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摘要】《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梭罗的重要作品,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从其生活层次剖析,分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生活、科学地生活和艺术地生活,揭示其简单生活哲学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并鼓励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瓦尔登湖 自然文学 超验主义 生活层次
梭罗一般被认为是自然作家,他被尊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自然阐释者和美国第一位环境主义圣徒。《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独自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悟。
在梭罗有生之年,《瓦尔登湖》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却在生态状况日趋恶化的20世纪拥有了极高的声誉。如美国作家比尔(Buell)1视《瓦尔登湖》为“圣约”和“给人以灵感的文学经典,他同时补充道:”与其说它是一部不朽之著,倒不如说他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连译者徐迟也评价《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
梭罗生活的时代是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沉迷于追求物质财富,舍弃精神追求,不断掠夺自然。梭罗批评这些人只是在谋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他深知要想唤醒世人,必须先保证自己的清醒,因此走向瓦尔登湖,寻找理想的生活。我从三个角度去理解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层次,即自然地生活、科学地生活和艺术地生活,并从这三个层次去体验梭罗的呼声。
一、自然地生活
一八五四年三月尾,梭罗借来一把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独自居住,去探寻生命的意义,隐居瓦尔登湖,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创作《瓦尔登湖》,对梭罗来讲,无疑都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生活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纯自然的生活。在瓦尔登湖居住的两个月里,梭罗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意向重大实验:他质疑工业文明的进步意义,追问人们该如何生活。
哈佛大学的布伊尔教授2就将梭罗一生的创作和生活概括成五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追求质朴,不仅是生活上、经济上的,而且是整个物质生活的简单化”,并尊称该书为“绿色圣经”,梭罗也因此被称为“环境圣人。”
在瓦尔登湖,梭罗过着简朴的生活,把生活所需降到最低。梭罗认为有些富有的人积累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因此“他们给自己戴上了一副金银的镣铐。”他用极少的原材料建起了他自己认为舒适可住甚至是温暖的木房子,在那里,他用自己的双手耕地种豆、钓鱼、做面包。他认为正是他的需要很少,所以能用较少的劳动就能养活并满足自己。梭罗提出了他的简单生活观。在《瓦尔登湖》里反复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
梭罗极力提倡简单生活方式的同时,狠狠批判奢侈、外向的生活方式。利奥.马克思(LeoMarx)4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梭罗作品”具备美国田园主义的很多特质,他的简单生活所要抗争的是19世纪以来逐渐流行的机械论和逐渐控制人类生活的机械化。”
梭罗首先激励批判痛斥时髦,认为是“骄奢淫逸的人设立了时髦翻新,让成群的人勤谨的追随。”他甚至用猴子学样的比喻讽刺服装时尚的追求者。3(32页)除了衣服,房屋是人类的另一种必需品,梭罗批评人们不是住房子,而是被房屋所累,成为房屋的奴隶。拥有房子的人“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3(29页)与原始人生活的简简单单,赤身裸体相比,“可是,看啊!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3(33页)“我们不再在夜间露营,我们安定在大地上,忘记了天空。”3(33页)
梭罗提倡的是简单生活实际是内心的富有和宁静,在书中他提出要向古哲学家学习。梭罗这样说:“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和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的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12-13页)
在没有一丝欲望、纯净的大自然里,他悟出了尘世中人们痛苦之由就在于,“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时间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欲望之多,索取无厌的人生是最痛苦,而生活最高的准则是“简单而安宁,如同大自然一样。”梭罗于此质疑匆忙进行的人类:“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生活变得“与大自然同样简单呢?”
二、科学地生活
其次,在瓦尔登湖畔,梭罗实践着科学而谨慎的生活,像科学家一样对自然进行细致分析。弗洛伊德5说过:人类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梭罗现在就在瓦尔登湖流浪,他每天都会在瓦尔登湖畔漫步,详细记录下季节的变幻,试图透过观察的自然现象去抓住生活的本质,积极地去生活。梭罗与禽兽为邻,飞鸟为伴,甚至野鼠都敢过来坐在他的手掌上,吃光他手上的干酪后大摇大摆的扬长而去。梭罗感叹那可爱的鸟类,“山林中还没有产生过像它们幼鸟的眼睛那样的宝石,”梭罗观察的无微不至,甚至蚂蚁的争斗也让他如此着迷。
贝特对此有一段深刻的解读:“梭罗的‘审慎地生活就是要说生活得有思想、有观察,将思想的语言和外部的世界协调起来,要承认尽管我们借助于语言和外部的世界协调起来,要承认尽管我们借助于语言认识事物,我们也不能与世界脱离而生活。因为文化和环境结合在一张复杂而精致的网中。”6然而大多数人,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因而,“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在梭罗被汽笛唤醒之后,有一番切实的描述:“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希望可言。”看到四季的变化以及树叶随之而来的变化,梭罗试图唤醒人们随着四季而不断更新生命;测量瓦尔登湖,就是在测量自己的内心。
三、艺术地生活
梭罗是一位召唤未来泡在时代前头的作家,他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正如戴维.洛奇曾谈到,“艺术的职责,是揭示在一个生气洋溢的时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由于人类总在种种旧关系的罗网里挣扎,所以艺术总是跑在‘时代前头,而‘时代本身总是远远落在这生气洋溢的时刻后面。”7
在“阅读”一章里,梭罗详尽的分析了实现精深富足的方式——阅读,他首先指出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载体——书的重要性:“书本是世界的珍宝,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3(95-96页)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因为古典作品如果不是最崇高的人类思想的记录,那又是什么呢?他们是唯一的,不朽的神示卜词3(93页)最后,梭罗指出了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之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3(100页)
但毫无疑问的是梭罗的思想无疑远远超过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当生态批评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人们又重新发现了150年之前的梭罗及其表达过的深刻的生态思想。正如《瓦尔登湖》最后一句话所警示我们的:“可是尽管时间流逝,而黎明始终不来的那个明天,它具备着这样的特性。使我们失去视觉的一种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只有那样的一天的天亮了,我们才睁开眼睛醒过来。天亮的日子更多呢。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晓星。”
同时,梭罗积极利用自然的启示,去开拓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糅合进对自然的详细记录中,使之真实而又不失情趣。他的作品结构、主题内容都得益于自然的启示。梭罗用能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了艺术上的新生。
结语
梭罗对“荒野理论”的迷恋显示了他对保护自然的呼吁和人性的渴望,因此“走向荒野不是走向原始和过去,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反,荒野意味着前途和希望。”8
正如梭罗所写,“不,你得做一个哥伦布,寻找你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出海峡来,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思想的流动。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里的主人,沙皇的帝国和这个领域一比较,只成了敢(加草字头)尔小国,一个冰天雪地里的小疙瘩。然而有的人就不知道尊重自己,却奢谈爱国,而为了少数人的缘故,要大多数人当牺牲品。”3(295-296页)毫无疑问,我们都是自己领域里的主人,我们有责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接下来就要看我们怎么做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2]Lawrence Buell.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Harvard Press.
[3](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Leo Marx.The Marchine in the Garden:Technology and the Pastoral Ideal in America.
[5](英)雅各布斯,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6]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