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枸杞写出绿色生态大文章

2016-11-23 02:13文|陈
今日中国 2016年11期
关键词:防沙海西州沙化

文|陈 昕

小枸杞写出绿色生态大文章

文|陈 昕

青海省海西州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枸杞产业,探索出的从“治沙”到“减贫”,再到创造生态财富的成功模式,成为中国沙漠生态治理的典范,为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带了个好头,也让人们重新认识沙漠、利用沙漠,把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变成现实。

国家林业局农村改革发展司巡视员、中国治沙暨沙学会会长安丰杰考察青海省海西州肉苁蓉种植基地

土地沙化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导致沙区贫困,而且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预防土地沙化,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步伐,尽快遏制沙化土地不断扩展,已成为沙区改善生态、确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2016年9月24—26日,2016中国·海西防沙治沙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联席会)暨柴达木枸杞国际展销会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召开。通过参观考察和讨论交流,与会专家对海西州近年来防沙治沙与沙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实践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海西州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枸杞产业,探索出的从“治沙”到“减贫”,再到创造生态财富的成功模式,成为中国沙漠生态治理的典范,为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带了个好头,也让人们重新认识沙漠、利用沙漠,把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变成现实。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区域面积的44.4%,全州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76%,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6%。近年来,海西州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作为立州之根本的第一要务来抓,在科学制定防沙治沙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致力于“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结合、工程固沙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产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生态建设体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同时,把柴达木枸杞种植业作为防沙固沙、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以特色产业引领治沙新模式,全面推进绿色海西建设。

柴达木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空气干燥,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如此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枸杞的生长及有机物质、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再加上柴达木地区的耕地土质为灰棕漠土,属多砂壤,其所含的PH值及氨、磷、钾、有机质,均是枸杞种植的最优生产区之一。而此处的气候寒冷、干燥,也确保了枸杞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国内其他产区。加上枸杞产地远离工厂,大气、水源和土壤基本无污染,非常适宜有机枸杞的生产。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柴达木的枸杞自然而然便具备了优良的品质,粒大、肉厚、籽少、色鲜,其商用品质、有效成分、营养价值等多项指标均高于国内其他产区。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逐步推进扩大高寒地区枸杞连片的种植基地和以梭梭接种肉苁蓉示范推广为主的沙产业。

新采摘的枸杞在大棚内进行晾晒粗加工

小小枸杞让如今的海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使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村民们还靠种植枸杞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也让海西州找到了一条实现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目前,海西州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其中已建成有机枸杞标准化基地2个,种植生态枸杞林7万亩,通过欧美认证有机枸杞出口基地规模达3万亩,制定地方标准2个,建成生产线30余条,系列产品达到50余种,已形成种植管理、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第二大产区和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年产枸杞6万吨,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人民币;年均出口量稳定在800—900吨之间,创汇1079.4万美元。从事枸杞种植及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承包户达1400余家,辐射带动农户8361户,户均可增加收入6000元。全州枸杞种植园区采摘务工人员达7万人,实现枸杞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全州肉苁蓉种植面积已达近1万亩,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海西州还积极引导各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枸杞林下产业,2015年全州养殖枸杞羊2.03万只、枸杞鸡7.2万羽,生产枸杞蜜140余吨,实现林上林下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

通过发展枸杞及中藏药材等生态产业,提高了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产业体系。

小小枸杞让如今的海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使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村民们还靠种植枸杞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也让海西州找到了一条实现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沙漠化分部高级顾问、中国防治沙漠化高级专家组专家刘恕表示,作为钱学森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内容的沙产业,实质就是在荒漠戈壁的不毛之地上,创造出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农业型产业,其基本特征就是用辩证思维认识沙漠戈壁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现代技术推动产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福祉。海西州发展枸杞产业实际上就是践行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内容,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防沙治沙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在2016中国·海西防沙治沙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联席会)上还了解到,海西州通过科技引领,大力推广林业新技术,建立荒漠造林、抗旱造林等科技推广示范点,形成了州、县、乡三级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全州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公益林营造及工程固沙等,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30余万亩,重点管护公益林面积达20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同时,针对青藏铁路、315国道德令哈段地处流动沙前沿的实际,通过人工植树、设置网围栏等,加强道路沿线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不仅保证了运输安全,道路两侧的绿色长廊还成为青藏沙漠高原的一道靓丽风景。

猜你喜欢
防沙海西州沙化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