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财富新发现

2016-11-23 19:52赵方忠王漪何佳艳
投资北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运动员

赵方忠++王漪++何佳艳

里约奥运会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大幕落下,然而在赛场之外关于奥运会举办价值的争论却仍未停息。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让批评者甚至用“灾难”和“噩梦”等词汇描述奥运会对举办地乃至举办国造成的财政和经济危机,这一切似乎都在重现1984年之前奥运会沦为诸多国家“烫手山芋”的尴尬历史。

同样,各界也在期待一个类似洛杉矶的“救世主”力挽颓势,能够突破奥运经济逐步固化的卖转播权、企业赞助、门票销售等商业模式,并且在与奥运相关的体育、旅游等产业之外,寻找到新的奥运经济增长点。

在这样的视角下,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北京被各界寄予了诸多的希望与担当,这个全球唯一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迎来冬奥会的城市,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筹办冬奥会仅需少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这与当年洛杉矶全部采用原有场馆设施以节省开支有着相似之处。更为巧合的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恰逢全球经济陷于困顿之际,美国适时开启供给侧改革并由此引领了全球经济长达数年的持续增长,而当下在全球经济中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国,此时也正借助供给侧改革化解国内的过剩产能,并以“一带一路”的战略谋划引领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北京能否重现奥运史上的“洛杉矶奇迹”,或许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能给北京带来诸多启示,在里约奥运期间,金牌、成绩不再是大家探讨的唯一话题,人们对于赛场之外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等经济现象的关注甚至超过了激烈的竞技场,这也燃起了人们对体育自身经济价值被过度透支之后的新希望,如果北京借助奥运筹办契机,适时发掘并把握住由奥运引发的新经济萌动脉搏,或将赋予奥运举办全新的财富价值。

“冬奥蓝”开启万亿风口

2022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45%的申奥承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关于1300亿美元治理北京及周边地区25万平方公里大气污染的表态,在向全社会释放“冬奥蓝”巨大产业前景的同时也加速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国家监管政策相继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在冬奥筹办、京津冀协同发展、全球气候治理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已经迎来了万亿级的产业风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17.9%,相关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部统计的数据则显示,今年上半年环保市场签订项目近80例,涉及总金额超500亿元,涉及烟气治理、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市政环卫、餐厨及土壤修复等领域,其中京津冀项目占比最大。

很显然,随着国家和全社会对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北京联手张家口筹办冬奥会不仅给节能环保产业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空间,也事实上激发了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热情,更为京津冀辖区近水楼台的节能环保企业带来了业务拓展机遇。

延庆区一位副区长在近期举办的一次推介会期间就向记者表示,奥运会历来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此次的冬奥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总部位于延庆的京仪绿能、美正生物、润泽节水等多家节能环保企业,其技术在行业中多处于领先地位,凭借奥运机遇这些企业在津冀等地的产业规模正在迅速壮大。

但是,在业务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带给这些企业的并非全是惊喜。“蓝海正在变成红海。”某国有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全国节能环保的企业数量近几年呈现出几何式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了5万余家,且大多数以小企业为主,即便是规模较大是国企和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也就是十亿级左右,百亿级的企业在行业内屈指可数,这也使得企业间以低成本、低收益争夺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

的确,在传统产业盈利下滑的大背景下,历经多年高回报率、高增长的节能环保产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正在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新进入者。而企业疯狂涌现导致的竞争加剧,带给全行业的直接结果便是行业高回报率的一去不返。“几年前,环保领域的平均回报率在10%以上,近一两年时间已经快速跌落至5%左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有的小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维持企业生存,甚至不惜以回报率接近于零的代价在争取项目。”上述企业负责人说。

“在光伏、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细分领域,近几年确实涌现出大量的小企业,从积极的层面看,这表明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各路投资都愿意进入到这一产业中发展,而企业多了竞争自然会更加充分,又会反过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加速迭代更新。”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会长柴晓钟指出,不可否认,伴随产业机会的爆发,节能环保领域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客观存在,一些未经验证的所谓新技术,利用人们渴望绿色低碳的心理和一时的环保需求,带着忽悠的成分进入市场大行其道,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蓬勃发展的市场带来了伤害。

“资本争相涌入带来的竞争是好事,但要避免出现无序竞争。”柴晓钟认为,眼下的节能环保市场确实需要规范发展,政府可以在诸如京津冀等当前节能环保技术重要的应用市场,借助相关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门槛,逐步完善相关的环保标准,并引导节能环保产业率先向精细化的方向转型发展,使国企和民企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力点,让市场自动完成优胜劣汰。比如一些依托政府政策和补贴的垃圾处理、水处理等城市服务类项目,具有长期稳定的市场,并带有一定的公共性质,政府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而其他类节能环保项目,民营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更适合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行业并购也是对市场整合的一种有效手段。”柴晓钟表示,通过对大量的节能环保企业调研后发现,国内的节能环保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层面,真正的核心技术大多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借助中国节能环保市场的快速爆发,通过资本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并购,一方面可以对国内的小企业进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国外的核心技术引入国内。

环保领域上市企业雪迪龙公司的董事长敖小强近日就对外表示,并购将是节能环保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近几年雪迪龙将重点围绕核心技术进行上下游开展并购活动,这也是未来国内环保企业转型并做强的重要路径。

资本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已经有所显现。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环保领域并购案约5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300亿元。其中国内并购涉及金额约131亿元,海外并购更是增长迅猛,并购交易额达136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交易额51亿元的2.7倍。而今年上半年,我国发起设立的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达20只,规模接近400亿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规模。

而由此带给节能环保产业的质变也正在发生。据广发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环保板块利润增长近30%,并购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振作用显著,并购类和非并购类业绩增速分别为53%和3%。而且,大中小公司的盈利持续分化,大中小型公司(市值分别为100亿以上、50-100亿、50亿以下)业绩增速分别为28%、26%、-1658%。

面对这个由奥运等多重因素引爆的万亿级市场,产业内部的自发配置资源正在进行,政府若能在行业规范和政策助力上把握住机会,中国节能环保企业将有望在冬奥举办之时诞生全世界最具夺冠实力的选手。

科技创新大展“洪荒之力”

事实上,无论冬奥会还是夏奥会,如今四年一届的体育盛会早已不再单纯是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竞技交流,大量科技与创新元素融汇赛场内外,成为新时代奥林匹克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奥运会不仅为全球科技产品提供了展示平台,在赛场内外应用的技术与服务,更加促进了主办国的科技发展与成果应用。

本届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赛后的一句“洪荒之力”,迅速成为热词传遍网络。而促使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佳绩频传的,除了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日常刻苦训练,各类高科技运动产品与数据分析功不可没,这也被看作是“洪荒之力”背后的有力推手。

回顾历届奥运会运动装备的科技化发展过程,最典型的非游泳项目莫属。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鲨鱼皮”泳衣开始出现。由于采用的面料设计能够显著降低水流阻力,身着它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可以更有利于夺得金牌甚至打破世界纪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鲨鱼皮”几乎成为了游泳运动员的标配,其中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在泳池中连夺八枚金牌,身上穿的便是Speedo公司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浮力和减少阻力技术,专门为其设计的全身泳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新奇的科技元素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中,在本届奥运会上,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出可改变选手周围空气流动,跑得更快的鞋底硅胶钉;由轻质再生聚酯制成,结合可向四周拉伸的编织、透气工程网眼等技术,同样可以引导周身空气流动的运动服;拥有大量感应器和冷暖空气调节功能,可以快速为运动员降温、保持肌肉弹力的运动员座椅等高科技运动装备在赛场上几乎无处不在。

而科技的力量在赛前便已渗透到各国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之中,通过各项数据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分析。例如,英国队通过数据系统显示出选手的优势与缺陷,帮助改善作战策略,从而确保在每场比赛中采用最优战术;德国帆船队利用水流、风力等自然条件的数据并建立模型,来帮助帆船运动员提高成绩;瑞士和荷兰沙滩排球队则在运动服内设置芯片,吸收身体热量,调整运动员状态。

换个角度看,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展现运动风采时,也将最前沿的运动科技借助奥运会介绍给了全世界。尽管冬奥会的项目数量比夏奥会少,且均为冰雪项目,但在赛场内的各项科技应用方面并不逊色,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遭遇撞击可迅速还原的滑雪头盔、符合空气动力学可减少阻力的滑冰连体衣、利用反光隔热技术储备积雪等产品和技术相继亮相,这不禁让人更加期待2022年冬奥会赛场上即将亮相的“黑科技”,而这些“黑科技”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海量的科创企业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现场转播、赛事服务以及主办城市管理中所采用的各种科技创新手段,因其受众范围广,传播影响力大,均可加速产品和技术的普及应用,甚至提升主办城市和国家的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与科技创新水平。

2008年北京奥运会践行的科技奥运便是最好的例证。北京为筹办2008年奥运会,实施了“奥运火炬燃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项目,保证了火炬传递活动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既兑现了我国将奥运圣火送上世界之巅的承诺,也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特贡献。在开幕式表演中,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大型卷轴,也由一种高亮度投影灯技术投射至场地中央呈现出来的。

“科技奥运”建设还有效促进了奥运场馆建设、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一批关键技术的解决,为建筑、信息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例如,我国自主研制的Q460E高强度结构钢满足了国家体育场“鸟巢”设计与施工的特殊需要,终结了这种钢材依赖进口的历史,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亮点工程。

在保障奥运城市服务质量与安全水平方面,科技创新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智能交通技术,北京建立了快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以覆盖全市的千兆宽带网和无线集群通信网络为支撑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形成了覆盖市区主要道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

可以说,以奥运需求为动力所开展的各种科技创新,促进了我国建筑、信息、环保和新能源等产业的整体提升,实现了新能源汽车、通信等行业的突破,也推动了互联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务院今年9月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按照“三步走”方针,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因而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规划蓝图之下,当奥运会再度来到北京时,将进一步加重科技创新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的分量。对于6年后在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上,又将会有哪些高科技出现在人们眼前,或许没人能精准地说出来,但结合时下的科技创新趋势和热点,或许可以预测一二。

在本届里约奥运会中,VR(现实虚拟)技术首次在奥运赛事节目中被广泛应用,让观众零距离接触奥运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通过安装在三星公司Gear虚拟现实头盔上的NBC体育应用,为用户提供包括开闭幕式、足球、体操以及田径等赛事在内,总计85个小时的虚拟现实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则为电视观众引入360度虚拟现实视频,让他们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而在闭幕式上,“东京八分钟”则将VR与 AR(增强现实)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科技界人士普遍预计,全球对这一行业的推动,有望使VR、AR相关设备成为未来人们观看奥运的标准配置。而我国首款融合场馆搭建、运动员训练、比赛等方面于一体的VR体验项目已在今年举行的京交会上亮相,其中便包括冰雪运动VR体验。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过去很多由人来承担的工作将交给机器人来完成,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ITS中心主任李斌此前曾表示,目前正在和北京市以及交通部探讨,在2022年冬奥会的常规区域,布置低速无人、可以摆渡的无人驾驶车辆。由此不难想象,一旦智能技术成熟,运动员应急医疗、场馆引导等工作均可以由机器人完成。

不可否认,伴随当前“双创”之火在华夏大地呈现的燎原之势,冬奥筹办不仅为投身“双创”的人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应用市场,也为这些正在路上的新技术引领全球的新经济革命提供了可能性。

新媒体催生娱乐“新玩法”

除了科技与环保借机迅速发展,每一届奥运会也是见证媒体变革和发展的里程碑。

2008年北京奥运,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有史以来首次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2012年伦敦奥运,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大行其道;2016年里约奥运,“直播+视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全媒体融合,更是玩出了奥运传播的新格局。

数据显示,里约奥运会收视率大幅下挫,甚至是近5届奥运会的新低。首当其冲的是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母公司花了120亿美元来购买直到2032年的奥运会独家转播权,但是通过里约奥运的观看数据来看,已经出现了2000年以来的首次夏季奥运会收视率下跌。NBC直播奥运会的黄金时段收视率相比伦敦奥运下跌了17%,尤其是18-49岁的人群,根据彭博社的报告收视率急速下滑了25%,与之相对的NBC奥运网站和APP用户流量却达到7800万,相比伦敦奥运期间上升了24%。

在中国,央视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的流量对比也很明显。以往无人撼动的央视电视转播收视率每况愈下。有数据显示:8月7日晚上10点产生中国奥运首金的女子气手枪决赛,中心城市收视率为4.76%;而8月10日上午,有泳坛男神宁泽涛出场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收视率只有2.22%。央视的投入同样不菲,在本届里约奥运会中,央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400多人的前方采编团队,国内还有大批工作人员进行综艺节目、纪录片的准备、拍摄、制作等工作。

所幸央视今年力图为观众呈现一场全新的赛事报道,运用移动端交互直播、微视频、全景视频等多种方式。除在CCTV-1、CCTV-2、CCTV-5、CCTV-5+四大电视频道差异化新闻报道和直播外,央视网(CNTV)独家全程直播了里约奥运会全部28个大项306个小项赛事,共计5700小时,成功吸引了全民对里约奥运会的关注。央视网移动端、PC端、手机电视端、IPTV和互联网电视等多终端网络播放量屡创新高。

央视还以1亿元的高昂售价分销了新媒体版权。在里约奥运开幕前的7月29号和8月2号,腾讯和阿里体育分别获得由CNTV分销的网络播映权,腾讯视频和优酷土豆得以在奥运会期间向用户提供互联网直播。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日前透露,里约奥运期间,腾讯平台的日活跃用户、用户黏性、装机量等方面都出现数倍的爆发性增长。已被阿里收归旗下的优酷也表示,其奥运期间的流量突破20亿次。

乐视、新浪、网易等平台未曾获得这次奥运的转播权,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对体育内容直播的抢占。不同于以往对奥运金牌和体育赛事的追捧,里约奥运会上,“网红”运动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甚至在奥运期间长期霸占微博、微信、今日头条、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在一个奥运会运动员成为网红之后,就会有无数直播平台争相追逐,从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现象级的关注。

毫无疑问,以网络直播、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抢走了传统电视用户的时间。年轻人并不是不看奥运,而是已经不再依偎在电视机前观看了,新一代用户更习惯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观看奥运赛事,了解幕后信息,并选择在网络媒体,甚至直播平台分享和评论个人的看法以及观点。

观看奥运方式从传统电视到网络社交、直播平台的转移,还依赖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过去10年,国内的网络环境经历了2G到4G的过渡,也完成了PC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2012年,中国只有5.5亿手机网民,20%的手机用户用的还是功能机,无论是网络速度还是手机资费,都无法支撑用户大规模、长时间地通过手机观看视频。然而到了2016年,中国网民超过14亿,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9亿,4G、无线网络覆盖可谓无处不在,让高清视频的在线观看成为现实,并以弹幕、直播等互动手段,成为吸引用户观看赛事的第一入口。

与往届奥运会相比,在里约奥运会上,新媒体的快速、渗透力强的竞争优势益发凌厉,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是碎片化。新媒体形态下的传播内容不再像传统媒体那么篇幅完整,主要以零零碎碎的信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再由用户进行重新整合,甚至产生新的信息。尽管有人对碎片化现象颇有微词,但碎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人们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掠取碎片化的内容,这种习惯已经根植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中。

其次是娱乐化。就目前来说,几乎所有的新媒体平台在本质上都具有娱乐化的特点,不论是“洪荒少女”傅园慧、田径“舞王”张国伟还是“美妆博主”梁馨枰,这些网红运动员的刷屏不仅仅因为成绩,还因为他们自带的娱乐基因。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全民参与、大众娱乐氛围之中,奥运金牌情结让位给了体育精神。

里约奥运会传递出的信号是,新媒体并没有重复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预言,相反是借用娱乐化的形式向年轻群体传递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内容。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很难做到这样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大量吸引眼球的衍生内容,并在传播中自动产生化学效应。

娱乐化也已成为网媒的主动选择。包括腾讯、网易和新浪在内的网媒,均在常规的赛事报道之外重金投入多个项目,如由网红组成的直播团队、流转于朋友圈的分享型游戏、从人文角度接触明星选手等,这些充分利用互联网长尾效应的做法,也是传统电视媒体难以借鉴的。借用资深体育媒体人刘建宏的话,未来体育媒体的竞争就比两点:好看,能玩。

全民直播也是里约奥运会体现出来的媒体新趋势。傅园慧的横空出现以及直播在奥运上爆红,恰逢全民直播成为浪潮,短视频在微博等社交工具上所向披靡之时。直播平台开辟出差异化的内容在这届奥运会上逐渐显露了出来。奥运会结束后,回国的运动员纷纷亮相各大直播平台而非像往常那样出现在特定的电视画面里。杜丽、张国伟、菲尔普斯的个人直播在微博上被百万网友围观,傅园慧直播时更是吸引了数千万人关注。事实上,现场直播的采访已经很成熟,对话流畅,接近于电视专访,还能从运动员、从赛场上挖掘出更多亮点。

当然,参与现场动态“直播”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媒体,还有参赛的运动员和现场的观众、志愿者等等。新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前所未有地拉近体育赛事与人们的距离。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进入全民直播时代的一届奥运会。

直播为何如此生猛?一位资深媒体人士评价:传统电视、纸媒在速度上玩不过新媒体,谈幽默玩不过段子手,谈趣味玩不过自媒体。不久的将来,直播可能真的会成为媒体的“标配”。

里约奥运会所引发的新媒体狂欢,正在引领互联网行业利用体育大赛探索自身基于娱乐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新模式,而北京冬奥会剩下的六年筹办时间也足够容纳太多新的媒体形态和媒体技术,这其中更蕴含着上亿级的产业机会。

2008年北京夏奥会,新媒体小试牛刀便锋芒尽显,当2022年冬奥会再次回到北京,已成信息传播核心的新媒体,谁也无法预知将会给全世界带来怎样的感官体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新的产业链或者生态链正在由新媒体开创、整合,未来的新媒体,必将在这场产业链生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猜你喜欢
运动员
AMatter of Import
“我时时被中国运动员激励着”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一起来跑步
走迷宫
马虎的运动员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
最后剩下谁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