵四横一环”通道,打造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服务世界级城市群。2019年建成北京新机场,并同步建成“五纵两横”交通体系。建设互联互通高速铁路网,全面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建成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
——构建多元供水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用水总量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提升城市供水能力,新建改造中心城供水管网1000公里,推进自备井置换。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扩能,加强应急水源、海水淡化等战略资源储备。涵养保护本地水源,地下水年均开采规模控制在17亿立方米以内。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
——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完善绿色生态格局,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形成绿道网络,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加强河湖水系生态治理,推进水系连通、水质还清,重塑北运河、潮白河生态系统。加快永定河生态治理。
——系统治理污水垃圾。实施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计划,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9%,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高标准建设污泥处置设施,污泥处置能力达到6400吨/日,全市污泥无害化率达到100%。构建垃圾全过程管理体系,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
——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2017年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00万吨以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到90%。建设坚强可靠电网,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5%以上,科学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高标准建设重点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核心区基础设施品质。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构建大尺度森林湿地,推进潮白河、北运河生态廊道治理,实现水城共融,试点近零排放区。完善冬奥会及世园会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区区通轨道,新城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以上,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
——提升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超过“百兆入户,千兆入楼”目标,基本实现4G移动通信网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5G建设示范。提供智能互动城市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70%雨水就地消纳面积达到20%。
——共筑安全可靠城市。加强设施消隐改造,加强轨道交通、桥梁隧洞等老旧和病险设施及管线消隐改造。强化生命线安全保障。完善水电油气等资源应急储备和调度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地质灾害、地震、气象、洪涝等预警预报系统。坚持共建共管,引导全社会共守城市安全。
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新路径
《投资北京》: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方向,也是投融资改革的重要内容。《规划》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
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创造市场化条件,创新市场化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
具体安排包括:创新市场化模式。探索推广ABO、PPP等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建设管理效率。推动完善铁路场站、轨道站点等土地综合开发政策。研究探索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区域一体、分区授权、考核付费”等模式,创造市场化条件。
优化政府投入方式。政府资金以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投入,充分发挥引导、放大作用。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创造市场化条件,引导重点区域、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投资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推动设立城际铁路等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发行外债,引导资金投向国家鼓励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
完善价格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资源、促进疏解及社会可承受的原则,及时调整完善收费及价格,理顺上下游价格机制。建立投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运营需求。实行区域差别化定价,通过价格差异引导产业有序疏解和调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