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诗作评析及其南北文风融合的贡献

2016-11-23 15:47高静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羁旅文风诗作

摘要:齐梁时期许多诗作从永明体的轻绮走向浓丽甚而流入淫靡时,王褒的诗歌仍基本沿着永明清新一派的风格向前迈进,有向汉魏风骨回归的倾向。王褒的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庾信,但他作为琅邪王氏的后代在北周的影响力却是超过庾信的,他在推动南北文学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王褒;诗;文风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96-01

王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人。生于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卒于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 年)。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琅邪王氏簪缨蝉联,冠冕不替,名人辈出。名门望族的学识风度在王褒身上显露尽至。据《北史》记载,“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由南入北以后,虽然由显贵沦为俘虏,但王褒毕竟出身望族,才学出众,因而在北朝亦受到礼遇,“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笃好文学的周世宗即位后,更是对才名最高的王褒与庾信特加亲待,每次游宴均令伴随左右,以至《周书》称褒“荷恩眄,忘其羁旅”。

一、边塞乐府诗

其诗作,与以咏物艳情为主的宫体诗风貌迥异,似有向汉魏风骨回归的倾向,思想上则兼有儒释道精神的浸染。汉魏风骨的回归主要体现在其乐府诗创作上。内容方面,一是摹写边塞苦寒的情状,如《燕歌行》《从军行》《出塞》《入塞》《关山月》《饮马长城窟》等,二是写建功立业的理想,如《轻举篇》《游侠篇》《凌云台》《高句丽》等。这些诗虽然是拟汉魏乐府之作,在当时宫体诗绮艳氛围的浓雾笼罩下,却实属难得。西魏军攻破江陵,彻底打破了王褒的建功立业之梦。在这年春天,“褒作燕歌,妙尽塞北苦寒之言。元帝及诸文士和之,而竟为凄切。及江陵为魏师所破,元帝出降,方验焉”(《北史·王褒传》)。王褒的《燕歌行》竟成诗谶,这也说明梁朝廷上下对当时岌岌可危的国势都深感忧惧。这样看来,王褒在写时事,因而情感充沛深沉。《燕歌行》以江南丽春之景衬托塞北苦寒之状。江南的“娇莺”“桃花”“蔷薇”“杨柳”,各具婀娜姿态,尽显勃勃生机。然而这种生机,随着“自从惜别春燕分,经年一去不相闻。无复汉地关山月,唯有漠北蓟城云”的惆怅而消失殆尽。“城下风多能却阵,沙中雪浅讵停兵”?“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胡笳声由远而近,凄凄切切,哪能及得上江南采莲女们的欢快曲子?结尾“试为来看上林雁,应有遥寄陇头书”,点明主题,传达出远征之人对家乡的无限思亲之情。

二、羁旅思乡诗

除了拟乐府诗,王褒在入关之后与南来文人的交游唱和诗作,也颇能表其心志。这群人大都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经历极其相似,几乎都经过“侯景之 乱”,不得不奔亡的齐梁旧臣,入北后又接触频繁,相同的遭遇、相似的情感促成交游唱和,共同悲叹身世、感怀羁旅、抒发苦闷。王褒和庾信一样,在这些南来文人之中起到了精神领袖的作用。《北史》卷七十一记载:“(周)宣帝谓杜杲曰:‘王褒、庾信之徒既羁旅关中,亦当有南面之思也耳。”入北文士背井离乡,却始终不能忘怀故土,纷纷将浓郁的思乡怀土之情倾注于作品之中。庾信曾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而王褒也多有诗作表露心迹。

王褒、庾信同为南朝的文坛宠儿,历经亡国之痛,由南入北,在北朝体验了失路之悲,多在作品中抒发故国之思,表达“嗣宗穷途,杨朱歧路”的悲哀和无奈。然而,在南朝与庾信并重文坛的王褒,在北地的文学成就远不如庾信,这也奠定了两人在文学史上的不同地位。可是,王褒的诗中也常有身处异乡的无奈、迫切回南的愿望和偶尔抒发的不得志。虽然是“少年便习战,十四已从戎”,但是身处北地,才深深地感受到“辽水深难渡,榆关断未通”的失路之悲;虽然曾是“台郎百金价,台司千万求”,但此时也有“廷尉十年不得调,将军百战未封侯”的遗憾。王褒出生南朝名门望族,淹留北地,有美玉蒙尘,明珠暗投的无奈,有“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的痛苦,并最终生发出了“岂若云中雁,秋时塞外归”的慨叹。

三、南北文风融合的贡献

王褒入北后,将南诗的风格也自然带到了北方,如其入北后所作《高句丽》诗:“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漼漼,垂手奉袖婆娑。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首句化用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造成一种雄浑悲壮的气氛,但转而却于“燕赵”写其“佳人自多”。不仅如此,王褒还描绘了佳人轻盈的舞姿:“垂手奉袖婆娑”,南朝宫廷诗风的痕迹显然较为显明。全诗通篇采用双声叠韵字,音节婉转,表现出纯熟的写作技巧。这种南朝的诗风以及高超的写作技艺令文学创作颇为贫乏的北周王公贵族及文士耳目一新并欣然接受和学习,从而引发了学习模仿南方文学的风气,使得北周的文学形势为之一变。

与此同时,因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亡国寄居的生活经历所导致内在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得王褒入北后对现实的感受较深,诗风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这首诗与柔媚艳丽的南朝宫体诗迥然不同,既有苍茫雄阔之美,又有沉郁悲凉之致,十分典型地表现了王褒诗风的转变。这些诗作所体现出的纯熟的写作技巧又得益于南朝时的积累。因此,这些作品正是南北文风交融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姚晓菲.浅论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贡献[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贾晓燕.诗寓其心世哀其志——王褒诗作评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张喜贵.“人心”与“文心”的分裂———论王褒诗品与人品中的两面性[J].北方论丛.2010(2).

作者简介:高静(1991.11-),女,山东聊城,聊城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

猜你喜欢
羁旅文风诗作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张春波
清明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陈明德(二首)
枫桥夜泊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