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亦梦幻——《禁闭岛》与《盗梦空间》的解构主义解析

2016-11-23 18:07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柯布泰迪解构主义

刘 岩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疯癫亦梦幻——《禁闭岛》与《盗梦空间》的解构主义解析

刘 岩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影片《禁闭岛》和《盗梦空间》为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近年来的鼎力之作。影片利用了解构主义的手法,以陌生化的角度出现在观众面前,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将梦境、疯癫与现实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

《禁闭岛》;《盗梦空间》;解构主义;疯癫;梦幻

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于197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年曾饰演多种角色,而凭借1997年在《泰塔尼克号》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殊荣,挤进了好莱坞一线影星的行列,而其饰演的两部新作《禁闭岛》和《盗梦空间》再次轰动了全球影坛,掀起了一股悬疑电影的浪潮。

《禁闭岛》改编自美国作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患有精神妄想症的军官泰迪到禁闭岛精神病院调查案件,而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也在该处,每每迫近真相时,情节却急转直下,愈发扑朔迷离。《盗梦空间》则描述了具有特异功能的柯布一行人,利用梦境来实施商业计划,而柯布却长期被妻子的阴影所笼罩。当今时代的文化日趋多元化,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各有迥异,一部电影的成功必须依赖于大众的接受角度和审美观点,而这两部影片恰恰是关注观众的心理期待,利用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段,使审美主体感觉日常的逆反效果,颠覆其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在寻常中发现新奇,创设多种审美角度,使寻常变新知,化腐朽为神奇。

19世纪末,尼采曾宣称“上帝死了”,并意图修正西方价值观念,其叛逆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后1968年的激进学生运动则勇敢地向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发起了挑战,引发了学者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质疑。以海德格尔、德里达为代表的哲学家为了反对形而上学,批判传统理念,反对逻各斯中心,大力宣扬主题消散,能指自由的思想,解构主义应运而生。众所周知,传统的逻各斯主义以严格二元对立为基准,言语对文字、男人对女人、正义对邪恶等等,而解构主义强烈反对二元对立,认为两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且大量相互渗透。影片《禁闭岛》和《盗梦空间》正是借助了解构主义手法,消解了观众内心原有的二元对立价值观,彻底颠覆其内心的审美期待,以层出不穷的悬念和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架构多面的观察视角,使得影片极具观赏性的同时,还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在《禁闭岛》中,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沿袭了以往惊悚片昏暗的背景、紧张的节奏、重重的悬念以及浓重的心理气氛,却突破了其早先作品《谁在敲我的门》、《下班后》、《无间行者》中的套路,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以解构的手法挑战传统价值观,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弗洛伊德曾指出,“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现实。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地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疯癫与正常作为潜意识支配下的两种表现形式,永远是水火不容的,观众通常会按照正常世界的观点来揣测影片的发展,结果却出人意料。片中泰迪曾是二战的老兵,目睹了战争的残忍、正义与非正义的杀戮,内心世界遭受了冲击,对传统道德标准产生了质疑,又在自我意识下不断修正。泰迪的妻子本是向往青春与浪漫的南方姑娘,对于生活充满着渴望,却在残酷现实生活面前败下阵来,精神抑郁,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在男主人公眼中,整个世界是疯狂的,是令人窒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得随波逐流。而在他人看来,泰迪幻想着杀死妻子的凶手,甚至常有伤人的倾向,是典型的妄想症患者。但不论是从道德上还是精神上,要控制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残忍的,是剥夺人权的,来自南方浪漫,充满幻想的妻子被社会的重重压力残忍地谋杀了。因此,泰迪的疯癫未尝不是人生的另一种诠释,是对其潜意识下内心呼声的主动回应;而所谓的正常社会却危机四伏,压力重重。

导演在影片中充分利用了二元对立的手法,以增强影片的深度和广度。主人公泰迪与其构想的莱迪斯、泰迪与伙伴查克、妻子与凶手、女医生蕾切尔与其他医生、主管医生考利与泰迪,幻想的环境与凶案的真相、象征集权制度的灯塔、医院、病房与象征自由的避难所的悬崖、海洋,这一切均构成了影片的主题,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权力所有者与挑战特权者的关系。群体民众在封闭的环境下无法释放自我的情感,精神上极度空虚和压抑。影片利用集体无意识来唤醒观众心中的个人有意识,产生强烈的共鸣。影片并非只是呈现给观众以对立的逻辑主义,而是将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与个人的小世界中加以审视,进而利用片中角色实现解构。泰迪的精神分裂、女医生蕾切尔的逃离均对集权形成了质疑和挑战;泰迪妻子的杀戮与自杀同样揭开了当时温文尔雅的社会面纱,显露出生活阴暗面。虚构的杀手莱迪斯则十分特殊,他既象征着人内心的邪恶,同样也是对丑陋世界的妥协。导演在解构影片元素后,又实现了解构主义中极为重要的重构。泰迪的妄想症将其禁锢在自己的情节中:凶手莱迪斯杀死泰迪的妻儿后,一把大火烧掉了一切,如今就躲在这个岛上;与《飞跃疯人院》一样,蕾切尔暗示只要不服从管理的人,都要被切除大脑;考利医生的医学尝试未尝不是对病人人权的限制。影片紧紧围绕正常与疯癫的对立展开,但最后又融汇于泰迪这个双重精神共同体,从而构建了新的精神世界。

但所谓“正常”与“疯狂”不过是形容人精神状态的两个词语罢了,在未注入意识形态的阐释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考虑到影片时间背景设定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倡导“人人生来平等”的社会里,具有话语权的一小部分“正常人”是否能充当上帝的角色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来摧毁他人心中的“公理”,的确值得人深思。

与《禁闭岛》不同,《盗梦空间》则利用了多重梦境来阐释人类的精神世界。影片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极为明显。影片紧紧围绕梦境这一主题展开,各个梦境相连,层层梦境相通,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梦境。同时导演借助了大量的电影手段,以极为突出的二元对立手法构建了影片丰富的画面。布景方面,林立的高楼与破败的小屋、断崖式的阶梯与高耸的天桥、波澜壮阔的大海与平静的海滩、巍峨的雪山与庄严的壁垒、摇曳的灯光与明媚的天空不时地以色彩斑斓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将影片虚幻的基调表现得惟妙惟肖。人物方面,男主人公柯布与死去的妻子难以割舍;斋藤与费雪之间的对手竞争;老年的斋藤与年轻的斋藤构成鲜明的对比;而团队中的成员与费雪及其势力之间的斗智斗勇,所有这一切都将影片置于不断变化的进程中,情节离奇刺激,千回百转。

然而,所有的二元对比又在影片固有的冲突,即梦幻与现实,对于真理的追求中消解了。佛洛伊德认为:“凡是梦都是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被压抑、被压制的)欲望(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人在清醒时往往因为这些欲望与道德习俗所不容而将其压抑为无意识。”影片中,梦境本为人类最为隐蔽的信息库,却在他人的操纵下丧失本来的面目,沦为了利益的工具。在许多解构主义学家看来:“文本要表达什么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语本身。消解中心性、确定性与所谓唯一不变的解构和意义,强调差异性、不确定性与变化性”,成为了其探讨的核心。《盗梦空间》将聚焦放在梦境与现实的消解和融合上,两者代表的含义并非影片的目标,而打破其间的界限,重构价值观才是真正的目的。梦境中的事物在柯布等人的控制下一步步地变为了现实,而现实却在一次次的梦境试验中变得面目全非。盗梦者通过意念可以创设任何场景,拔地而起的高楼、天马行空的驰骋,以及惊心动魄的打斗都打破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界限,颠覆了观众原本的审美价值观。同时每个人的梦境也融为了一体。

影片另一亮点是通过解构的手法来探讨人生的哲理。主人公柯布对妻子的内疚使其难以释怀,因此不断创设梦境来释放其情绪,与其说是对妻子的难以忘怀,不如说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负罪与邪恶的痛恨和恐惧。柯布的妻子在品尝过爱情的炽热和浪漫后,已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最终导致了自我的悲剧。费雪与父亲之间冷漠的亲情恰恰成为了盗梦者利用的机会。片中的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审视身边的世界和自我的内心,而观众在满足自我窥视欲的同时,亦是在窥视自己的内心,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困境与迷茫。《盗梦空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逃离现实,但最后却“媚俗”地回到了现实,人生主题由此显现:人类永不停歇地在寻找着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期望得到精神的解脱,宗教也罢、理想也好,哪怕是无穷尽的梦境也能使其满足。但现实是残酷的,只有勇于面对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自我迷失,才可能找到真理,重归伊甸园。影片中永恒转动的陀螺时刻在提醒人类,面对着物化和异化的世界,压力之中的我们是否还分得清现实与梦幻、梦境与真实,人类是否还有能力找回曾经善良、纯真的自我。

影片《禁闭岛》和《盗梦空间》中大量的二元对立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实现了与观众的共鸣,但随后的解构和重构,却推翻了观众的前视野。观众通过价值观念和情感重构,对影片的深层含义加以阐释,思考人生的哲理,唤醒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善念,勇于追求真正的自我。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谈到:“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七在水面下,而文学作品的含义恰恰在于水面下的那部分。”这两部影片则恰恰通过梦幻和疯癫两个人类潜意识下的状态使水下的冰山逐步浮出水面,融化在每个观众的心中,促使观众冲破“本我”和“自我”的牢笼,走向“超我”。

[1][2]孟庆枢,杨守森.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6+296.

[3]常耀信.漫话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27.

[4]钱德勒.我们是历史的小白鼠[J].影评,2010(13).

[5]雷英.半梦半醒之间[J].电影评介,2010(6).

[6]陈清洋.集体有意识与个人无意识[J].当代电影,2009(6).

[7]李城.心里叙事的影像建构[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3).

[8]张增举.节奏与情感[J].电影评介,2011(10).

J905

A

1007-0125(2016)11-0084-02

刘岩(1980-),男,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汉族,讲师,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柯布泰迪解构主义
麦兜这泰迪
小熊泰迪的圣诞礼物
本期焦点人物: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 小约翰 •柯布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柯布教授访谈录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