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将军”的荣耀

2016-11-23 19:50傅丹毅张嘉瑞
现代兵器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民军榴弹炮火炮

傅丹毅+张嘉瑞

(接2016年第7期)

ZiS-2 57毫米战防炮 战防炮又名战车防御炮,是20世纪早期对于反坦克炮和兼顾反坦克能力的加农炮的一种别称。苏联ZiS-2式57毫米战防炮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种。

苏联ZiS-2式57毫米战防炮是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能够有效抗击德军新出现的“超级坦克”(即莱茵公司的NbFz计划)所提出的一种反坦克火炮。由于苏军并没有德国新型坦克的具体数据,苏联武器设计师就以KV-1型重型坦克为假想目标,设计一种既能有效击穿90毫米左右匀质钢装甲,同时重量不至于过重,便于伴随机动的新式反坦克火炮,这就是ZiS-2式57毫米战防炮。该炮于1940年5月开始研制,1941年年初正式定型,当年6月开始批量生产。但在当年12月,该炮的生产就被叫停。据记载,很有可能是因为该炮虽然穿透能力一流,但过小的口径导致该炮在击穿装甲目标后不能产生有效的杀伤后效。该炮同时也存在制造成本高,特别是其73倍径的身管加工难度高,故而停止生产。

但是到1943年,随着德国新一代“虎”、“黑豹”坦克的大量列装,苏军现有反坦克火力严重不足。1943年6月,该炮再次投入量产,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停产,该炮共生产一万余门。1951年5月,中国开始向苏联购买大批武器装备,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ZiS-2式57毫米战防炮。随后,我国于1955年仿制成功该炮,定型为1955年式57毫米反坦克炮。

由于该炮过于陈旧,笔者估计仍在人民军中服役的数量也不多。在描写朝鲜人民军岛屿防御部队的电影《这些守护者》中,出现了部队军人牵引该炮的情景。

ZiS-3 76毫米加农炮 又称M1942型76毫米加农炮。是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使用的一款师级加农炮。这款火炮采用了和之前的ZiS-2型57毫米战防炮十分接近的炮架设计,身管设计则借鉴了F-22USV式76.2毫米加农炮。该炮是二战中苏联使用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之一,其生产造价和工时大为降低,通用性也大幅提升,而且弹种通用性好,可发射多种多功能弹药。该炮生产之初,由于保密需要并未向生产工人透露相关信息,且该炮炮架结构和身管并非第一次使用,工人并未发现自己生产的是一款全新的产品。富有特色的炮口装置则在其他车间中完成,直到斯大林检阅后该炮才开始大规模生产装备。

我国曾在建国之初对该炮进行了仿制工作,定型为1954年式76毫米加农炮,使用杀伤爆破弹时炮口初速可达到680米/秒,射速25发/分,行战转换时间30~40秒,7人制炮班,备弹120发。

实际上,人民军部分部队的ZiS-3是由女兵操作的,还出现过疑似改进型号,通过对制退复进装置改进和更换炮架来配合一个新设计的滑轨。

对于这款炮口初速不到670米/秒的加农炮来说,作为前线步兵的压制火力还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人民军战斗序列中也有这样使用的这型火炮。但同时,作为海岸炮出现的这款火炮确实让人哭笑不得,射程有限,初速不足,装药量少等等均让人不得不怀疑该炮作为海岸炮实际能力又有几何?

未知型号反坦克炮 在朝鲜人民军的陆军装备中,多次出现过自行的反坦克火力。其中,多数以其自研的VTT-323装甲车或者ATS-59火炮牵引车作为底盘,但是其使用的反坦克炮却有着诸多争议。

首先,北约和很多西方媒体都认为人民军的自行反坦克炮有两种,第一种是安装了D-44式85毫米加农炮的版本,另一种是使用一种103毫米反坦克炮的版本。北约认为的安装D-44加农炮的反坦克炮,笔者综合考证了多种情况,但是无法对其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遂将两种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分析。

该炮真实身管长度远小于D-44加农炮,所以基本排除该炮是D-44的可能性。从外形和身管长度上来看,该炮与罗马尼亚陆军使用的M1977式100毫米反坦克炮(A407)十分类似——A407式100毫米线膛炮是罗马尼亚陆军装备的一种线膛牵引火炮。根据图片资料,人民军曾在一次对海打击演习中使用了一款与M1977式外形非常相似的牵引火炮,但其具体型号尚不能考证。虽然不排除人民军使用的就是A407式100毫米炮的可能,但是综合考虑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存在的情况,即这款火炮可能是苏联ZiS-5式85毫米坦克炮的改进型号。

从外形特点上来看,ZiS-5与人民军这款型号神秘的反坦克炮也十分接近,该炮具体技术特点会放在下面的坦克炮中,在此不做叙述。笔者认为,不能排除人民军利用ZiS-5技术,生产了一种牵引火炮和一种车载反坦克压制火炮的可能。但无论是A407还是ZiS-5这两种说法都无法解释一点:在朝鲜多次阅兵活动中曝光的这款疑似8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有着非常类似于滑膛炮的炮口特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该炮是滑膛炮,但也无法说明为何会出现类似于滑膛炮的炮口特点。所以,笔者对这款反坦克的具体型号持保留意见,可能是A407,也可能是ZiS-5,也有可能与这两款火炮根本没有关系。但受限于有限的资料,笔者仅能对于该炮做出这个程度的推断。同时,在朝鲜上个世纪的一次军工技术展中展出了这款自行反坦克炮,其身管上部安装了一个盒状仪器,极有可能是配套的激光测距仪。但考虑到在后来的人民军装备中并未看到装备了这个盒子的该款反坦克炮,故而该产品最终很有可能并没有进入人民军装备序列。

然后再就是北约所谓的103毫米反坦克炮。关于103毫米这个口径,上文已经说明,如果北约判断不错的话,这款反坦克炮应该就是BS-3安装在ATS-59上而来的。但是,在2016年年初举行的朝鲜人民军炮兵大赛中,比赛现场的LED屏幕上却将该炮写作76毫米炮,且不止一次出现。笔者判断后认为,虽然不排除这是指旁边的ZiS-3式76毫米炮,只是镜头切换时看到了旁边的反坦克炮而已。但是,也很有可能这款反坦克炮就是76毫米口径。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并没有和该炮外形接近的76毫米炮。如果该炮口径确实是76毫米的话,这将是朝鲜人民军的一款自研76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炮

D5式85毫米坦克炮 该炮起源于苏军M1939式85毫米高射炮,最早为配合SU-85坦克歼击车使用而改良,最主要变化为取消了炮口制退器,并将之前上下并置的制退复进机改为并列放置在身管上部。

D5的诞生是在德国“虎”式坦克出现在战场之后,苏军急需能在较远距离上威胁该型坦克的反坦克炮,于是考虑对原有SU-122方案中的M30(M1938)122毫米榴弹炮进行替换。部分研究人员提出了将85毫米高射炮改装为反坦克炮的方案(同时提出的还有使用A-19 122毫米加农炮的方案),并且在经过测试后证明了这个方案可行。更新后的火炮被命名为D5反坦克炮,主要装备SU-85坦克歼击车和早期的T-34/85型坦克(1944年以后的T-34/85使用的是结构略有不同的S-53,又称ZiS-5坦克炮)。该炮的装备使得苏军拥有在500米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能力。

事实上,因为SU-85和T-34/85的出口数量过于巨大,已很难考证朝鲜是如何得到这批装备的。但其在半个多世纪后仍能形成战斗力,不难猜测朝鲜已有能力自行生产该炮,这款二战名炮又能在现代战争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令人怀疑。

D-10式 100毫米坦克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为了能有效打击德国坦克部队,开始使用100毫米舰炮研发坦克炮,1944年定型为D-10坦克炮。该炮主要装备前苏联T-54/55系列主战坦克,配备次口径穿甲弹和榴弹以及破甲弹。在坦克上使用的该炮一般属于D-10T系列,同时期还有以T-34坦克底盘的SU-100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使用的是不带抽烟装置的D-10C反坦克炮。

D-25T式 122毫米坦克炮 其前身为A-19式122毫米加农炮,又称M1931/37式122毫米加农炮,是20世纪30—50年代苏联装备的军属牵引式野战压制火炮,主要用于提供间接火力,消灭敌有生力量,摧毁敌防御工事和后方枢纽。该炮研制可追溯到1927年,苏联重型火炮委员会开始为军属炮兵开发一种新型的122毫米火炮,并最终选择了军械部设计局辅助委员会完成设计工作。1929年6月,首门样炮完成生产,次年10月开始进行测试。值得注意的是,该样炮共生产了两根不同的身管,且都装备了炮口制退器。1936年3月,该炮正式定型为M1931式122毫米军属加农炮。

1937年起,苏联开始对M1931式加农炮进行改进,统一使用ML-20式榴弹炮的标准炮架,最终于1939年推出M1931/37式122毫米加农炮。苏联对这种设计形式称为“复式炮”,同样采用这种设计原理的还有D-20榴弹炮和D-74加农炮,该系列后来还用于我国的59-1式加农炮。该炮还配备了穿甲弹,以便用于直瞄射击装甲目标。

1936年之后生产的A-19取消了炮口制退器。该炮于1946年正式停止生产,其制造数量超过2300门,在战后曾输送到众多华约国家使用。同时期,朝鲜也从苏军手中得到了这型加农炮。

苏联曾针对该炮机动性差的问题,开发了ISU-122自行反坦克炮。同时期,正在研制新一代重型坦克的苏联希望A-19能成为第一代IS主战坦克的主炮。在经历了诸多设计问题,并且对炮身和炮尾装置进行了很多改动后,该炮被重新命名为D-25坦克炮,装备IS重型坦克,后期进行一系列改进后,再次定型为IS-2重型坦克使用的D-25T坦克炮。朝鲜战争后,朝鲜得到了IS系列重型坦克,并一直装备多年。

2A20式115毫米滑膛坦克炮 该炮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装备的滑膛坦克炮,也是苏联人在提升坦克炮威力上除增大口径外做出的又一重要尝试,其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威力普遍大于同时期的北约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该炮采用自紧身管,靠近身管中部有抽烟装置,后期型号安装有热护套,以保证火炮不受热胀冷缩影响精度。朝鲜人民军仿制苏联T-62的“天马”系列坦克广泛采用了该火炮

2A46式 125毫米滑膛坦克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为了应对北约装甲部队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开始研制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该炮较同时期的北约坦克,口径普遍增大5~20毫米,同时具备自动装填能力,在火力和射速上都较占优势。该炮在身管中部有抽烟装置,并配备有热护套。

榴弹炮

ML-2式152毫米榴弹炮 除了130毫米M-46加农炮,人民军还拥有一种大口径重型榴弹炮,即苏制ML-20式152毫米口径榴弹炮。

上世纪初,苏军从引进的施耐德大口径火炮中开发出了自己的152毫米压制火炮,但其随军性和通过性未尽如人意,而且设计思路过于老旧。针对这种情况,苏军提出了新一代压制火炮的开发需求。很快,ML-15和ML-20两种方案进入竞争。相较于ML-20依托于原有152毫米榴弹炮开发的思路,ML-15全新开发设计炮架装置具有更好的通过性和行驶速度。但苏军高层最后还是选择了ML-20,其中一种说法是这种与原有装备通用零部件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经济效应,同时生产压力也更小。

从1937年起到1946年,ML-20陆续装备苏军军团级炮兵部队,并在战后向较多的亲苏国家进行了出售。其中,朝鲜也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和战争后期的苏联援助中获得了这型装备。上个世纪70年代,金日成参观国内某军工成果展,在装备背影中曾有ML-20出现。

ML-20榴弹炮也曾和履带式机动平台相结合,成为大名鼎鼎的SU-152自行榴弹炮。该炮在人民军中的装备情况长期以来处于并不明显的状态,一是该炮十分古老,可能早已退出现役,另外近年来的多次人民军演习中,该炮并没有出现。但是,在2016年3月的朝鲜人民军登陆及反登陆防御演习中,朝鲜人民军第七军团的防御阵地上却出现了作为对岸压制火力的ML-20榴弹炮。

从人民军演习资料中不难看出,ML-20是作为进攻部队的牵引压制装备在后方出现。在引进了D-20式152榴弹炮之后,人民军逐渐将装备中心放在了新式的D-20和其自行化的改装平台上。ML-20的使用也逐渐减少。

M1974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该炮使用了朝鲜改装自AT-S 59火炮牵引车的底盘,将1门仿制苏联D-20式152毫米榴弹炮的大口径榴弹炮简易地安装在上面。与D-20不同的是,该炮在仿制过程中更换了炮口装置,其炮口制退器形状与D-20有着明显区别,但是又和M1944式100毫米加农炮(苏联BS-3)有几分相似。

D-20式152毫米榴弹炮(我军仿制版本为1966年式152毫米榴弹炮)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设计定型的一款榴弹炮,因其身管倍径将近30倍,已达到加农炮与榴弹炮的倍径界限,苏联人又将这种火炮称为加农榴弹炮。该炮最主要特征为其驻退复进机并列放置于炮身上部,并一直延伸到炮盾之外,和身管相连。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军工单位对D-20榴弹炮进行了仿制,使用脱胎于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设计,研制成功了66式152毫米榴弹炮。该炮炮架的绝大多数零件可以与59-1式130毫米加农炮、60式122毫米加农炮通用。特别是中苏关系恶化之后,我军急需一种能有效压制苏联坦克部队的重火力装备。所以,66式榴弹炮不仅具有曲射能力,还可以直瞄作为反坦克装备使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多次边境冲突中有效打击了敌方目标。目前,66式152榴弹炮仍在我军中服役。

在上世纪80年代,该炮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改进,改进后的66-1式152毫米榴弹炮曾大量出口中东某国。我国后续还曾在该炮基础上进行长身管152毫米火炮试制,研制出86式152毫米加农炮。该炮因西方155毫米口径火炮技术的引进而下马,但其也为我国长身管火炮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俄方获得152毫米激光制导炮弹技术,可在粗略瞄准情况下做到首发命中。国产D-20已于上世纪末停产,曾装备过D-20的十余个国家中,朝鲜也是少数对该炮进行过改进生产的国家之一。

人民军在进行装备引进仿制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了“取彼之长,为我所用”的特点。所以,我们经常能在某型朝鲜装备上看到多种其他装备的影子。特别是苏联解体后,朝鲜从当时的苏军中通过一些渠道得到了各式各样的装备,对这些装备的研究大幅提升了人民军的装备水平。同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朝鲜曾向中东某国出口国大批各型装备,从坦克到自行火炮应有尽有,既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也为国内装备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在这段时间内积累的经验为90年代朝鲜一大批新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料。

据朝中社2014年10月24日相关报道,金正恩在人民军总政治局长黄炳誓次帅、人民武力部长玄永哲陆军大将、总参谋长李永吉陆军大将和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作战局长边仁善陆军大将的陪同下,指导朝鲜人民军第526大联合部队和第478联合部队进行的对抗训练。此次演习在平壤东南郊区的大园里火力示范场举行。在这次对抗训练中,第478联合部队的轻步兵部队为了克服第526大联合部队工兵部队布置的各种障碍物,并开拓机械化部队的前进道路,在行军过程中,一种许久未曾露面的自行火炮出现在行军队伍中。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就是M1974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西方称为M1985(也有说法称M1991)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该炮与传统型号的M1974最主要的区别是其拥有全装甲炮塔结构,大幅提升成员的防护效果。该炮最早曾于1992年阅兵中出现过,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再度露面。

同时,当天这辆编号为502号的新型M1985自行榴弹炮,其身管上并没有安装抽烟装置,随后的射击视频中也没未能看到相关效果或者高压气体清膛的效果。这说明,朝鲜虽然拥有了全封闭装甲炮塔,但并未为其安装抽烟装置。能看到在行军期间,该火炮车组除了有人员驾驶车辆外,还有部分车组成员并不愿意进入车体,而是在车体外部充当“人肉装甲”。不难看出该炮车内空间有限,人员舒适度不高的特点。

在本次演习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新型M1985自行火炮后部有两个门型结构。笔者推测,该炮后部在炮塔和车体上分别开有两个舱门,上部可能同时作为抛壳窗使用,下部舱门应为人员物资上下火炮的一个通道。在2015年年底举行的演习中,炮塔后部的舱门首次得到证实。但对于下部舱门的布置和具体情况,仍难以做出判断。同时,这款自行火炮还在底盘前部额外安装了驾驶员潜望镜。另外,在2016年1月的人民军炮兵比赛中,还出现了D-20榴弹炮的牵引版本。

M1977(M1985)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该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将1门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直接安装在履带底盘上,全敞开式结构,仅前方依靠火炮防盾提供一定的防护能力。该炮前身为朝鲜的M197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M1985式与M1977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取消了M1977上的原版D-30榴弹炮炮口牵引拉杆。改进后的M1985式多次作为阅兵装备亮相金日成广场,其在朝军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为了替换M1938式(我军型号为54式)122毫米榴弹炮而研制的一种长身管榴弹炮。该炮一经推出便在苏联军内受到广泛的好评,并作为苏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主要出口武器广泛装备各国陆军。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军为发展122毫米榴弹炮,通过一些外交途径获取到了苏联D-30榴弹炮样品,并于1986年成功定型1986式122毫米榴弹炮。随后,对其炮架和反后座装置继续优化,便有了后来的96式122毫米榴弹炮。

朝鲜曾于上世纪70年代得到一批苏制D-30榴弹炮,随即进行仿制工作,其衍生型号不仅有传统牵引版本,也有符合时代潮流的自行版本。

早期朝鲜M1977自行炮上方安装的D-30榴弹炮保留有牵引拉杆结构,这一点说明,早期型号的M1977确实仅仅是将传统火炮架设在机动平台上的方案。后期型的M1985式上已经看不到原来的火炮牵引拉杆,并且后部的敞开式结构两侧也时常安装一系列的防空导弹,保证其阵地防空能力。

朝鲜的D-30榴弹炮经常出现在其炮兵演习中。据朝中社报道,2012年4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观看朝鲜655部队在平壤东南郊区大园里火力示范场举行的综合演习时,就有安装在机动平台上的D-30(即M1985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进行了实弹射击演习。这次演习中出现的第655联合部队,是朝鲜装备最为完善的几支部队之一,属于朝鲜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所建立的“训练所”。该部队属于朝鲜机械化军团(本世纪初被整编为机械化师),之所以采用“训练所”的说法,完全是为了隐藏部队规模和实力,是朝鲜“向南推进”的主力部队之一。可以看出,由D-30改装而来的M1985自行榴弹炮绝对是作为人民军炮兵主力亮相于2015年阅兵。同时,这次阅兵中使用的该款自行火炮保留了原有的D-30火炮防盾。

D-30榴弹炮原始射程20千米左右,使用特殊弹药可以达到24千米左右的打击范围,可以作为近岸防护和要地守卫使用。需要指出的是,部分西方情报机构所绘制的朝鲜火炮部署坐标中提到,朝鲜曾使用部分牵引式D-30在平壤西侧沿岸布放。但笔者在查看相关阵地卫星影像后发现,所谓阵地仅有少数具备作战条件,且并未看到部署的火炮,这些消息还有待考察。结合朝鲜之前在假目标设计和放置的经验,不能排除这些所谓被西方情报机构发现的火炮阵地是假目标和假阵地的可能。但通过以往资料分析,该炮在人民军中装备数量极大,很有可能是其陆军压制火力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该炮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制造并装备的师属牵引式野战压制火炮,工厂代号M-30。

1936年,苏联从捷克斯柯达公司引进专利,经过国内改良与竞标,M-30榴弹炮于1939年正式确定为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并于1940年开始大规模生产。1939年苏联步兵师编制中含两个炮兵团,其中一个为榴弹炮团,装备28门122毫米榴弹炮,不久又增加一个营的编制,每个师122榴弹炮装备数量上升到32门1941年起,榴弹炮团被逐步裁减,师属炮团榴弹炮数量裁减到16门,仅近卫步兵师在战争后期恢复到32门编制。

195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了60个步兵师的苏制武器装备,其中每个师属炮兵团有一个榴弹炮营。这些部队基本都入朝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中122毫米榴弹炮在朝鲜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苏联获得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的生产许可,定型为54式122毫米榴弹炮。1954年8月,国营某厂成功试制出4门122毫米榴弹炮,开创了新中国自行生产大口径火炮的历史。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致信该厂,对该炮试制成功表示祝贺。

在我军中装备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数量非常巨大,后来随着仿制D-30榴弹炮的成功,54式逐渐退出现役。退出现役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有了一项新的工作,那便是影视作品道具。因为外形有几分类似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而M2A1又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多次出现,所以部分54式榴弹炮客串起了美制105毫米榴弹炮的拍摄工作。

由人民军多次阅兵视频不难推断,其装备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主要配属给类似于我国民兵武装的朝鲜工农赤卫军,在正规军中几乎看不到这种装备的影子,也没有看到自行化改装的改型火炮,应该是朝鲜民兵武装的专属装备。

(未完待续)

(编辑/笔啸)

猜你喜欢
人民军榴弹炮火炮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战神之锤
冒着炮火拍大片
南非40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