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现状与问题刍议

2016-11-22 21:35于会见刘君湘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承现状问题

于会见++刘君湘

摘 要:20世纪80年代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诞生与应用使古老的传拓技艺有了巨大创新。这项技艺开创性地实现了从平面拓印到立体拓印的突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浮雕传拓技艺如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危机,亟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多渠道的推广方式,拓展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应用范围。

关键词:高浮雕传拓技艺;现状;问题;传承

[本文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高浮雕传拓技艺研究及其推广应用”阶段性成果,批准号:豫文非遗[2015]21号]

古老的传拓技艺自魏晋以来一直都以平面拓印为发展主线,传拓技艺的发展几乎都只在技艺本身的成熟程度及材料的探索方面寻求突破。清嘉庆年间出现了青铜器全形拓法,这种拓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在传拓过程中辅以绘画、剪贴等技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青铜器的三维立体形态。[1]但全形拓技艺仍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体拓印,直至20世纪80年代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诞生与应用,才使千年传拓技艺有了巨大突破。高浮雕传拓技艺开创性地实现了从平面拓印到立体拓印的突破,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藏价值和应用价值,但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其展开专项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中也对其鲜有提及。

一、高浮雕传拓技艺及其价值

高浮雕传拓技艺是在传统平面传拓技艺和青铜器全形拓技艺基础之上,采取正面投影原理,通过上纸、砸纸、上墨、揭取、粘接、修复、装裱等一系列传拓工艺流程将大体量的高浮雕及圆雕石刻作品从立体形象转换到平面粉本的一项新技艺。[2]目前,该项技艺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为李仁清先生。[3]

高浮雕传拓技艺有着显著的特征。一龛用一张整纸进行传拓,揭取纸的过程中拓片会碎成成百上千片碎片;在拓制的同时须测量记录传拓对象的各项数据,以便于后期对拓片进行校正和修复。高浮雕传拓是一门创新的技艺,既可保持原造像石刻的原真性,又能提高石刻作品内容的可读性。它从石刻对象、时代风格的观察确认,决定拓印手法,到现场用正投影方式剪裁贴纸,再从调制墨色、扑子用法的变化,以及拓印之后揭取碎片与修复拼接,每一步都需要平静和耐心,任何一点浮躁的情绪都会造成功亏一篑;所以比起平面传拓,掌握高浮雕拓印技艺并能熟练运用的难度非常高。

高浮雕传拓技艺较为完整、精确地呈现了高浮雕石刻的纹理、衣饰和工匠的雕凿印迹以及因风化所致的剥蚀等细节信息,并以直观的平面形态展现出来。传拓所使用的纸墨材料相对来说仍比较低廉,耐久性和稳定性也较好,弥补了现代化修复手段的缺憾,是摄影、3D打印等一些新的修复技术的补充。虽然说现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地被研究和发明出来,但这一古老技艺能传承至今并被延续,除了它自身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之外,最值得关注的是它所特有的功能与作用不能被现代化的其他手段所取代。

高浮雕传拓技艺是收集保留石刻文字图像的重要方法,对中国石刻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传播作用。通过高浮雕拓片保存下来的铭文、纹饰或者风化部位的完残情况,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石刻艺术的原貌,是鉴定修复名胜古迹的重要手段。高浮雕拓片较好地体现了古代石刻文化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拓片的研究将为学界、文物研究和保护单位提供第一手完备、详实的文献资料,这项技艺为历史学、艺术学、石刻艺术保护工作和开展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研究工作补充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在传拓的过程中运用技法和对材料性质的把握来表现对象的层次感、体量感,达到墨分五色、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的效果,使高浮雕拓片逐渐发展成为符合东方审美内涵和具有极大艺术价值的艺术门类。通过衍生品的形式对高浮雕传拓及其成果进行开发应用,使之深入社会文化生活,让公众了解并认识这一技艺,以此来为高浮雕传拓技艺探索新的发展应用空间。

二、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置身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已经与上一代人有着显著的不同,新的观念迅速改变着传统技艺的面貌,使得高浮雕传拓技艺如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首先这项技艺面临着传承人才稀缺的现状。高浮雕传拓技艺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传承梯队,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仅有十余人跟随李仁清学习此项技艺。至今,高浮雕传拓技艺仅有两代传承谱系,并一直沿用着古老的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且从艺者越来越少。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枯燥乏味的传拓工作和费工费力的修复过程无法吸引到年轻人,极大地限制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技艺细节繁琐、难度颇高且不易掌握。高浮雕传拓技艺与青铜器全形拓技艺相类似仍然是在传拓对象的原形上拓,完成传拓的整个过程都是对传拓人技艺纯熟程度和审美文化素养的考量。前期拓印用时占整个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后期拼接修复更是费时费工。粗略估计,高浮雕传拓每平米的工作量在30个小时以上。高浮雕传拓吸收了绘画的表现方法对空间体量和线条质感在拓制的同时进行表现调整,有些拓品在进行后期修复的时候对边缘没有拓到位的地方还需进行绘画修补。每次对同一对象进行传拓,除了墨色深浅不同,对象的体量总体也须保持一致。如果对墨的使用分寸掌握不好,便会造成墨从纸面渗透下去污染石刻甚至损坏文物的后果。

最后,技艺仍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传统平面传拓对工具材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对石刻文物造成损坏。拓印的过程更是有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数量限制,必须遵照国家文物部门的规定,不可能无休止地拓取。高浮雕传拓的过程对水、材料、工具的使用更是十分讲究,该技艺弃用传统的白芨水改而采用纯饮用水;弃用木槌改而采用柔软富有弹性的鬃刷或棉布包;弃用普通宣纸改而采用手工宣纸。[4]如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主要石窟分布区域现存大量石灰岩、砂岩造像。[5]质地松软且正在迅速风化的石刻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拓印,这就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纯熟度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要求,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能盲目在石刻文物上实施传拓的。通过已取得的对工具材料进行不断改进的成果来看,高浮雕传拓技艺与普通传拓技艺相比,其对石刻的不利影响在逐渐减小,但未来仍有提升的空间。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石窟资源的国家,大小石窟遍布全国,这些石窟造像中蕴含着珍贵的艺术与考古资源,但遗憾地是这些石刻造像目前正在遭受着自然风化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双重侵蚀,其中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正逐渐消失甚至遗失殆尽,能够被允许拓印的造像非常有限,亟需进行抢救性记录。高浮雕传拓耗时较长且不能流水作业,拓制和后期修复必须得由同一人来完成,传拓者至少需有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与庞大的需求量成反比的是传承人才的稀缺,平均每省至少需要30人左右的传承梯队才能对文物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传承推广工作迫在眉睫。

三、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与推广

第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培养机构和示范基地,健全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投入师资力量建设。高浮雕传拓技艺人才培养的目的是需要培养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具备高浮雕传拓技能和一定专业理论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应邀请包括政策法规、艺术史论、雕塑、绘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习,共同组成师资力量教授相关课程。

其次,设置培养机构进行扶持。设置美术馆、艺术院校等培养机构,通过相关投入来对高浮雕传拓人才培养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和指导。还可以尝试与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统筹考虑,重点培养高浮雕传拓高级人才。

最后,建立培养基地。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推广与传承亟需培养出一批能熟练掌握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学员组建传承梯队。通过相关投入,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基地,以利于推动高浮雕传拓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的目的是为了从中遴选出优秀者组成团队,使之有能力承担对当下正在遭受自然风化与环境污染的石刻造像进行抢救性拓制。培养基地建立的同时还要使其兼具技艺陈列馆的功能,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交流、体验、研究、推广、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提升高浮雕传拓公众认知度的同时也为技艺的传承发展探寻更多的路径。

第二,探索多渠道的推广方式,拓展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应用范围,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

首先,拓展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应用范围。如前文所述,现存古代石刻普遍正在遭受着自然风化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双重侵蚀,亟需在文物部门的组织部署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高浮雕传拓工作,而延续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次,增进社会大众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理解度和认知度。通过把高浮雕传拓阶段性成果汇集形成不同的专题展览进行巡展交流,用高质量的展览形式向公众展示推广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应用价值,既是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宣传,同时也是对石刻艺术的宣传。结合展览,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策划举办不同主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与地域特征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增强观众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探索高浮雕传拓技艺在公共教育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形成特色版块,采取持续地、有效地方式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高浮雕传拓技艺。

再次,加大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研究力度,搭建学术框架。高浮雕传拓技艺如果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便难以长远发展,所以亟需从文化定位上确立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艺术价值。通过收藏、研究、出版刊物等形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高浮雕传拓技艺及成果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搭建出系统的学术理论框架。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研究将为学界、文物研究和保护单位提供第一手完备、详实的文献资料,并为历史学、艺术学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开发高浮雕传拓艺术衍生品。艺术衍生产业是新时期新兴的重要产业,而其核心价值是产业的文化、艺术附加值。高浮雕拓片与石刻造像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观众可以通过拓片衍生品这种类似于版画的形式“把艺术带回家”。比如把高浮雕拓片缩印在T恤、抱枕、包、伞、水杯、手机壳、钥匙扣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上,或者把拓片纹样印制在建筑卫浴、瓷砖等装饰材料上。我们不妨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博衍生品开发的成功案例,把艺术衍生品开发的广阔思路运用到高浮雕传拓技艺成果的展示、宣传和推广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及当下生活的需求使高浮雕传拓的成果以艺术衍生品的形式进行开发应用,使之深入社会文化生活,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并认识这一技艺,从而延续其生命力。

最后,探索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推广渠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提供给高浮雕传拓与大众群体的,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因为,互联网具有发散辐射状的传播特性,从宏观的广度到微观的细度都能兼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APP应用软件开发等一系列网络新事物的诞生,改变着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也加快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快速转变思路,顺应时代并有效地作出反应。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影响力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一领域给出更为有价值的探索,或许这会给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发展与传承带来新的契机。

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者们长久以来秉持着执着、求精、创新、自觉的精神追求坚守在这一领域。我们今天怎样确信拯救一门技艺在快速消费的时代究竟蕴含着多大的价值?但值得尝试的是,通过对处于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传统技艺的回溯与研究,与当代人们的意识趋向做纵向的比较,并从中去探寻新的启示。

注释:

[1]周佩珠.传拓技艺概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8.

[2][4]唐水.高浮雕拓:用墨色拓出历史[J].中华遗产,2013,(06):78-79,82.

[3]李仁清,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馆长,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开创者,从事高浮雕传拓工作30余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收录于2016年国家重点对外宣传项目《大国工匠》,部分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收藏。

[5][日]石松日奈子.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M].筱原典生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85-186.

作者简介:

于会见,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一级美术师。

刘君湘,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推广部,三级美术师。

猜你喜欢
传承现状问题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