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辉+++肖付明
当夕阳的最后一丝余光拐过对面的山岗时,父亲和母亲扛着满是泥土的锄头和竹箕回到了家中。
我的祖父祖母都是农民,为人实诚,干起农活来十分有劲儿,他们将大半辈子的热情都交代在了那片土地上。我的父亲便出生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家庭里,传承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纯朴与热忱,善待身边的人事物,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也其乐融融。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思想并没有更新得那么迅速,可祖父还是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读书,有了知识才有出路,于是就将积攒的钱都拿出来送父亲上学。因为要上学,年幼的父亲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牵着耕种时最重要的劳动力——一头健壮的大黄牛,打着火把将它放在铁家坪——那是一片没有开垦过的荒山,村民们将它围起来,专门放养牛羊。顾好大黄牛之后,父亲便回到家中,这时候的天空才透出微弱的亮光,迅速将昨晚准备好的土豆和红薯塞进书包,走的时候手里再拿两个,一天的早饭和中午饭便解决了。父亲很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成绩也不错,可家里的条件实在困难,父亲只读到初一便退学了。没能继续送父亲读书,奶奶说她们很遗憾。
只是偶尔听得母亲提及她小时候的事。外祖母去世得早,全靠外祖父一人将三个女儿拉扯大,母亲是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上过几年学的。外祖父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小时候没少受过罚。那时,外祖父养了5只小猪,七八岁大的母亲要做的便是割草喂它们。母亲每天都要背着背篓去山上割草,随着两个姐姐一起去放牛。回到家里,两个姐姐忙着做饭,母亲便帮着洗菜。之后,母亲便去了学校,无奈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母亲便辍学回到家中帮忙干农活。
父亲和母亲从未提过他们是怎样走在一起的,但也能想象,在那个年代,除了媒妁之言便是父母之命,但不论是父母之命还是媒妁之言,总之父亲和母亲在一起了。
以前父亲和母亲总爱吵架。那时候的母亲年轻、漂亮,脾气也很倔,父亲和母亲总会因为一些事情吵得不可开交,父亲常被气得不吃饭,母亲则直接甩门离家出走。可过不了几天,母亲被劝回来,父亲也没了火气,两人又有说有笑的过上了日子。直到1998年,父亲外出打工回来,母亲才开始慢慢地收敛自己的脾气——因为父亲病了。虽然当时年幼,但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父亲病发的情景。当时父亲突然倒地,整个人开始变得僵硬,母亲顿时失了方寸,大声叫喊,爷爷奶奶和大伯闻声赶来,看见躺在地上浑身颤抖的父亲,奶奶大哭起来。大伯说父亲在广东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大伙儿正在煮面,父亲正打算捞面的时候,突然就倒下了,差点倒在了滚烫的锅里……
母亲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父亲的病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父亲的病一开始发作得并不频繁,爷爷奶奶认为父亲是中了邪,请了好几个会“做法的先生”来驱邪,可父亲并没有因此好转。父亲从广东回来后,便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因为母亲不放心。父亲的病可能会随时随地发作,病发前毫无预兆。父亲的身体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差,母亲便渐渐担起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
十几年来,母亲的脾气不再是脾气,而是再也无法化解开的、无止尽的担心与关心。换作是另一个女人遇上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我不知道她会不会选择离开,可是我坚信我的母亲不会,她用她一生的心血浇灌着这个家庭。看着母亲愈渐苍老的面容和那匆匆爬出的银丝,我便会自私地想:母亲是被父亲累了这一生。
现在的父亲与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着最平常的作物,吃着最简单的饭食,衣着简朴,待人热情慷慨。他们从不抱怨,勤勤恳恳地过着每一天……
太阳又落山了,父亲和母亲扛着满是泥土的锄头和竹箕回来了,桌上的饭菜还冒着热气,夕阳的余光正落在腾腾的热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