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
中国戏曲“走出去”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由此可见,戏曲不仅仅是戏曲人与自我的“对话”,更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何为当代戏曲艺术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围绕着这一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梨园行圈内圈外,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度召开戏曲论坛。与常见的研讨会形式不同,论坛主办方力求通过全维度、多角度、广覆盖的交流对话,为拥有数百年渊源的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立足与发展建言献策,大家希望通过这次论坛为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振兴的工作提供范本、提供模板,进一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戏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从尚长荣到张军,从魏海敏到曾静萍,从罗怀臻到李莉……与会者不仅有聚光灯下的艺术家,还有台前幕后的创作者、院团的管理者、政府的决策者、市场的运作者,更有不可或缺的媒体人和观剧人。与会嘉宾均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思考为基础,共同探讨如何激发并提振当代中国戏曲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诸多具有可行性的建议,谋求属于当代、面向未来的“中国戏曲梦”。
戏与角儿
论坛开幕伊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先生作为此次论坛的主旨演讲代表,他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戏曲在艺术层面的发展立足点。他认为:当代社会,戏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通过增加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文化探索,增强对戏曲基础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才能让戏曲长效久安。
对此,特意从台湾赶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根据切身体会,将“传统”的概念剖解一新,她说:“戏,无分新旧,都是演给今人看的。要把戏演得让观众喜欢看,是身为一个演员的天职。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必简单地以前人的标准去苛求今人。然而,前人的创意精神是我们应该理解并发扬的。今天的老戏,在以前的年代是新戏,是前人不断发挥创意的结晶。前辈大师发挥创意,追求个性,因而才有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浩如烟海的传统宝藏。创意精神,是前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来自福建省的曾静萍近年带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梨园戏频繁与国际戏剧同行交流,她表示:中国戏曲是现代东方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现今,纵观众多国际表演训练工作坊,我们越来越明显感觉到,很多西方戏剧中体现出的元素取材于中国戏曲功法,而他们却更人性化、趣味化地包容于互动。写实主义、幻觉主义的表演方法到达极致,然而也正因此开始感到不满,从而促成了戏剧观念的改革与艺术上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许多作家、导演、演员又重新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说起这种“站起来,走出去”的自信,素有“昆曲王子”之称的张军,无疑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张军一直致力于戏曲推广工作,不论是在小舞台还是大舞台,作为联合国任命的“人类和平艺术家”的他总是在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向国人、向各国人讲述中国的戏曲。他谈到:中国戏曲因先人不断探索前行,尤显历久弥新,中国戏曲“走出去”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由此可见,戏曲不仅仅是戏曲人与自我的“对话”,更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戏与观众
除了演员的现身说法,更离不开文艺院团管理者的切身体会。北京京剧院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推出新编历史剧《正考父》,近年来因小剧场京剧风生水起,同时又有《大唐贵妃》复排、大型剧目《姚期》等重大项目引人关注。这个拥有众多京剧流派和艺术家的标志性院团,在院长李恩杰的带领下,为戏曲舞台输送了诸多剧目、人才和新观念。李恩杰应邀就院团的谋篇布局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院团的发展“人”尤为重要,如何做到让“人”心情舒畅,与院团共同发展?应当遵循艺术规律,把握公平原则,更要敢于公开。“寻人”“建制”,不仅需要让戏曲的发展更加专业化,也让戏曲成长的生命力更加科学发展。
有了好角儿,没有好戏也是枉然。在大谈“创新”概念的当代戏曲创作活动中,如何有效处理新与旧,几乎是每一个创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创作中心主任,近年来作品等身的剧作家李莉简洁明了地提出:当代戏曲所面临的竞争是来自影视、各类其他舞台剧乃至网络作品对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从剧作的角度,当代戏曲作品应具备三点基本要素:1)好看的故事,充足的信息量;2)别致动人的情感;3)作为戏曲作品,必须为演员的表演和发挥提供空间。
戏曲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是城市的,也离不开农村的。对此,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表演艺术家谢涛对培养观众有十分开放的心态:戏曲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开放性。戏曲工作者要对喜欢戏曲的人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多和戏迷沟通交流,也给他们参与的平台;做好戏曲市场的分类,根据不同市场进行不同的演出内容。总之,要想观众走近戏曲,戏曲先要走近观众。
对此,观众代表元味则抛出一个相当直接的问题:戏曲院团真的需要观众吗?自从戏曲生存资源的“供给侧”从市场转成体制内以后,专业院团们是真的在乎观众么?当代戏曲在都市演出市场中该如何定位?戏曲演出团体做好了与其他表演艺术门类平等竞争的准备了么?市场是公平的,与其追问观众在哪里,不如率先拷问自身是否具备了“战斗”的能力。
近年来,戏曲艺术逐渐回暖,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昆剧、京剧、越剧、梨园戏等剧种不仅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演员与剧目,更培养了一群年轻化、时尚化、知识化的观众群体。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走出良性发展的道路,真正做到“出人出戏走正路”?也成了戏曲业内外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纵观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类项目的占比较往年有明显提升,14台大型剧目以新编佳作为主,云集了来自9个省份的11个剧种;传统剧目通过《600分钟600年——当代戏曲名家经典盛荟》得到尽兴展示;而艺术教育板块共策划执行了10场戏曲主题讲座(工作坊),并将戏曲送入校园进行演出。