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俭堂
顾小英 >>>
江苏省作协会员,吴中区作协副主席。七十年代生。作品见诸《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林》《雨花》《青春》《作品》《西湖》《文学港》等。出版诗集《唤醒》、散文集《故乡的冬天》等。
老街、古塔和古桥,还有一条市河,组合成震泽古镇千年不变的格局。初秋,阳光明晃晃。老街很安静,古桥和古塔都很安静,那条据说叫“市”的河流也在默默地流淌着,一切都是安静的。
当我朝着师俭堂走去时,内心是安静的。时间泊在老街,阳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明亮的光线照在老街光滑的石板上,照在小街两旁斑驳的店铺门楣上,闪着岁月深处的光泽。
师俭堂坐落在震泽老街的西段。此刻,门口没有游客。抬脚迈进去,里面也是空荡荡,一个游人都找不到。我仰起头,阳光如雨,这座江南老宅子仿佛一张黑白相片刹那落入我的眼底,法相庄严,气派十足!厅堂,砖雕门楼,院落,植物,所有江南老宅子的布局元素都是我熟悉的,但还是让我一下子抓到了某些特别的地方。
独特在哪?师俭堂的骨子里流露出端庄和华贵之气,不俗和大雅之相。
现代人拼颜值,师俭堂靠的是独特的气场。
这气场飘浮在老宅周围,飘浮在震泽老街的空气里。这气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强烈、直观,汹涌,经年累月的阳光风雨滋长,一点一滴吸收千年古镇地域文脉的深厚养料,慢慢熏陶积淀而成。
震泽老街人谈起师俭堂,眼角眉梢定然是一份骄傲。
同治三年(1864年),震泽先祖徐汝福建造了这座老宅。老宅凝重古朴、气派非凡,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三面临河,前面可上轿,后门可下船,水陆称便。徐老先生是商人,但没有商人的奸媚之气,倒是崇尚节俭教诲后代,更寓意效法东汉督邮张俭的高风亮节,慎修思永,所以给取名“师俭堂”。
以“师俭”名堂匾者不止震泽一家,然震泽的师俭堂是唯一的。
震泽师俭堂建筑面积三千五百余平方米,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厅内陈设清代家具,雕刻奢华繁复,内宅贯通的厢楼建筑又遗留着徽派建筑的某些特色。资料上介绍得好:
“这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
上次来师俭堂,是随着一帮文朋师友一起,拍了很多照片,其中那张半亭的照片一直保存在手机里。一晃几年,蓬蓬勃勃的那么一大丛绿植爬满了墙,它一直在我的记忆里。这次,我又来了,又停留在半亭前,又是那丛蓬蓬勃勃的绿植,虬枝粗壮,盘根错节,几乎覆盖了整面墙。我把镜头对准这满墙繁茂的绿,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这象征着古宅蓬勃生机和深厚人文底蕴的绿,使劲种入眼中,栽入心灵深处。
一支老梅被少主人画在粉墙上。过道,光线有些昏暗,照得见梅花盘根错节的虬枝,细节生动。隔了这么多年,依然清晰。于是,梅花也是会爬藤的,爬到了传说中,爬到了游客的心上。
寂静会让人充满敬畏,心慌和惧怕。好在,穿着传统水乡服饰的导游阿妹陪着我,跟我讲讲老宅子的来龙去脉。走在空荡荡的师俭堂,空空如也,但我的心里分明沉甸甸的,注满了东西。“锄经”不须力,梅花亭不语。穿过圆洞门,仿佛穿越了前世和今生。蓦然回首,厅堂里的那盏红漆宫灯正兀自轻晃,三分机锋,七分禅悟。
震泽古镇,作为苏州市作协的创作基地,是很文学味的。于是,我眼中的师俭堂,也是充满了文学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