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颖
摘要:随着人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公共设施选址的问题上,国家和政府遇到了不少阻碍。人们都不希望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公共设施建在自己住所的附近,因此便会对项目百般阻挠。本文结合“经济人假设”和“邻避效应”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各个不同主体维度出发提出解决邻避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设施选址;经济人假设;邻避效应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78-01
一、背景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起起影响广泛的公共设施选址冲突事件,几乎都以项目叫停收场。发生在2011年的四川什邡的反对铜钼项目事件; 发生在2012年的江苏如东的反对造纸企业污水排海事件和浙江镇海的反对PX项目事件;2014年发正在茂名的PX事件,项目最终都统统下马。仅就项目本身而言,除四川什邡的有色冶金项目是属于 “两高一资”的重污染项目外,江苏启东和浙江镇海的项目都是应用先进技术生产国内急需产品的进口替代项目,且都是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大项目,三项目都在群众反对的声浪中偃旗息鼓。这一现象可以用“邻避效应”进行解释,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二、“邻避效应”及“经济人假设”对公众行为的影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公众会对一些公共项目盲目反对?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公众对项目的认识不足。如PX项目,人们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先入为主把它定义为了有毒危险品,政府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没有很好地跟群众解释什么是PX;二是“邻避”心里在作祟,即使是对发展有利但有可能给自身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的项目,公众大多会选择反对。
究竟什么是“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来自于一个英文短语——Not-In-My-Back-Yard,直译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必要公共设施与生产设施,在设施外部性扩散过程中,引起设施周边居民反对与抗争的现象。[1]
邻避效应中存在着一对矛盾,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斗争,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人们支持某些设施的建设或项目的发展,但不希望为该设施的建设或该项目的发展付出比别人高的代价。一般情况下,斗争的结果理性会占据上风。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经济人假设”,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会基于自身利益做出最优选择。[2]因此,“经济人假设”用来解释公众行为同样是适用的。而大量的事实也表明,即使事关环保,普通人依然不会愿意做出无条件的让步,大家都会抱着宁可“损人利己”也不能“损己利人”。如果政府不在其中进行调和,最后将是一个零和博弈的结果,要么政府强硬推行措施,项目得以进行,公众的反对无效,健康将可能受到损害;要么政府将迫于舆论的压力叫停项目,公众反对生效,健康受到保护,却给当地的环保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双方非胜即负。
三、解决“邻避现象”的紧迫性
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大气污染、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其中遇到的阻力需要大家共同去克服。为了减少“邻避效应”这个阻力之一的发生,推动环保项目更好地发展,个人、学校、社会公益群体组织、以及政府都责无旁贷。
四、降低“邻避效应”影响的解决措施
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自觉提高环保意识,增加环保知识,从自身出发,支持环保,践行环保。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即便会造成当下的不便,但为了环境,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依然值得。支持环保项目,支持生态经济,即便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日后烦恼更少,也应该积极响应。此外,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身边的人从长远利益出发,放下“自私”的念头,支持环保,也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
对于学校而言,加强环保教育是必须的。环保意识从小培养,潜移默化,才有利于长期的保持。学校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到位了,公民对环保的认识、对环境项目的了解加深,环保意识整体提高将会有利于日后环保项目的推行,减少公众的反对情绪。
对于社会公益性组织而言,行动是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支持,作为公益性组织,就应该承担更多环境保护的责任。而除了实际行动之外,通过现身说法提倡环保更是公益性组织应做的。只有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环保之路才能很好地延伸下去。此外,利用自身的力量监督与协助政府推行环保经济也是社会性公益组织应做的。有能力的专家学者提供专业的分析和意见,帮助调节政府与公众的摩擦;普通热心人士做出呼吁,并共同监督政府的工作,会提高民众对环保项目的信任度。
对于政府而言,在推动环保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过程中,应承担主要责任。第一,要联合各方的力量加大环保项目的宣传力度,从开始规避公众因不了解引起的舆论危机;第二,提高项目透明度,加大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信任度;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手段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是解决邻避设施选址困境的有效手段。[3]厦门PX项目事件是我国少数得到较好解决的公共项目事件。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厦门市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媒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讨论,知识分子在自己的职业范围提供专业意见,所有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启动,才能最终起作用。第三,进行利益分析,采取各种补偿措施,尽量平衡好各方的利益,采用环保技术而提高了生产成本的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条件等;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公众难以对项目进行最彻底的监督,政府首先要把好关,坚持把环境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确保项目的质量,只有政府自己严格把关,公众才愿意支持,环保的道路真正做到集民意、得民心,才能越走越顺。
人,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大自然不会一直无条件无私地包容人类的自私。不要让邻避效应阻碍了环保的脚步,政府应负起应负的责任,每个人也应该有所觉悟,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晨飞,邻避效应综述[J]商品与质量,2015,(46):78-78,77。
[2]赵成根,经济人假设在公共领域的适用性论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91-96。
[3]侯璐璐,刘云刚,公共设施选址的邻避效应及其公众参与模式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05: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