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传播力的提升探析

2016-11-22 08:52王洁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播受众课堂教学

王洁

摘 要: 本文从传播学受众心理研究出发,分析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如何接收和处理信息。从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注意和受众的理解,三个主要的受众选择信息的心理因素出发,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需求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学生喜好、知晓受众的选择接受信息的倾向,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受众的心理,调整和提高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受众 课堂教学 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41-02

在信息技术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早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都以一种非语言的传达方式,以一种简洁、易懂的图形、影像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艺术设计专业是极为复杂的、综合的,不仅与信息传播问题相关,还与人的生活方式和时代文化紧密相连,大学是艺术人才输出的一个重地,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艺术类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课堂就是一种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传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传者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

在课程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要素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视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传播活动。

1.教师,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传播者。传播信息内容,决定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教师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合、加工和制作,主要解决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

2.学生,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即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终点,同时也是讯息反馈的信源,因此,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传播者和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二者能发生转换或者交替

3.课堂内容即为传播过程的讯息。课堂上教师传播的讯息,即是围绕着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总结、生活经验、个人习惯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动。

4.媒介。在传播学中,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是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传播媒介的发展也经历了语言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最直接原始的传播媒介即为教师的口头语言。除此之外,课堂板书和多媒体PPT课件也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讯息传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实体。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做出的一种反应或回应。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做出的提问等行为,可以视为其作为受传者的一种能动性的体现。这种反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艺术设计类课堂学生特点

1.思想活跃,自我表现能力强。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是有着绘画特长的学生,他们大都对生活充满激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种在绘画上的思维创新精神,使得其在学习生活中思维更加敏锐活跃。其实在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创作中,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仅体现于作品之中,在学习生活的交流中,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也更善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

2.追求自由,逻辑思维欠缺。由于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要求较低,因此,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相对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其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相对不够,思辨性也较弱。他们天马行空的自由主义思维习惯和方式,也在个人行为上有所体现。在课堂中,他们的纪律观念也相对淡泊,自我纪律约束能力也较低。

3.勤于动手,实践能力强。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从专业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有立体构成、包装设计、装饰画等强调要求动手制作的课程;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设有专业采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他很多除理论之外的课程,在总的课时范围内,都设有一定比例的课外实践调研的课时,学生可以走访参观一些和课程相关的地点,准备相关的课程材料。例如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参观一些广告展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走进一些家装城。

三、“使用与满足”研究理论下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

1974年,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不同于之前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并通过分析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要,来考察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课堂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传播过程的终点——学生,其接受课堂信息的数量多少,掌握课堂信息的质量程度,成为评判课堂教学行为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观引入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习的动机、需求,确立受众本位、以生为本的理念,即能从根源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崇尚轻松自由,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传统的灌输式的讲课模式只会降低教学的质量,致使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上来加强课程的吸引力。

1.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当下,我国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重设计而轻理论,对设计理论缺乏深入的探究,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严重不足,使得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做设计时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设计史论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掌握设计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除了掌握本国设计史论,还要关注学习国外设计史。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具有相当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应该学习和吸收之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邀请国内外的该领域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设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向。

其次,教师自身应该不断进取,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和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也就无法为学生打开一扇创新设计的大门。因此,教师不仅要多运用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多参观国内外的各种设计展览,将好的设计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

2.增强互动,让人际传播回归课堂。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听或者记笔记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这种满堂灌式的现象,只会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个照本宣科的独角戏。

理想的人际传播模式是对话,尤其是一对一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切磋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构建以教師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训练学生自己思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进行,教师引导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交流与评论,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多元性。这种学生亲身参与互动的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网络传播研究,2008(6).

[3]佘春华,冼伟铨.ISM 教材分析法及其个案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2).

[4]胡潇毅,艺术类设计专业力学课程传播力的提升[J].科教文汇,2013(7).

猜你喜欢
传播受众课堂教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