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雅
【摘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发挥金融功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安定团结、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作用。另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可以有效刺激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资金的投入,对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 市场失灵 成因 对策
引言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发挥金融功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安定团结、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作用。另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可以有效刺激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资金的投入,对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失灵内涵
市场失灵是指在多少比较满意的理想价格市场制度中不能达到“合意”的活动(巴托所说的活动是指广义上的生产与消费的活动),或指不能阻止“不合意”的活动。反过来讲,它与对一项活动的“合意性”的评价有关系,与一些若明若暗的“最大福利函数”问题的价值解释的评价有关系。
二、金融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不完全市场
对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合理的解释: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获取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意味着在某些市场上交易成本如此之高以致限制了交易的进行或者导致这些市场的消失。
(二)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以信息为基础,在获得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做出决策。然而这种信息是不完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财务安排是有限的或者是不存在的。具体可以表现为:(1)逆向选择。如果银行很难获得有关公司面临风险的准确信息,那么提高利率就可能导致拥有最安全项目的公司退出借贷市场,结果需要贷款的公司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的发放量相比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使得信贷的发放量变得更少。(2)道德风险。如果对公司活动全面控制不能实现,那么提高利率就可能会导致项目经理们改变他们的计划,转而选择更具风险性的项目。为了缓解这种道德风险,银行可以保持一个较低的利率水平,这个利率可以比使借贷市场给出的利率低得多。这样,也产生了一个公司对贷款的过量需求。(3)股权分配。如果公司内部人比外部人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的信息,那么内部人控制新股发行就会作为一个反面信号而被外部人察觉到,即内部人希望以高价将股票卖给外部人。在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存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通过股权分配来阻止资本的筹集,由此股票市场筹资与分散风险的功能就会减弱。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有效的法律制度,快速确认和处理抵押品等有效手段,功能良好准确的财产注明制度、标准化以及有效的财务和会计准则等来尽可能地缩小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通过提供最好的法律基础,政府不仅能够帮助金融体系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也可以直接地进入到能够被觉察到不完全市场中。
三、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成因分析
(一) 竞争不充分
在金融体制转型过程中,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收缩农业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供给者,小额农贷更是基本由农村信用社垄断。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并非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一一规模经济,而是由于政府对民间金融以及农村资金利率的限制。监管部门对农村资金利率的管制政策限制了竞争。目前对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执行不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贷款利率。利率浮动区间较小,既不利于农村信用社进行合理的风险定价,也不利于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农户的经济活动信息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关于农户的市场交易信息记录缺失。而农村企业大多属于小型甚至微型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规范,同时缺乏获取信用信息的渠道,所以银行难以掌握贷款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态,信息不对称表现得更加突出。不过,即便可以在事前审查中全而掌握贷款申请人资信状况,银行还面临道德风险,即借款人不按照批准用途使用贷款或者故意违约。在小额农贷以及企业贷款中,悬空、逃废或者拖欠、延期偿付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多,导致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三)系统性风险大
我国农业生产的系统性风险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出售的生产周期较长,市场价格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其次,农业生产面临自然风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经营农村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在国内衍生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系统性风险必然传递给农村金融机构,使其面临的贷款风险增大。因此商业金融机构被迫退出农村金融市场,而出于政策约束被迫留下来的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大量收缩农村信贷规模。
四、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解决之道
(一)开放融市场
首先要放弃对民间金融的歧视性、限制性做法,给予民间资本国民待遇,在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方面取消限制性条款,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建立小额信贷组织,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契约的实施优势来补充农村金融供给。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进展。
其次要实现农村资金利率市场化,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及民间金融组织完全的贷款定价权,增强竞争能力,进而扩大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同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户获得贷款。而且,农户可以承担较高贷款利率。农户是自雇佣的,人力资本投入只是一项机会成本而非货币成本支出,这样产出中用于货币支出的部分比较小,因而可以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
(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1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关国和日本都有合作制农村金融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合作金融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核。
2.发展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存在的依据是市场“失灵”体现了国家农村发展政策,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干预方式之一。
3.引导商业性金融进入农村地区
农村商业金融的发展关键在两点,一是农业银行的改革。口前农行改革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服务“三农”和商业化运作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供给。
【参考文献】
[1]程世勇,赵柯.我国农村信贷的微观博弈分析[J].农村经济,2009, 3:75-78
[2]王益军,文瑞盈,李建军.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品创新综述及启示[J].西部金融,2009, 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